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霞 王彬
摘 要:绿色产业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模式之一,精准脱贫需要发展绿色产业。解决好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是目前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最大困扰。循环经济理论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绿色产业的扶贫开发模式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取得显著成效。十八洞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把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开发人力资源发展苗绣产业和劳务输出,开发特色资源转化为市场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做到了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与“绿水青山”的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他贫困地区如期摆脱贫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绿色产业;精准脱贫;生态;可持续
一、 绿色产业与精准脱贫概述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模式,绿色产业既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时又是产业的一种,所以绿色产业对精准脱贫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十八洞村在进行精准脱贫的工作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靠发展绿色产业摆脱贫困。
(一)绿色产业的科学内涵
学者们对绿色产业的概念有多样的理解。刘小清认为,“绿色产业”也称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曾建民认为,绿色产业是以绿色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绿色产品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目标,从事绿色产品生产、经营及提供绿色服务活动,并能获取较高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群体。绿色产业,通常指的就是节能减排的产业,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首要考虑环境因素,最大程度的降低或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借助科學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产业。
现在所指的绿色产业主要是指生态环境和扶贫产业开发中的经济效益二者之间的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产业。简言之,就是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保护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要依托所在地拥有的资源优势,来形成生态链、产业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
(二)精准脱贫
精准脱贫就是精准摆脱贫困,中共中央要求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和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一种治贫方式。贫困问题是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难题同时也是世界难题。2013年习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战略理念;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提出是针对以往粗放式扶贫工作的反思,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贫,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到贫困地区上。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为了精准脱贫,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的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摆脱贫困实现富裕,而是要通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利用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不断提高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性。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衡量全面小康的根本标准是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农村地区也是我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方,也是扶贫工作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绿色产业与精准脱贫的关系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模式,绿色产业既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时又是产业的一种,所以绿色产业对精准脱贫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十八洞村在进行精准脱贫的工作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靠发展绿色产业摆脱贫困。十八洞在精准脱贫的实践当中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苗绣、劳务输出等绿色产业,做到了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与“绿水青山”的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切记不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党在新时期赋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内涵、新要求,绿色发展理念给精准脱贫注入了新鲜血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是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论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科学论断。这就要求扶贫脱贫工作中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绿色产业给精准扶贫注入了活力,绿色产业的发展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来解决贫困问题,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不难看出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这种绿色发展的理念也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如何将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是发展绿色产业形成产业链的关键。发展绿色产业目的就是为了精准脱贫,精准脱贫是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绿色产业助推十八洞精准脱贫的实践
十八洞村是 “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创地,习总书记在这里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十八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严格落实“五项工作要求”,在脱贫路上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坚持绿色理念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了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苗绣、劳务输出五大绿色支柱产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实现了三年精准脱贫的目标,完成136户贫困户,542名贫困村民精准摘帽(见表1)。
(一)打造乡村旅游业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且形成产业链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少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的正在面临的难题。十八洞村在发展绿色产业的过程中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十八洞绿色支柱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凭借资源优势和政治优势打造十八洞精品旅游路线,开发了红色旅游、古老苗寨、溶洞奇观等一系列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习总书记说过: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十八洞的村民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编制《十八洞村旅游发展规划》,为了确保十八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村民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有的村民是通过参与旅游经营、旅游接待服务;有的则是通过出售自家农副产品、发展农家乐等多种分散而全面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中走一条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14年以来,村里采用成“成熟一家发展一家”的策略已经开办了10家农家乐,而且带来可观的收益。据统计2014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2017年接待游客人次达26万人次,解决了村里300多人的就业,增加村民了的经济收入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见表2)。
(二)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
十八洞村适合发展种植业,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很小只有0.83亩,没有条件他们创造条件,创新性的提出了“飞地经济”大力发展以猕猴桃、烤烟、蔬菜为主的种植业。还成立了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对猕猴桃种植业进行公司化管理,采用股份制模式。每亩猕猴桃的产量可达2500公斤,收入可达25000元,除去成本,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可达10000元。十八洞的种植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种植猕猴桃1000亩(其中十八洞村内流转土地100亩种植猕猴桃,在邻村道二乡流转土地900亩,建设十八洞村猕猴桃辐射基地),种植辣木树150亩,黄桃20亩,烤烟318亩,蔬菜41亩。十八洞村种植村里又套用这种好的模式,开发了十八洞山泉水厂、水电站、酒厂等。十八洞村又发展特色养殖业。以黄牛、稻田养鱼、养猪、养蜂为主的系列养殖业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村民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成立家庭牧场、湘西黄牛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给农户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农户通过合作社的技术指导与合作社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合同农业”。其中德农家牧场有30头黄牛,产仔10余头;山羊800多只;仔猪1600多只。绿色产业在十八洞村落地生根的取得了显著成效(见表3)。
(三)苗绣、劳务输出产业
自十八洞苗绣合作社挂牌以来,在这4年里苗绣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在已经成为十八洞村发展的绿色支柱产业之一。十八洞根据当地特色形成了以特色苗绣为主的工艺品制造业,村里将广大留守妇女通过统一的培训组织起来成立十八洞苗绣专项合作社,这样不仅传承了这一古老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而且还开创了十八洞脱贫的绿色产业。苗绣工艺精湛品种可达30多种,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方式,产品不仅供应当地的旅游业而且还与吉首市金毕果民族服饰签订了订单合同。对广大留守妇女来说就苗绣这一项,人均月收入就有1500元,年创收2万余元。劳务输出是十八洞村的又一支柱产业,劳務输出是农民提高经济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提供高质量的劳务人员,现在全村已有200多名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三、绿色产业助推十八洞村精准脱贫的经验
(一)强化绿色发展观念
实现绿色产业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机结合,需要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观念,才能更好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自1978年到2012年,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征程中,我党及历届领导人都在不断探索,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报告经济技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在到十八大报告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中的探索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对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十八洞村就是通过深入理解和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精髓,运用绿色发展的理念打造十八洞的支柱产业实现精准脱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支持点。
(二)创新绿色扶贫机制
十八洞村依托生态资源,发展规模性的、循环性的产业链,形成创新绿色扶贫机制。一是创新绿色脱贫新模式,打造“飞地经济”。 “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这是十八洞村的真实写照,但是缺少土地并没有限制了十八洞的想象。十八洞村针对本村缺少土地这一情况,依据“借鸡下蛋”的好点子,借用邻村道二乡的平坦土地来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业,打破了区域上的限制形成合作发展的新机制。绿色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要形成发展的规模化,实现循环性的可持续发展。小打小闹不是产业化,家庭作坊不是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径是实现产业链的必然选择。十八洞村采用了股份制的新发展模式,发展种植猕猴桃1000亩,其中十八洞村内流转土地100亩种植猕猴桃,建设精品猕猴桃示范基地;在邻村道二乡流转土地900亩,建设十八洞村猕猴桃辐射基地,农户进行入股、受益。村里有复制这种发展模式开发了十八洞山泉水厂、水电厂、酒厂。股份制新发展模式给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借鉴意义,十八洞村又套用这种模式开发了以当地的苗汉子合作社为依托种植野生蔬菜100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新发展模式。二是加强绿色产业培训新机制。发展绿色产业是形成生态链、产业链的主要路径,加强对绿色产业培训的新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发展的有效方法,十八洞村在绿色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紧围绕发展绿色支柱产业,加强绿色产业技能培训这一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成效。十八洞村形成的绿色支柱产业主要有绿色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苗绣和劳务输出,为了形成绿色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精细化,按照对支柱产业进行专业化培训机制的新实践,探索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生态链、产业链、循环链的新路子。
此外,十八洞村进行的技能培训重点突出。把村里的产业带头人、“能人”、党员干部、产业大户作为重点培训对象,便于更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最终提高农户自身发展能力。
(三)促进绿色科技创新
“互联网+”的普及推广,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增添许多机会和可能,十八洞牢牢抓住了这一发展的机遇,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开创“互联网+产业扶贫”发展的新模式,为十八洞村摆脱贫困提供高效平台。十八洞村通过发展线上平台利用淘宝、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来销售村里的特色产品,并且进行积极地宣传来拓宽销售渠道,形成线上、线下多元化的销售模式。湖南邮政经过与扶贫工作组和村民沟通后,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成功将十八洞村“桃采摘权认领”项目在“邮三湘”上进行推广和认领,短短8天的时间认领4060株桃树的采摘权,筹集精准扶贫款169万余元。十八洞“社会扶贫”模式大获成功,为“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推广发展以及湘西州的发展提供有利契机。绿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綠色科技,只有依靠绿色科技创新才能提升经济增长的整体质量,从而拓宽产业发展的空间,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形成良性循环的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1]杜玥.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研究综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40(03):60-63.
[2]游俊.十八洞村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的做法与经验[R]湖南省情要报,2017.
[3]于法稳.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西部论坛,2018,28(01):84-89.
[4]童佩珊,施生旭.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福建省生态扶贫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03):16-17.
[5]王宾,于法稳.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山区精准扶贫路径选择——来自重庆市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7(10):74-75.
[6]徐顽强,王文彬.精准扶贫的元要素聚焦与整体治理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6):52-53.
[7]王琳瑛,左停,李蔚,韩秀丽.动态管理:贫困转型和贫困识别的现实反思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7):340-342.
[8]刘永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及历史贡献[J].行政管理改革,2018(09):4-7.
[9]吴云超.“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旅游推动精准脱贫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77-79.
[10]李海金,贺青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脱贫的历史进展与发展趋向[J].中共党史研究,2018(08):5-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2018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JGY20184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