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东
解释一下所谓上法,这本来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早期牙科诊室本来就不大,为了给人的活动留下空间,牙椅的摆放通常占据诊室的一隅。角落基本上是留给安装、维修工程师的领地,而剩下来的空间几乎是患者通往牙椅的唯一通道。在這种情况下不存在所谓牙椅的上法问题。况且,诊室里除了医生、护士专用座椅之外,也不会专为患者准备座具。然而,因为牙科诊室格局的改造升级,形成了一个新问题:患者如何坐上牙椅?我至今未获得正解。
首先,据说是由于问诊时医患之间体位的不对称性,造成患者难以真实表达需求,因此增设了如同其他科室诊室常见的桌椅。但是,由于患者在叙述病情的时候,难以抑制地需要“龇牙咧嘴”地指示病情,平视对坐的方式显然只是把“尴尬的表达”变成了“表达的尴尬”。
问题出现在患者移步牙椅的过程。因为面积改善,牙椅被放在了诊室中央,人体工学的上法设计是引导患者从牙椅的右侧,即医生工作侧的开放入口进入,医生通常坐在右边用肢体语言指示。另一侧牙椅是封闭入口的设计,作为护士的工作位。然而,几乎所有患者都沿着错误的方式,即沿着牙椅没有开放的护士工作侧,绕一大圈走到牙椅的足部,从这里爬向头部,翻身躺下。由于沿途需要经过辅助器械工具,护士唯恐出现状况,增加了不少动作,却也成了我饶有兴致的一个观察视角。
当被问到为何如此上法的时候,大部分人一脸茫然地诧异于医生的开场白,恍然之后,回答五花八门。护士本能地猜测,是不是因为医生坐在工作侧的原因?于是在患者过来前,我有意地避开,不坐在工作侧,结果依然。是不是因为医生座椅的暗示?我拉开座椅,依然故我。是不是治疗工具的障碍?我干脆在迎接患者的时候,选择站在牙椅的足部,拉开治疗台,彻底畅通了通往牙椅正确上法的入口。很遗憾,患者依然从护士工作侧,通过牙椅封闭区走到我身边的牙椅足部,小心翼翼且笨拙地爬了上去。
一个留学英国回来的孩子对我的问题颇有兴趣,仔细思考之后给了我第一个审慎且严谨的答案:第一,人们行走时本能地避开目测中的障碍;第二,人们会本能地避开那些让人产生不愉快记忆的区域,即工具治疗台。
牙科治疗会给每个经历过的人留下不愉快的记忆,尽管舒适治疗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甚至可以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医生的同理心可能还远远没有达到和患者形成共振的程度。尽管我也经常试图与患者共情:如果我躺在这里,也会和你的感觉一样云云。然而,我确实无法排除说这话时的功利目的。何时医患相向而行,还远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