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培育

2019-07-19 09:34李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2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培育新课改

李丽

摘 要: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在教育领域内进行的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沿革便成必然之势,表现为《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与学科核心素养在现代化人才培育视角下的确立,后者即为前者的实施目标。历史核心素养即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囊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五个模块。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也便成为学科课堂主纲领与主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核心素养 培育

新课改规定了学科教学目标的三位目标观之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契合于此,根据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我们可将其归结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三者。以在全面概括学生所需历史品质的同时,形成较为集中清晰的课堂教学依据主径。下面,我便以此为纲,对新课改下如何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问题详做阐述。

一、时空观念——特定时空背景下的针对性认知

时空观念即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即为对历史真正定义的回归。此亦体现在文学领域“知人论世”的文论观上,意为去关联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去追溯其因,其果,并立足于现代旁观者的角度对其进行客观的权衡与评析。如此,对历史的解读才是客观、全面与合理的。这便是对体现学科本质的时空意识的贯彻。[1]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节的讲解中,为使同学们了解北魏实施、隋唐沿用的均田制被破坏的必然性,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串:[2]

1.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土地私有制?(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便出现产品剩余和私有制、逐渐的贫富分化与阶级的形成)

2.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的关系?(土地私有制决定了土地兼并,因为土地少的人,土壤肥力差因而收成少的人承担不了自然灾害或苛捐杂税带来的破坏与负担,为了生存,自然而然便会生有强对弱的土地兼并的情况)

3.什么是均田制?(把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分配给官僚地主和农民,主要目的在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统治)

4.均田制有没有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有,所以,土地兼并还是会存在,均田制亦必然会受到破坏)

在此之后,我再次对其中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必然性(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那个时代单纯依靠“天”与苛捐杂税决定土地与生活的被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强调,以让同学们深切感知到均田制在彼时空背景下诞生的必要与被破坏的必然。如此紧靠其所属时空的述说,将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意识。

二、历史解释——史料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析与评

历史解释即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三者,是对它们的综合性考察,而重点却落实在学生自身完整而理性的对历史事件或观念的分析与评价能力之上。

例如:在《五四爱国运动》一节的讲解中,我在带领同学们学习完这一节包括五四运动的原因、状况、结果、意义等主体内容后,我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看待五四运动背后的思想性与社会分工的推动力量”。为给同学们指引方向,我提醒同学们可以从思想产生的原因、表现等方面去思考,并且还可以进行讨论。最后在我的帮助下进行了逻辑化的梳理的最终结果为: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下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此为整体的思想趋向背景。除此之外,还有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青年学生先进思想的生成与传播,以及之前在探索救国途中向西方学习的先进思想积淀等共同构成了五四运动思想的驱动力。这体现在其口号“外争国权,内城国贼”与其和历次革命运动口号相比较的性质之上,如辛亥革命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外向针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外向针对与内向扶持等,五四运动则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对内同时指外。而五四运动的先锋是思想最为先进的青年学生,但其并不能成为运动主体,因为其在此阶段并不具有切实推动社会发展、掌握社会运转根源的力量。所以运动真正的主力军应是广大的工农群众。在此之后,我还建议同学们在这里可以增添一定的史料进行观点验证。如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提出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的观点;或者搜集展示当时北洋军阀政府军警无情逮捕在街头演讲的北京大学学生的场景资料等。如此的围绕一个主题的探讨与诠释和完善,将会大大锻炼学生基于历史实情的历史解释能力。

三、家国情怀——意义凝练基础上的社会责任感

家国情怀即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即站在历史前溯者的角度,纵观历史,真切地学习感悟在历史事件或人物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与哲理性内容,以做到“以史为鉴”,在民族、社会、国家的高度生出人文价值关怀与宽广的心胸来。这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价值目标,即立德树人。

例如:在《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节的讲解中,在讲到甲午战前日本妄图一步步吞并整个亚洲的侵略野心时,我向同学们出示了当时日本国家内部资本主义的发展盛况与中国内部固守封建传统的落后现状对比资料,以及战败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的屈辱一刻和之后人民大眾更为艰苦的生活。以在让同学们认清由于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全球化开始必然性的同时,激发其国家与民族屈辱心和国民意识。除此之外,在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我向同学们展示了当时记录的真实的八国联军残忍暴行资料与围观中国人的麻木愚昧。对应的,我还补充了鲁迅《藤野先生》一文中“围观杀人”的片段,即“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以让同学们全面认识当时国民性整治的必然性、先进思想与知识分子的带动性,并激起其民族国家意识与爱国情怀及反抗精神。这便是对学生历史情怀的最好滋养。

在新课标按点规定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下,其实是丰富悠远的蕴涵有人生、社会百态与丰富思想性的真实的历史画卷。所以,核心素养培养的最高境界便是在此历史画卷的展示中自然而然地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与成长。

参考文献

[1]林爱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8(07):139-140.

[2]周立悦.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培育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