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产生及其景观特征探析

2019-07-20 10:21贾彦飞陶欣冉郑玮锋
四川建筑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都城古都

贾彦飞, 陶欣冉, 郑玮锋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 350001)

[通信作者]郑玮锋(1968~),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域性建筑及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风格迥异,源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文化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历史发展几经改朝换代,随着都城及政治中心的迁移与更改,导致了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不一。为更好地研究历史文化名城,前人根据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性质等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多种分类,归纳总结城市的共同特性和问题,便于针对同类情况釆取相同的措施。

1 历史文化名城概述

1.1 历史文化名城含义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并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1]。历史文化名城所保护的不仅是有形的实体内容,还要保护无形的民俗艺术与精华。不仅有有单体的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整体的街区和风貌。

1.2 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数量多、类型复杂的特点。截至到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已将134座城市(2007 年琼山区与海口市合并为一处)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包括第一、二、三批以及新增补的名单,这些历史名城分布于我国31个省市及直辖区(港澳台暂无数据)。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众多,城市等级、规模、性质、历史沿革以及文化构成等不尽相同,有很大的差异性。

2 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产生

2.1 古代都城的产生

都城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中心,古代朝代更迭,随着王朝的建立,国都的确立便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宏观上来看,都城的地理位置相较于其他区域应是最为有利的地方;从微观上来看,其地理位置环境等应该是最适宜营建都城的区域[2]。因此都城的选址在自然、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确立下来。

2.2 古都型历史文化文化名城的产生

从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产生到现在,不断有学者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分类研究。分类研究作为一种认识和区分事物的方法,将其运用到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根据不同性质、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分类,这对分析名城的发展脉络,认识和把握本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其中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将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分成了8类[4](表1)。

表1 罗哲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

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根据历史和自然文化特征,认为名城可分为7类[5](表2)。

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根据名城的性质和特点等将名城分为7种类型[6](表3)。

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分类的目的就是对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区别对待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城市的共同特性和问题,以便于针对同类情况釆取相同的措施,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

3 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景观特征分析

城市景观包括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以及其他物质文化景观,除此之外,从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看,也包含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精神风貌等。所以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构成包括自然地理景观、城市物质文化景观以及城市非物质文化景观。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表2 郑孝燮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

表3 阮仪三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

3.1 自然地理景观

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做为古代的国都、都城所在地,城市的发展基于其文化基底的同时也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自然地理条件提供了都城建立与发展的基础,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继承性。同时,山川形胜、交通险易也还会影响古都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的积累[5]。因此,自然地理条件对国都的建设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英国地理学家柯立西(Cornish)在《大国都》(《Great Capitals》)中曾提出建都的条件:(1)岔路口。意指交通便利之地;(2)谷仓。意指都城附近地区粮食以及其他物资应能满足都城平时和战事的需要;(3)要塞。意指叫哦他那个地理形势好,便于防守,以利安全[7]。推而论之,我国都城的创建与这三个自然地理因素也是紧密相关的。《左传》中曾提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古代都城具有军事攻守的特殊性,满足其“要塞”的条件。同样,交通的便利性与物产的丰富性也是保证都城稳定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因此其地理位置选择的特殊性也就造就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地理形势相对奇特的特点。例如四塞之地长安,关中险阻,四塞之固,膏腴土地,称之为“天府”。再者如洛阳,素有“河山供戴,形胜甲天下”的美誉。

3.2 城市物质文化景观

城市物质文化景观主要包括城市实体建筑要素、空间要素(广场、道路、公园等)、基面(城市道路的铺面)、各项功能设施等。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城市中遗存了许多古建筑宫殿、古街巷、古园囿、古遗迹等,同时保留了较为明显的城市格局。这些建筑风格、城市街巷布局大都反映了都城时期的历史风貌、文化特征。

3.2.1 城市布局

古代都城经过长期的发展,有着自己所遵从的城市规划和布局的法则,以《周礼、考工记》中所制定的营建都城的法则, 成为历代都城所追循的目标。形成了“旁九门”“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城市格局[8](图1、图2)。

图1 聂崇义所绘王城 (来源:参考文献[11])

图2 戴震所绘王城 (来源:参考文献[11])

我国都城规划大都继承了营建都城的规划法则,从城市主体结构、礼制规划秩序、井田方格网的规划方法等都加以遵循。随着朝代的更替,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其城市布局在遵循营建法则的同时,因地制宜的对其加以运用。

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格局的体现是在继承都城时期布局的基础上,经过不同时间维度上社会秩序和文化理念对空间形态的映射叠加而形成的结果[9]。空间格局构成古都的空间形态,塑造了特色的空间秩序。因此,在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里,我们通过现有的城市布局和空间变化,依旧能感受到都城时代的城市规划和布局。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三个朝代首都的北京,就严格遵循着这一规则。

3.2.2 街巷景观

对城市而言,街巷就是整个城市的骨架,构成城市的基本轮廓。街巷网络的格局与城市格局相互影响,互相作用。街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线行空间,承担着居民的城市生活,集中体现城市的风貌,反映城市的文化肌理。

中国古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划一的棋盘式格局,它通常是由各个街巷与建筑区划分交错而成。传统街道和巷道是古城居民重要的生活和交流场所, 是古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10]。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大都保存着都城时期风貌浓郁的传统街区,众多宅院、故居等文物建筑和传统街巷、民居及民俗文化等组合成古都风貌浓厚的空间氛围,形成了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其独有的街巷景观,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图3、图4)。

图3 南锣鼓巷平面

图4 北京街巷

3.2.3 古遗迹景观

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遗迹景观特色表现在其所代表朝代的历史文化内容和形式上,通过古遗迹景观或蕴含其都城朝代的文化、形式的载体对其进行传承,体现其都城时期的特色。

都城时期后留下的古遗迹虽不胜枚举,但都城时期的文化大多也最为象征意义蕴含其中。例如古都西安的古遗迹主要是以表现长安文化为主,虽然唐以后也有其他的时期的建筑,但长安文化作依旧蕴含在其中。再如北京的“帝都”文化,其重要体现明、清时期作为都城的古遗迹景观。

3.2.4 园囿景观

作为都城,拥有丰厚的财力、物力,因此衍生出供帝王游赏、处理政务的皇家园林。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富丽,皇权象征寓意强烈,因此不像私家园林遍布全国,其分布相对集中,地域特征和民族风俗比较明显。皇家园林作为园囿景观的一种,其在表现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景观特色中极具代表性。例如北京乾龙花园、颐和园、北海公园以及西安的华清池等皇家园林对于表现古都文化极具代表意义(图5、图6)。

图5 颐和园

图6 西安华清池

除遗留的皇家园林之外,也有很多根据古遗址或文化艺术重现的形式体现古都文化的苑囿景观,虽添加很多人工元素,但其象征意义仍旧存在于对古都的文化传承中。例如西安的曲江遗址公园,是在原曲江基础上建成的,此处自秦朝起就开始作为皇家园林而使用,兴盛于隋唐,公园中有很多表现盛唐文化的元素,具有浓郁的大唐文化氛围。再例如开封着力打造的清明上河园,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以表现宋朝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等为题材的大型风情游乐园,旨在再现古都汴京的繁华盛景(图7)。

图7 开封清明上河园

3.3 城市非物质文化景观

非物质文化景观主要包括文字、语言;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精神文明面貌;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传统。例如戏曲、民俗风情、书法绘画等等都包含于此。

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王朝或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个时代形成的历史文化特色、民俗习惯,都对后世乃至今天依旧产生着影响。同时,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因其自身特殊性,城市人员流通较大,也导致了该类城市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景观特征的探析,得出以下结论:

(1)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市是以自然景观为依托、物质文化景观的外在表象与非物质文化景观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的体现。

(2)城市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的结果。

(3)城市特征反映的在古都时期发展的基础上,经过不同时间维度上社会制度和文化理念对空间形态的映射叠加而成的。

4.2 建议

通过对景观特征进行分析,为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风貌的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2.1 加强古都自然景观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自然地理条件提供了城市建立与发展的基础,古都的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着重要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说,城市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势必会冲淡或影响历史文化名城中与古都相关的文化景观,因此,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应加强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保护自然景观风貌。

4.2.2 延续古都传统空间格局,保护城市的整体性

延续古都传统空间格局对于塑造古都景观特色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空间格局的延续,进而维持城市的整体风貌,增加景观的连续性,保护城市的整体性。

4.2.3 活化利用物质及非物质文化景观

古都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景观承载着古都人民的记忆以及古都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体现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特征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对老城历史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展开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线上和线下文化活动的组织,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化措施。

4.2.4 加强地域性特色的延续

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与时间、经济、政治格局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人类悠久历史的产物,它不但带有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印记,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加强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风貌的保护,就要加强对地域性特色的延续。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都城古都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重现水清岸绿的古都风景线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聚力打造“三城三都”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