周 正 钟
(广东培正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830)
学习投入是指学生在执行学习活动时行为上卷入的程度、情感体验的质量以及认知策略运用的水平[1]。它可以通过积极的情感(情感投入)、朝向奋斗目标的倾向(认知投入)和有活力的行为(行为投入)得到实现[2]。研究者主张将学习投入作为一个多元构念加以研究[3],并认为学习投入能够提升学生满意度,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4],提升专业成熟性(professional maturity),减低辍学率(dropout tendency),使个体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5]。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PosPsy)的兴起,二语习得领域也开始注意正性情绪的积极作用。情感投入是学习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学习者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6]。它不仅关注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关注与之相对应的消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所经历的积极情感包括兴趣、快乐、希望和自豪感等,消极情感则包括无聊、悲伤、沮丧、愤怒和焦虑等[7]。然而,国内外情感投入的研究多是在探究学习投入元概念基础上进行的[8],单独考察情感投入的研究较少。因此,考察学习者的情感投入必然成为深入探究的重要议题。
自我效能感作为重要的情感资源之一,逐渐开始受到外语研究领域的关注[9]。它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信心和信念,是人们对自身是否能够成功实施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0]。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能够促使个体在活动中花费更大的努力并持之以恒,直到达成活动目标;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活动中当面临初步的困难或挫折时就开始怀疑自己能否出色地完成任务,甚至半途而废放弃自己的努力。已有研究者认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认知投入的重要测量指标之一[11]。也有研究发现,学习投入和自我效能感紧密关联,共同对学业表现产生附加作用[12]。但是,对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如何了解甚微。
本研究把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实证考察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和外在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的相关关系,并对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和外在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进行多层次的深入分析,为以何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投入提供参考。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和自我效能感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检测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和外在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验证两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1)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和外在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是否相关?2)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和外在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影响程度如何,是否具有预测性?
随机抽取广东省某一学院2017级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共152人参与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50份。被试学生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会计学、广告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其中男生60人,女生90人。被试主要来自广东省的不同生源地。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的问卷有:
(1)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Perceived Self Efficacy Scale)。该量表由德国心理学家 Schwarzer & Jerusalem (1995)编制, 共有10个条目, 采用Likert五分量表,回答分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五个选项,分别计1、2、3、4、5分。
(2)英语学习情感投入量表。本研究采用由郭继东(2018)研究制定的英语学习情感问卷调查量表作为测量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情感投入的研究工具。该量表由2个二阶因子组成,其中“英语学习内在情感投入”包含“学习英语价值”“学习英语信心”和“学习英语兴趣”三个维度;“英语学习外在情感投入”包含 “对学校满意度”、“对教师认同感”和“对学校归属感”三个维度。共包括24题目,采用Likert五分量表进行计分。通过二阶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达到0.774,Barlett球体检验值为0.000,6个因子累积解释69.75%的方差,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为0.726。
从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大学英语教学班参与问卷调查。在课上由研究者和任课老师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以无记名的方式要求被试据实作答,随即收回调查问卷。总计收回有效问卷150份。随后,采用社会科学分析软件SPSS Statistics 22对数据进行分析:1)对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和外在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描述性统计分析;2)使用相关分析检测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和外在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的相关关系分析;3)使用线性回归分析检测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和外在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的影响程度。
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150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情感投入的总体情况,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调查对象自我效能感的均值为31.94;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及其内在和外在两种类型的均值分别为91.68、46.73和44.95。内部情感投入的三个因子的计分介于22.25到10.57之间。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情感投入普遍较高;他们对英语学习价值比较认可,均值达到22.25,但是英语学习兴趣相对较低,均值仅为10.57,这亟需引起关注。外部情感投入的三个因子计分介于18.13到11.04之间,从高到底依次为“对学校满意度”“对教师认同感”和“对学校归属感”。
表1 量表各因子描述性统计结果
注:n=114
对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情感投入、外在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情感投入的相关分析统计结果
我们对量表得分进行了相关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部情感投入和外部情感投入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08**、0.628**和0.370**,显著性sig = 0.000,即在0.01(双侧)上,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和内部情感投入呈现中等正相关,与外部情感投入低度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和内部情感投入的三个维度(分别为“学习英语价值”“学习英语信心”和“学习英语兴趣”)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7**、0.660**和0.398**,显著性sig均小于0.01的显著水平,即自我效能感和内部情感投入的三个维度均在0.01水平(双侧)上呈现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和外部情感投入的三个维度来看,自我效能感与“对学校满意度”“对教师认同感”和“对学校归属感”在0.01水平(两侧)上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2**、0.303**和0.423**。相关系数指出了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之间的双向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需要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进行回归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是以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前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越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测力就越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越弱,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测力就越弱。当两个变量之间不相关时,他们之间就不存在回归关系。通过之前Person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和外在两种类型情感投入以及学习英语情感投入的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可以进行较为准确的回归分析。为此,以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部情感投入和外部情感投入以及英语学习情感投入的六个维度(“学习英语价值”“学习英语信心”“学习英语兴趣”“对学校满意度”“对教师认同感”和“对学校归属感”)分别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解释英语学习情感投入60.8%的变异(Beta =.608,Sig =.000 ﹤.01)。从情感投入的两种类型来看,自我效能感对内部情感投入比外部情感投入的预测力要大得多,其中自我效能感能够解释内部情感投入62.8%的变异(Beta =.628,Sig =.000 ﹤.01),而只能解释外部情感投入36.5%的变异(Beta =.365,Sig =.000 ﹤.01)。
表3 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的回归分析结果
从对学习英语情感投入各个维度的预测力高低来看,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英语信心”最具预测力,解释变异量为660%(Beta =.660,Sig =.000 ﹤.01);其次为“学习英语价值”和“对学校归属感”,解释变异量分别为45.7%(Beta =.457,Sig =.000 ﹤.01)和42.3%(Beta =.423,Sig =.000 ﹤.01);对其余三个维度“学习英语兴趣”“对学校满意度”和“对教师认同感”的预测力分别为39.8%(Beta =.398,Sig =.000 ﹤.01)、24.2%(Beta =.242,Sig =.003 ﹤.01)和30.3%(Beta =.303,Sig =.000 ﹤.01)。
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情感投入、外在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Bandura[10]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个人拥有一种自我信仰系统,这种信仰系统可以使得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控制。自我效能感是这一信仰系统中对自我能够产生最普遍影响的成分。相关分析数据表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呈显著中度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自我效能感作为对其他的自我信念或动机因素的一种调节机制,能够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努力程度、坚持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等情感投入。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在情感投入方面就越多,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在情感投入方面也就越少。这个结果佐证了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紧密关联的观点。
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的两种类型来看,我们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内在情感投入和外在情感投入的关系有明显差异。自我效能感与内部情感投入呈现中等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628**,而与外部情感投入只有低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0**。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兴趣、信心和价值感等外语学习的内在因素比学校环境、教师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大。由此可见,本研究的发现证明了对外语学习情感投入进一步划分为内在情感投入和外在情感投入两种类型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体现外语学习情感投入这一构念。
对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的不同维度而言,自我效能感与它们相关的程度不一样。总体来看,自我效能感和情感投入各个维度的紧密程度可以归结为自我效能感和内在情感投入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比和外在情感投入的各个维度更加紧密。在自我效能感和内在情感投入的各个维度之间关系中,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信心”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呈中度正相关,随之是“英语学习价值”和“英语学习兴趣”,均呈显著的低度正相关。在自我效能感和外在情感投入的各个维度之间关系中,自我效能感与“对教师认同感”和“对学校归属感”有低度正相关,而与“学校满意度”有微弱相关。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呈一定的线性关系(F = 86.992),自变量(自我效能感)能够解释因变量(英语学习情感投入)一半以上(60.8%)的变异,对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这说明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即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情感付出也就越多。为什么高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更好的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前人的研究表明,情感投入本质上就是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在情感上对学习活动的投入[13]。当高度投入的时候,学习者表现得主动并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当不投入的时候,学习者表现得被动并具有消极的情感体验。根据Wheel 及其同事提出的自我激活解释理论,自我概念是知觉和行为之间的调节变量[14]。这就难怪,自我效能感能够较好地预测学习者英语学习情感投入的程度,如付出努力的多少、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坚持性和毅力等。
自我效能感对内部情感投入和外部情感投入都存在显著的回归效应。不过,自我效能感能够解释内部情感投入的变异量远大于解释外部情感投入的变异量。这解释了为什么以往研究更加关注学习者兴趣、坚持程度、努力程度等内在情感投入,而关于学习者对学校环境的归属感、对教师的认同感等外在情感因素的研究较少。然而,随着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影响力的扩大,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重视考察环境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有学者提出学习环境也是影响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英语学习外在情感投入正向预测内在情感投入。鉴于此,我们提出假设,自我效能感对情感投入的两种类型的影响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作用机制:一方面,自我效能感对内在情感投入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可能对外在情感投入产生直接影响,并且借助内在情感投入的中介作用对外在情感投入产生间接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情感投入的各个维度均有显著的回归效应。首先,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情感投入的内在维度的“英语学习价值”“英语学习信心”和“学习英语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高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能够认知并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价值感,容易产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对学好英语具有强烈的信心和意愿,并最终取得较出色的学习成绩。其次,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情感投入的外在维度的“对学校满意度”“对教师认同感”和“对学校归属感”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校和课堂是广大师生进行工作、学习和交往的主要场所,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必然对外语学习和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满意度是一种指向学校环境的兴趣变量。学生在整体的教育活动中越投入,他们对学校越满意。在对教师认同感方面,已有研究也表明高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更能感受到教师的支持,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学习兴趣和对学校生活有更多的愉悦感。与此同时,归属感被广泛地认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15]。高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更能对自己所处的特定环境产生归属感,而学校归属感高的学习者学习动机强,学习投入多,取得的学习成绩更高[16]。
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和外在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紧密关联;2)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和外在情感投入产生显著影响,且在具体各个维度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本研究探讨了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和外在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的相关关系,并对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内在和外在情感投入及其各个维度进行多层次的深入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情感投入理论,尤其是外语学习情感投入理论。这对于当前越来越重视研究二语习得中情感因素的作用的趋势有助益。与此同时,未来可以借助较为成熟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来促进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情感投入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