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蕊:“中国天眼”守舱人

2019-07-22 11:22美云
恋爱婚姻家庭 2019年25期
关键词:中国天眼南仁东馈源

●文/美云

2019年,年度“全球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名单中,有这样一个花一样的名字——姚蕊。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年轻的女科学家吧。

南仁东赏识,赞她是“科研大工匠”好苗子

1984年,姚蕊出生在北京一个工程师家庭,在父母的熏陶之下,品学兼优的她选择了与机械工程打交道。“有些专业在外行看起来很枯燥,其实一旦深入了解,也有很多令人着迷的地方。”

短短几年时间,“学霸”姚蕊就在工学道路上从女学士成长为女硕士,身影也从北航辗转到了清华园。其实,在科研道路上,姚蕊也曾有过迷茫和疑惑。看到以前的同学有的从事金融行业,风光无限,让她多少有点受刺激。但导师对她说:“如果你有能力搞科研,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那不仅很酷,更是意义远大!”正是这一席话,让姚蕊想通了,“能不断开拓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界奥秘的认识,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这并不能用金钱和物质去衡量。”

姚蕊十分崇拜卓越的科学家,她的两大偶像是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天文学家南仁东。南仁东老先生曾谈到的三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否孤独?”也是姚蕊从事科研工作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20多年前,有人在一场聚集了世界顶尖无线电科学家的大会上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人类应该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南仁东却放出“狂”言:“将来我们要建造一个口径500米,全球最大的太空望远镜!”有人嘲讽他痴人说梦。为了“建造中国自己的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理想,南仁东放弃了在国外天文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顶级科研条件和薪水的待遇,毅然回国,开始了论证,选址,立项……

姚蕊读研究生时,所做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国家项目——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研究。这是姚蕊第一次与FAST相遇,当时她就感觉这个项目很特别,对它充满了好奇。于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姚蕊开始参与FAST相关的工作。

当26岁的姚蕊硕士刚毕业时,就有幸加入南仁东的“中国天眼”科研团队。南教授的敬业精神和朴实的生活作风令她感佩不已。作为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南仁东的衣着打扮竟像个老农民,待人随和,没有一点架子。在这位“中国天眼之父”的影响下,姚蕊也磨炼出超越常人的吃苦精神。

有一次,姚蕊陪同南仁东去贵州山区考察,前方是七八十度的陡坡,人就像挂在山腰间,已经没有了成形的路,要是抓不住石头和树枝,一不留神就会摔下去。当时恰逢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山洪裹着砂石一路狂泄。众人要护着年迈瘦弱的南教授,大家连扶带背,个个摔得满身泥泞,总算保护南教授脱离危险境地……待回到县城落脚处时,姚蕊和一名师姐的身上,都已经摔得伤痕累累。

2012年,只有两年工作经验但表现突出的姚蕊,被任命为FAST馈源舱的负责人,当时她只有28岁。面对一些人提出“姚蕊太年轻”的异议,南仁东自信满满地说:“小姚是‘科研大工匠’的好苗子,她能吃苦,工作严谨,又敢于创新,放到普通岗位上倒是埋没了,我们应该给青年才俊大施拳脚的机会。”

科研路上追求完美,给馈源舱“减肥”

FAST位于黔南的群山环抱之中,建成后,不仅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同时,它接收宇宙电波的能力也将是最出色的。馈源是望远镜用来接收宇宙无线电波的装置系统,也就是天线;馈源舱是承载馈源的舱体,是“中国天眼”的最核心部件之一。这个世界之最的诞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灵敏的核心部件——馈源舱。

馈源舱的研发工作,由中科院天文台与中科集团第五十四所合作完成,从2012年到2014年,在北京、石家庄两地奔忙成了姚蕊的日常生活。接受重任后,姚蕊每天早上5点,背起电脑包出门,7点从北京西站坐上前往石家庄的火车,来到“中国天眼”馈源舱科研中心——位于石家庄市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所,开学术会议,做科研设计;晚上9点,她回到北京的家,还要参照白天的会议记录,列出修改清单……

姚蕊是个完美主义者,在科研上总想做到世界最顶尖。项目启动后,她对每一张图纸仔细审核,反复计算,甚至曾经连续4天不合眼在电脑前编程。“项目最紧张的那年,整个馈源支撑系统团队,仅记录在案的重要会议就多达140次,多位负责人甚至连去食堂吃饭都在一起,就是为了能争取更多时间讨论交流。”

馈源舱的设计工作开始后,数不清的问题向姚蕊扑来。其中,馈源舱限重问题是最“折磨人”的。为保证安全性,按照设计规划,馈源舱限重为30吨。但技术人员发现,他们研发出的馈源舱重量达到了34吨!于是,姚蕊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队给馈源舱“减肥”。

这场耗时近两年的“瘦身”着实不易。馈源舱里不仅有馈源装置,还有配套的其他辅助设备和设施。馈源舱到底哪里的“赘肉”最多呢?姚蕊和团队成员首先把目光投向了馈源舱的主体框架。经过一次次深夜会议的集思广益,以及反复的模拟实验,他们最终把主体框架从“正圆形”变成了“近似三角形”,一下减重几千斤!

成功率团队打赢攻坚战的姚蕊,还没来得及高兴几天,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原本计划在“中国天眼”内放置9个不同类型的馈源装置,但随着馈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014年初FAST项目组决定建设一台超宽带馈源接收机,也要一并放入馈源舱。该馈源接收机性能先进,可代替原来的3个馈源装置。

虽然总体上馈源装置的数量减少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位“新房客”的尺寸太大了,占了馈源舱内近一半的使用面积。“它一来,剩下6个馈源装置根本无法全部塞进去了。”姚蕊愁眉不展,因为FAST所有子系统必须在2016年9月25日前完成调试,在此之前,还要预留出大量的设备生产和打磨时间。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姚蕊心急如焚,连日冥思苦想,整个人很快就瘦了一圈……

苦心人,天不负。姚蕊最终想出一个大胆又合理的方案:机设备分组运行。事实上,“天眼”每次观测宇宙星空时,通常情况下只会用到其中一个馈源装置,其他馈源装置在此期间是不工作的。那为何不把闲置的馈源装置“请”出馈源舱呢?探测时使用哪一个,就将它装进馈源舱里,这样不就解决“放不下”的问题了吗!姚蕊为这个想法激动得彻夜未眠,次日天刚蒙蒙亮,她就急匆匆赶到研发中心,按照这一思路,和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设计改造工作。

在不久后的馈源舱详细设计评审会上,这一方案得到了专家组成员的认可。“中国天眼”的馈源舱开始依照姚蕊提出的新方案,进行研发打造,安装调试。

2016年7月3日11时46分,平塘500米口径大射电望远镜现场,最后一块反射面板成功到达预定位置,顺利完成安装。这标志着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天锅”已经成型!在“中国天眼”安装工程现场,姚蕊亲自带领团队成员,钻到望远镜的底部,对馈源舱内的设备进行精心调试。

守住孤独,誓做“中国天眼”守舱人

馈源舱位于整个“天眼”望远镜球面的中心位置,正式投用后,它会随着探测的需要沿球面中心轴做上下运动。从高处往“天锅”底部看去,馈源舱就像一个碉堡。姚蕊打了个比方:“如果把FAST看作一个天眼,那馈源舱就相当于这个眼睛的瞳孔,它起到聚焦的作用,我们能看得更清楚。”

姚蕊在完成馈源舱系统初步调试后,又展开升舱调试,结果显示,这只巨大的“中国天眼”运行十分正常。2017年12月,馈源舱验收工作圆满完成,FAST正式睁开了它探索宇宙的大眼睛。

在现代前沿科技领域,西方国家一向认为,只有他们才掌握科学的真相。但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快速崛起,这一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天眼”的诞生就是典型代表,由此在中西方科学界引发了震荡。在贵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这座举世闻名的锅状建筑——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美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评选为“本世纪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凭借这一成就,中国的天文科研水平可持续领先世界20年!

遗憾的是,FAST射电望远镜刚建成不久,“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就因病情恶化逝世,享年72岁。姚蕊哭肿了眼睛,她始终铭记导师曾说过的那三个问题。常年奋战在条件艰苦的深山之中,姚蕊守住了作为科学家的孤独和寂寞。

探索未知宇宙,搜寻和发现脉冲星是FAST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截止到目前,“中国天眼”已经先后发现了43颗脉冲星,极大地增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我国天文学家们正在破解“天眼”获取的海量信息。如今,已经博士毕业的姚蕊,正是这口“天锅”的“眼瞳”守护人。“中国天眼”的正常运行,始终离不开姚蕊和团队在背后默默的技术支持。因为他们的坚持付出,一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姚蕊诗意地说:“FAST射电望远镜的作用,就是帮助人类从宇宙的白噪音中,更灵敏地分辨出有意义的声音。它可以接收到1351光年外的电磁信号,可以从雷声中听见蝉鸣。”2019年1月21日,作为馈源舱控制技术领域的代表人物,姚蕊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名单!如此年轻却有如此成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创新科研力量的崛起。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姚蕊对生活同样热爱,她会穿上美丽的旗袍去和闺蜜喝咖啡,会在休假的日子去练瑜伽,和丈夫四处旅行……作为一位女科学家,姚蕊在工作中拼搏,对待生活也十分认真投入,朋友们都评价她“集科学之美和女性之美于一身”。

姚蕊表示,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之中。未来,她会继续做好“中国天眼”的“守舱人”,完成馈源舱的后续优化任务。“作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我们有精力、有干劲,应该为国家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天眼南仁东馈源
“动中通”卫星天线的馈源优化设计
她用两年给“天眼”减重
她用两年给“天眼”减重
南仁东 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揭秘“中国天眼”选址过程
FAST馈源舱大尺寸同轴度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