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哈福德(英) 侯奕茜(译)
我们总是被相似的人吸引,喜欢和自己的朋友泡一起,认为他们才是自己社会关系中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经过大量研究后,惊奇地发现:社交关系中最不可替代的,其实是那些联系不频繁、比较疏远的社会关系。比如大学同学、前同事,甚至偶然结识的人。
这一理论看似荒谬可笑,但仔细思考一下则不然。
在一个亲密的小圈子里,每个人彼此熟悉,提供给对方的信息也都大同小异。但圈子外的人,才更可能分享一些你不知道的消息。
反观大多数企业家,他们并非富有创造力。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家与其他人完全一样,只和同一个圈子的人一起活动。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研究者曾在纽约举办了一场社交聚会,邀请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高级顾问、企业家、银行家和生意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男有女,总数约100人,目标是扩大各自的交际圈。
但结果显示,参会者见到熟人便径直上前叙旧。尽管偶尔也会和陌生人交流,但大多是朋友的朋友,是一个圈子的人,往往也来自同一个行业。
这就是最真实的社交场景,每一个人都愈发只关注自己的圈子和世界。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同型相配”。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勇于结交另一个圈子的朋友,最终有效扩大社交圈呢?
第一步,必须意识到只选择“和我是一个世界的人”的交友心态十分消极。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创造一些环境让自己不得不走出舒适区,不得不结识陌生人。
第二步,必须重视那些将不同小团队团结在一起的人。他们游走于各个小团队之间,被所有团队称为“自己人”。这些人的作用是增强团队凝聚力、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
第三步,随时随地提醒自己社交压力的好处,尤其是你怕麻烦的时候。正是那些不同的声音,才让一个团队的合作更加富有成效;从另一个世界的人身上,你不仅可以获取新的视角、新的知识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还可以展开新的合作。
人们过于看重“团队和谐”,其实想要的是“目标和谐”,即每个成员“劲往一处使”。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
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家布鲁克·哈林顿曾观察了位于美國加州的投资俱乐部。那个年代的股市一片繁荣,很多股民开始抱团分析股票,一起投资赚钱。经过细致的跟踪研究,哈林顿发现,由朋友组成的俱乐部做出的投资选择往往很糟糕。
原因是,为了维护成员之间的友谊,社交型俱乐部对分歧和争议避而不谈,以免伤害任何人;相反,成员关系更疏远的俱乐部能及时否决糟糕的投资方案。但如果你觉得友谊第一,赚钱第二,那么就等着亏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