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的躯干训练要点解析

2019-07-21 14:20龙晓娅
流行色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龙晓娅

摘要: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风格与躯干部位的训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软度、力度练习的要点之外,还需要掌握包括“拧、倾、圆、曲”的动势。本文主要以躯干训练要点出发,综合了《中国古典舞基训》和《中国古典舞身韵》,以及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训练的所有躯干部位训练方法,其目的是使所有课程的训练为舞台呈现服务,将训练的侧重点和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躯干训练;要点解析

中国古典舞课程训练除了肢体训练部分的内容以外,经历的朝代更迭以及各历史时期的文化碰撞所带来的文化沉积,内部呼吸之“气”所引发的一连串动作、动律,构成了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强大支撑,而躯干训练的特殊性又造成了中国古典舞风格独特的“快提慢沉”“慢提快沉”“快提快沉”“慢提慢沉”“横拧”“旁提"等动势。

常年的中国古典舞训练课程教学经验指出,中国古典舞的躯干训练一定要遵循文化性、科学性、训练性、意向性四个方面来进行,缺乏其中一个方面的训练,则无法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达到动作的形态美、动律的连接美和诗意的意向美。通过科学性和训练性达到肢体软开、力度方面的训练要求,通过文化性和意向性达到韵律和动势上的训练要求。

一、文化性

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产生了很多流派,如“身韵古典舞学派”“汉唐古典舞学派”“太极古典舞学派”以及“昆舞学派”等。在躯干动作的训练过程中,各流派的中国古典舞从训练教材、动作风格、剧目呈现各方面都很注重躯千部分的训练。比如身韵古典舞学派提出的口诀“发力在腰,用力在稍”,这不仅是起范儿所强调的动势要求,也是一种力学要求上发力点的训练;汉唐古典舞学派强调“流动的任何瞬间皆具姿态,上肢、肩胸、腰臀无不具有弯曲回转线性编织的运动特色””,躯干部位是实现大舞姿上“拧倾”形态的决定因素。

根据《史记》中对戚夫人的记载,“为我楚舞,吾为弱楚歌”中得知,戚夫人善跳“翘袖折腰”之舞,而腰部则是躯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舞技图可见,当时的舞妓侧腰弯曲程度可达九十度之多,两袖平展。舞妓动作呈现于祭祀仪式或宫廷表演中,可见当时对于舞蹈动作的技术方面是有一些特殊要求的,躯干弯曲动作所构成的各种舞姿造型和连接动作,体现了女性婀娜多姿、温柔妩媚的性格特点,别具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风格。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动作中很多“拧倾”舞姿,与芭蕾“开、绷、直、立”的美学范式不同,有一些在“拧、倾、圆、曲”螺旋式动态中完成的舞姿、技术技巧和连接动作。所以相较于放射性艺术的芭蕾来说,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讲究“圆”,在“圆”的基础上讲究“长”“力”和“远”。因此,躯干动作的训练除了力度和柔韧度的训练外,还需要在“平圆、立圆、八字圆”上下功夫,讲究这些训练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二、科学性

现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常规躯干训练,从方向上来講,大致分为前屈、旁屈和后屈三种;从部位来讲,可分为胸腰和大腰两部分,以及延伸出去的颈椎、尾椎以及肩、腿等部位。其中腰的部分包括12块胸椎和5块腰椎。

舞蹈稳定性的训练中,躯干训练能达到使中段稳定的训练作用,其中前屈和旁屈的训练可以增强腹直肌的力量,后屈动作则可以增强腹直肌的伸展性以及背肌的力量。通常情况下,我们所做的下腰动作可分为慢下腰、快下腰以及耗腰动作。快下腰是一种肌肉爆发式收缩的运动,而慢下腰是一种肌肉有控制地进行拉伸的运动,所有下腰动作起身时则需要腹直肌的协助才能起身。

从骨骼来说,经常运动或进行训练的人群,椎间盘的增厚可使得运动的幅度比一般人好,更具灵活性。因此受到舞蹈专门训练的人,需要检查脊柱有无毛病,先天的腰椎骶化、韧带连结、关节突间的连结问题将导致舞蹈者出现活动幅度小的情况,不适合从事舞蹈专业。从肌肉来说,腰部肌肉的特点是附着面大、止点多、作用复杂、有力量,由背肌、胸肌、膈、腹肌、会阴肌组成的躯干肌肉群同时作用,可以使上肢达到灵活、有力、伸展。膈是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吸气,放松时呼气。同时横机和肋间外肌、腹外斜肌等能辅助吸气呼气。

比如一个简单的“下后腰”动作,是由肩关节外旋、肩胛骨后缩、胸锁关节外开、腰椎后屈一气呵成完成的,可能会因为某一环节的脊椎问题而无法完成。另外从舞蹈者的心理来说,因为这些原因可能导致他(她)在完不成高难度的技术技巧时而产生心理阴影或厌学情绪。如果学生出现了上述问题或骨骼损伤的情况,应提醒学生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将损伤降至最低。

由此可,见,科学的躯干部位练习要求舞蹈教师熟知舞蹈解剖学相关内容,并身体力行地进行训练和教学的实践,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因材施教。

三、训练性

在追求中国古典舞躯千训练价值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不可只强调训练结果,忽视训练过程或过度训练;(2)不可只强调力度和软度练习,忽视动作的走势和韵律;(3)不可只采用单一一的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中国古典舞躯干动作的训练包含动作和韵律两个方面。从动作来说,包含了胸椎、腰椎以及其它延伸部位的训练,从韵律来说,涉及了“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云间转腰”"横拧”的躯干元素以及短句练习。

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博采众长,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的、适当的干预为原则,凡是急功近利的方法都不可取,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不可修复的终生损伤。另外,训练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在不同程度或不同年级,由浅入深地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并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选择适合的训练动作。避免盲目的“模仿”,将教学动作的规范以及要点讲解到位,在进行高难度动作时,确保前期的相关活动和分解练习,这也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按学生程度制定教学计划。

四、意向性

科学的课堂训练最终是为了走向舞台,每个学生的潜质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适合表演,有的学生适合教学,有的学生适合做编导。好的剧目能反映人文精神或诗画意境,引起人们对生活、对自己、对社会的反思,好剧目和好演员的造就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课堂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引导和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古典舞躯干训练使得学生从初次接触到“平圆、立圆、八字圆”的概念,慢慢地向“拧、倾、圆、曲”的独特风格过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舞蹈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对学生进行动作姿态、动势、承上启下、百转千回的动作过程进行一一讲解,对其它艺术门类进行体悟和研究,将美学、哲学、宇宙观等联系起来,注重中国古典舞的“气韵”“气象”“洒脱”“浑厚”“达欢”“载道”‘“象和”的人生哲学意境。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美兼具意向美,体现在舞蹈中则以“动作”和“呼吸”的结合为妙,所以中国古典舞的躯干训练应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和结合起来,缺乏科学性、意象性和人物形象的训练会让人缺少美感。在迂回中流转,兼具爆发力、抻劲和意向美,才会使得训练更具价值。这里所说的“意向美”并非意象主义,而是美学的范畴,反映的是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思想,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各个朝代更迭至今的美学思想嬗变。

中国古典舞所要表达的“古典精神”和“古典气韵”实际上是要表达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博大胸襟和不屈不挠的伟大情操。将风格纯正的舞蹈动作融入到展现思想的舞蹈创作中,以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体现家国情怀的作品思想为中国古典舞的典范。由这些思想导向进入课堂训练的实训要求中,采用基训和身韵相结合的训练方式,遵循文化性、科学性、训练性、意向性的原则,躯干部位的合理训练真正使舞者们达到了“发力在腰,用力在稍”以及“具有弯曲回转线性编织的运动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身体运用之必需。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