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善正,陈亚京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之后的40年,在党的正确政策方针指引下,我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在教育方面我国取得的成就尤为显著。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项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为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成为校园体育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校园体育教育随之进行了数次较有成效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为我国基础体育教育的发展取向提供了有利契机。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校园基础体育经历了数次变革,按照改革历程和发展特点,在时间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恢复调整阶段(1978—1991) 、探索过渡阶段(1992—2000)、全面改革和快速发展阶段(2001至今)。
40年来我国基础体育课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即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主要任务,坚持将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改革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改革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整个体育课程改革中,始终将其放在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人发展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于是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目前,随着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招生的总成绩,校园体育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体育课程已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中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延续以“教学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转变为“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主、以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主、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学生成为价值导向的主题。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增强体质”,如今,这一口号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体质的要求更高,作为体育发展基础的校园基础体育课程也要不断改革,推陈出新,拓展体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道路,满足人们对提高生存质量的要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强体质与劳卫”,到1985年提出的“素质教育”,再到1996年提出的“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2001年首次出现了“重视学生主体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健康第一”的理念越来越明确,直到2003年,全新的体育与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要从身体、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和适应社会”等5个方面培养学生。
2.1.1 体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所谓身心健康即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健康”一词不只局限于身体,更包括心理,只有身心共同健康才是完整的健康。过去,体育课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为了更好的升学率,大部分的体育课程被占据,虽然升学率稳步提高,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降低,于是教育部对原有政策进行改革,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成绩,体育课开始被重视。随着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强身健体,更多向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转变,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已经成为基础体育教育课程的主流。
校园基础体育课程的改革中,逐渐将学生作为主体,由过去老师一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变为依据学生个性定制,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过去的传统教育重视学生共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培养。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体育课程开始倡导在课程中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通过对课程的不断改革、调整增加活动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发掘他们的独立个性和丰富的创造性。特别是更多的学校在体育课程中设置内容更加丰富的选修课程,不断发掘学生的个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体育教育课程的设置不断完善,课程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过去,体育课程的设置相对单一、僵化。如今,我国体育课程设置向多元化不断发展,体育教学也不再局限于校园内、课堂内,而向校外、课外不断发展,并形成了新的授课体系。
改革开放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基础体育教师教育学科设置相对单一,教师配置相对落后,加上思想上普遍存在的“重理论 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专业体育教师知识面狭窄。而在教师培养方面,或者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或者只重视专业技术培养,专业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够强。经过数次改革,特别是基础体育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和逐渐重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改变。体育教师不在一味按照原来单一技术型授课模式,而向多元知识型转变。这主要体现在高校专业体育教师的培养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对基层体育教师的培养,更加注重教师语言表达能以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培养,并不断按照中小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调整专业教师的培养方式,更加注重基层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建立了“通识教育+体育+教师技能”的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引入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实习社会实际以及创新能力,为基层体育教育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知识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课程改革方面,基础体育教育课程过去一直延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上相应内容传授、示范教学内容。这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方法全完打破过去的单一授课模式,采用开放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倡导更加灵活自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改革后的基础体育教育课程更加重视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对技能的运用,更倾向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科技的日新月异,教学器材也不断推陈出新,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器材,选择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更趋科学化,内容更具实效性。不少教师开始尝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订制针对个人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后,教学方法更趋现代化、科学化。同时不断丰富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更具实效性。
“技能体育”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它曾经成就了我国60年代的“乒乓外交”,也见证了20世纪80年代“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客观地说,它是那个时代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基础学校体育也变成固定模式,使我国青少年的体制逐年下降。这时候增强素质成为一种口号,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落到了基础体育教学的头上,“素质体育”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康第一”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基础学校体育教育将“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基础,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教育理念。
2006年“阳光体育运动”在我国亿万学生中开展起来,2007年“7号文件”的颁发,制定了“以生为本”的政策,用“感召生活、关爱生命、健康人生”的人文体育精神来指引基础体育教学实践。
基础体育是基础体育教育授予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体育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人与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体育教育根本任务通过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科学锻炼方法,能够制订科学健康的个人锻炼计划,养成良好自觉的锻炼习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加强体能训练,改善自身的身体形态、技能和心血管系统功能,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其身心全面发展。
基础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基础体育通过合理、科学的体育教育和锻炼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与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生活质量和体育技能与素质全面提高的效果。基础体育教育要重视“人本体育”的宗旨,以人为本,自始至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更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首先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基础体育教师配置不够完善,在这些地区很多体育课程都是由文化课教师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也是简单的体育项目。
回顾我国基础体育改革40年的历程,我国基础体育教育针对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能够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事业以及国家战略的整体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将学生体育培养的兴趣、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特长的发展以及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作为当前基础体育教学总体指导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革,期待通过改革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动我国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从而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