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晓刚
近日读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在正定》,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它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与力量。
1982年至1985年,年届而立的习近平同志主动选择离开中央军委办公厅,来到河北小县正定,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此工作三年多。他从正定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走在治国理政的第一线,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卓尔不凡的作为赢得党政干部的由衷信服,用实实在在的成绩书写有口皆碑的长久政声。尽管光阴荏苒、时节如流,但这一切越历经岁月淘洗,越凸显伟人不凡的品格。
崇高的理想追求。习近平同志从军委办公厅来到正定基层一线磨砺,“不是立志做大官,而是立志做大事”。早在15岁主动到陕北高原当知青,7年的插队生活让他已成为“黄土地的儿子”,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农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系在一起,“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远方贫困的沟壑与山岭”。他因此毫不犹豫地选择“逆行”,“投身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改变多少就改变多少”,矢志为人民、为国家奉献,这是多么朴素的理想!他为国家、为民族选择了正确的志向。因为拥有坚若磐石、纯粹彻底的理想信念,他的内心力量无比强大。当他义无反顾地来到正定,艰难与困苦自然难不住他、压不倒他。
深远的战略眼光。习近平同志来到正定任职,让人称道的是他超越年龄的深邃见地、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不同寻常的政治才华。如发展战略,提出“半城郊型”经济,总结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二十字方针。如人才战略,倡导念“人才经”,出台人才九条,以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等多种形式,打开人才工作的新局面。如文化战略,兴建荣国府,保护古建文物,提议建立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等革命遗址,推动留村体校进城等。习近平同志三十多年前的思想理念,不囿县域的阻隔,无拘时代的束缚,早已“越过山岗”,超然拔群。时任中组部秘书长何载评价道:“一个县委书记,居然有这么长远的战略眼光,这可是一个栋梁之才。”
强烈的为民情怀。习近平同志到正定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始终热爱百姓,把为民服务作为天生职责,把联系群众作为应尽本份。看看《习近平在正定》那张封面照片,无不被他与老人家亲切而自然的交流场景而感染,“依然一笑作春温”。坚持扎根群众,骑着半旧的二八自行车走遍全县每个村庄调查研究,与群众打成一片。离开正定三十多年了,他还是正定人“永不卸任的县委书记”。乐于为民谋利,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要对人民有利的事就努力去办。正定当时是“高产穷县”,每年上交粮食7600万斤,而老百姓每人每年分配粮食不到400斤,他不求“政绩”,实事求是,给中央领导写信,最后为正定人民减少国家征购2800万斤。正因为习近平同志的担当作为,为正定办成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事情,才使正定快步赶上时代大潮,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
非凡的人格魅力。习近平同志“和以带班,和以率众,和以结缘”,用真诚实在的情感和作风,团结和凝聚干部群众。有情有义,他在正定工作只有三年多时间,却始终牵挂正定、关心正定,并多次深情地说道:“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重情重义,他调到福建工作后,积极促成正定干部到厦门挂职培训,无论工作再忙都会抽出时间接待来访老友。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他在正定工作期间曾答应為张新立同志的著作邀请于光远先生写序,因故一直没有办好,直到数年后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他还托人向新立同志表示歉意。正情正义,“做人唯正、做官唯民、做事唯实、思想观念唯新,谋正道、干正事、树正风、扬正气。”他的心中装着的只有党的前途、人民的事业。
青春的诗篇最美丽。《习近平在正定》讲述的是点滴的历史细节,记录的是奋斗的青春故事,传递的是温暖的伟人风采。习近平同志为我们树立了亮丽的“青春丰碑”,我们应当对标看齐、矢志追随,时刻把祖国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理想追求。志立则事达,年轻人只要有追求,那么不管怎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攻坚克难、风雨兼程……这一切都会化为我们生命历程中无数道美丽的“青春风景”。
这部采访实录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续篇,共22篇文章。通过对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一起共事的同事、接触帮助的群众、采访报道的记者等见证者、亲历者面对面的采访,图文并茂地为我们讲述了习近平同志一段深沉厚重的成长心路,重现令人信服的奋斗历程。回望正定,观照历史,不仅让我们感受总书记从政起步即得展现的优秀才干,更让我们体悟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光辉品格。奋斗才是共产党人发展进步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人民的当然选择、历史的必然选择。
今天我们阅读《习近平在正定》,应当从中汲取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更加自觉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