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楠枰
从苏州工业园区水墨花园南门出来,不到100 米的地方便是1002 路微巴水墨花园南站点。自从园区微巴开通,方阿姨儿每天下午,都会掐着点到这里坐车,前往4站路距离的方洲小学接小孙子放学,接上孙子后再乘1002 路微巴坐3 站路回家。
自去年夏天起,一批蓝色车身,票价只售1 元,老人、学生免费,市民刷公交卡享受6 折优惠,车内只设13 个座位数,电子显示屏、封闭式垃圾桶却一个都不少的新能源“微型”公交车,将站点设在苏州园区百姓生活聚集处,丰富了每一位生活在其附近居民的出行需求,被乘坐的市民亲切地称为“小蓝鲸”。
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委员会在就园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的修编工作进行讨论时,调研发现苏州公共交通模式正在发生大的变化。“随着公共出行方式的日渐丰富,轨道交通、网约车、共享自行车等新的出行方式为市民提供多样选择,至今全国常规公交客运量已经连续第四年下降。”
在新惠巴士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惠巴士”)副总经理蒋卓群看来,城市公交客运量持续下降,或可从某个侧面证明,公共交通建设发展尚无法满足城市交通日趋拥堵情况下,群众对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改善提升的愿望。“这其中,‘重干路、轻支路’的路网载体建设模式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公交线网密度不高、站点覆盖不足、廊道重复系数偏高等问题,网约车及共享单车走街串巷的便利性亦拉走了不少传统模式下只能跑主干道的公交客源,要扭转此局面,城市交通转型发展十分迫切。”
公交车不直达,住宅小区到轨交站点间的远距离如何实现快速接驳?私家车被堵到怀疑人生,早晚接送孩子上学、到商业中心购物“出行不便”怎么破?只有疏通这些“毛细血管”,让客流快速流转起来,才能让公共交通成“体系”,也才能让整个体系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切实打通百姓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着力发展覆盖广、密度高、调度灵活的需求响应式支线公交和定制公交,深入挖掘掌握公交客流分布特征,注重将公交服务理念由“大众公交”向“全民公交”转变,经过多次论证和深入居民区调研,园区管委会决定,在苏州工业园区内尝试微巴运营模式。
“考虑到园区内不少住宅小区大门多设在支路旁,为避免影响主干道车辆通行,这批车辆最好是‘小个头’。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小区及工厂门口有条件且兼顾安全之处,设立一些加持手机APP 或微信服务手段的智能招呼站。”蒋卓群说。
2018年8月20日,苏州第一块大型汽车纯电动绿色牌照“落户”在“园区微巴”,主打“门对门”公交服务的苏州工业园区微巴线路正式开通试运营。据蒋卓群介绍,这批车辆是苏州金龙海格客车专为园区“量身定制”的纯电动公交车,也是全市首批6 米级公交车,2.1 米的车身宽度,6.5 米的转弯半径,小巧灵活,通过性极好,车内设13 个乘客座位,最大载客量39 人。
“苏州轨道线路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不少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在这样的公共交通发展过程中,长距离出行仍旧依靠常规公交或轨交运输,剩下最后十公里的日常交通出行,特别是老人买菜、孩童上学、成人上班等,完全有望通过微巴接驳实现。”蒋卓群认为。
轨道交通网络和地面公交网络的“两网”融合,在蒋卓群看来,绝不仅仅是时间和站点的对接,更多仍是客流细分梳理问题。园区微巴侧重于服务老百姓的生活职能,近距离靠近生活功能聚集区,客群及客流亦相对固定。据蒋卓群透露,单看早期开通的19 条微巴线路,客运量就已基本实现每日26000 人次,比线路刚开通时增加了8000 多人。
根据规划,园区“微巴”采用小环和往返线两种走向模式,线路总长控制在5 到10 公里,高峰时段等车间隔5 到8 分钟。运行路段为园区次干路和支路,主要面向居民小区,就近接驳轨交站、快干线、学校、邻里中心等百姓生活服务点,兼顾企业,设智能招呼站,亦能满足与干线公交的同台换乘。
高峰高频化,平峰时刻化,200 辆海格纯电微巴投入运营,覆盖整个园区168 个小区的背后,是园区管委会和新惠巴士推行“物美价廉”的精准化公共交通服务的梦想实现,也少不了其在成本和产出间的精打细算。“海格6 米纯电动车车型的采用使得我们在购车方面的投资成本远低于常规公交,结合园区微巴线路短、车辆需求小的特点,针对特定的客流需求制定出车时间表,六辆车往往就能解决一个小区的高峰出行需求,到了平峰时段,则只需派出30%车辆就能满足运营需求。而1.4∶1 的人车配比,也节省了不少人资成本。”
在车辆选择及订制环节,园区管委会、新惠巴士相关人员和海格客车的研发团队开了数不清的会。选车型的时候,园区环境这么优美,节能环保的纯电动车是不二选择,电池容量的选择也很关键。据蒋卓群介绍,每辆微巴一个半小时可完成充电,在开着空调、满载情况下能跑150 公里,可以满足每天的用车需求。针对微巴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电量不足等情况,园区也有解决方案。“目前,园区已建成9 座公交专用充电站,累计拥有200 个充电桩,保证微巴能就近补电。”此外,两级低踏步设计,方便乘客上下车,轮罩上乘客椅直接落地,乘客落座更安全更便利,乘坐感更舒适。
“发展公共交通,首先应把循环做好。在微巴基本满足园区群众日常生活需求后,未来的线路规划还需随着轨道走线发展而议,逐步使这样一个微循环网络,与轨道及常规公交的两张大网真正融合起来。”蒋卓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