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红楼梦》里自称“槛外人”的妙玉,“放诞诡僻”(邢岫烟语),清高孤傲,目无下尘,俗人自然入不了她的眼,她连刘姥姥吃过茶的杯子都嫌腌臜,仿佛通身不惹一丝尘埃。但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且不说她最终身陷泥淖,只说她尘心未尽,对宝玉的心思被贾环道破:“她一日家拈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妙玉本是带发修行,青丝不去,“情思”未净,她慧心能悟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其中的禅机,但到底眷恋红尘。
世间原本有此类入了空门却俗缘不了、情根犹在的僧尼,其中声名最著的是16岁出家的苏曼殊,他“袈裟披肩,风雨一生”,青灯古佛却不是他生命的背景。他是嗜甜如命以至吃坏一口牙齿的“糖僧”,是写下“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这样“清艳明秀”诗句的诗僧,是不能忘情于初恋而写出哀感顽艳的小说《断鸿零雁记》的情僧,是以丹青抒写怀抱的画僧,还是参加过光复会、二次革命的革命僧。他圆寂前留下偈语“一切有情,都无挂碍”,而我想问,既然如此多情,奈何偏向空门?
与苏曼殊相类的多情僧还有宋代的仲殊。仲殊是嗜蜜的“蜜殊”,是诗词为士大夫所称赏的诗僧,还是一个为情所伤的苦命僧。陆游《老学庵笔记》有载:“(仲)殊少为士人,游荡不羁,为妻投毒羹内,几死,啖蜜而解。医言复食肉则毒发,不可复疗,遂弃家为浮屠。”枕边人下毒手让他灰了心,绝了情,又不能吃肉,饮食男女这“人之所大欲”多半与他无关,这个考过进士也曾有俗世功名之想的才子只得步入空门。只是,喝酒、写艳词,这些佛门弟子不能做、不愿做的,他偏偏“放不下”,他在词中全然不讳言“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南歌子·忆旧》)。一些大胆表现男女情爱的词作,更令人惊讶,王灼在《碧鸡漫志》里将仲殊与婉约词大家周邦彦、晏殊并列,称赞他们“各尽其力,自成一家”,还说“(仲殊)之赡,晏反不逮也”。同为诗僧的僧孚,却深惜仲殊作艳词是浪费才力,作《仲殊喜作艳词以诗箴之》一诗,其中有言曰:“藻思洪泉泻,翰墨清且奇。惜哉大手笔,胡为弄柔词?”这箴言恰好可以证明,仲殊之词“艳”名远播。
世事卻又如此奇妙,爱作艳词的仲殊传世的60余首词里,最为后人激赏的是带有怀古幽情的即景之作《诉衷情》,黄花庵称仲殊《诉衷情》一调(共4首)“篇篇奇丽,字字清婉,高处不减唐人风致”,而写浪迹天涯人与春风美景相遇的《柳梢青》和抒写忆旧情怀的《南柯子》,让薛砺若赞其“清逸”。对其艳词论者极少,似乎论词人觉得僧人写艳词莫名尴尬,刻意回避。不错,仲殊的艳词委实没有出家人的“无尘无垢”之境,而我对苏曼殊、仲殊这样又洒落不羁又别有“痴”肠的人偏又颇为倾心。“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俗人如我,不想探讨一个写情诗的僧人的信仰问题,我只管爱赏这留在人间的绝妙好词,比如仲殊传世词作中唯一一阙《玉楼春》。
北宋以前,经由南唐君臣之手,原本俚俗冶艳的词,已经完成了“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演变,北宋艳词虽然依然多是以女子口声倾诉爱的渴望与爱而不得的忧伤,不免还有“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姿”,但基本褪去了情色的意味,一般写春闺寂寞、芳心难诉的相思离别之思,妖娆之“态”隐去,缠绵之“情”成了艳词的“芯子”。仲殊的《玉楼春》也是如此。《玉楼春》写了室内室外三幅画面:幽室焚香,倚栏远望,黄梅雨细,这样层层铺垫后,最后两句抒情宛如一声叹息,词境“哀而不伤”,含蓄蕴藉。从词中的意象与人的情态来看,抒情主人公应该是个女子。
那应当是个百花开尽、果子一天天安静胀大的初夏时节,或许在一个惆怅的黄昏。花辞树,枝头消尽香红,来自紫陌的风携着一些旷野的味道穿街过巷,一路摘花拂柳,带着混杂了各种草木的幽微香气,造访这庭院。“飞香”本是轻盈的片片落花,不写“花”而写“香”,并说香气扑着帷幕、粘着绣帘,应是从室内人的角度来感受的;“漠漠”二字则使得灵动的香更轻细、更暧昧也更混沌了些,仿佛在阳光里浮动的细尘,无处不在。春寒褪尽,帘帷低垂,一室柔暖,这样的时光是安稳而慵懒的。帘内人无心探看外面的世界,她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
清风不能入室,室内更加阒静幽寂,阴翳从各个角落漫出来,铺满了帘幕后的所有空间,一室的器物都缄默着,暗沉沉的。几案上水沉的细细白烟袅袅而上,满屋只有这一线是动的。“水沈”,即沉香,是气味幽然的名贵木香,香静烟淡,有文人的雅意,与宋时的清淡美学很契合。扬之水在《宋人的沉香》一文里写到:“风晨月夕,把重帘低下,焚一炉水沉,看它细细轻聚,参它香远韵清,此在宋人生活中算是平常的享受。……嫩日软阴,落花微雨,轻漾在清昼与黄昏中的水沉,是宋人生活中一种特别的温存。”满室幽凉,沉水轻白的烟像是浮在暮色里的微小的白花;寂静中的微动,是沉寂生活里的微动,也像是无法解释的心动。烟未断,香不绝,香气在屏风、隔断、窗棂之间潜行暗度。水沉在空屋里寸寸燃烧的情景里,有不被打扰的自由,更有随余香漫漶到不可收拾的寂寞吧。
比水沉烟香更寂寞的是望向远方的人。红楼高矗,那是世尘与喧嚣都到不了的地方,栏杆是她越不过的边界。幸好,栏杆不是密不透风的墙壁,而人的目光可以走得更远。“倚栏”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态,功业未就而意不平的男子,或者等待爱情的女子,无法从生活的苟且里拔足而出,奔向理想或扑向爱人的怀抱,在百无聊赖之际,难免“把栏杆倚遍”,他们的感情像一层一层涌向未知远方的浪。仲殊所写的是别后的恋恋,是爱情里的失魂落魄,像草色烟光一般苍茫邈远。仲殊写这个“红楼西畔”独自凭栏远眺的女子,隐去了她的容色、衣饰、姿态等细节,读这两句词,我仿佛看见,女子温柔而略带忧郁的目光扫过朱红的栏杆,扫过寂寞的檐角,最后定定地望向暮霭渐渐升起的地方,她徙倚于小楼西畔,并不为了见那红日西沉,只因行人往西边更西处去了。她的眼神是空洞的,远行人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蔓延至天边的草色里,她的眼里渐渐起了雾,迷离而恍惚。
闲愁万端,无可消解之时,应时洒落的雨像是寓言。正是梅雨季,痴云不散,雨丝冥冥,和黄昏一起织起了愁网。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里也写“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绵密的梅雨也有烟一样的质地,像是挣不脱的哀愁。而如果想听雨声来消愁解闷,最相宜的是被称为“双清”的芭蕉与竹。张潮《幽梦影》里说“蕉与竹令人韵”,李渔的《闲情偶寄》里亦云:“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挂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且能使台榭轩窗尽染碧色,‘绿天之号,洵不诬也。”仲殊对蕉与竹并不厚此薄彼,他让芭蕉、凤尾(即“竹”)都入了词,蕉竹皆碧色可喜,连这两句词似乎也染上了翠色。蕉叶舒展,雨落点滴霖霪,雨声切切如私语;雨滴穿林打叶,竹间发出清响,像是与蕉叶上雨声相和。风来森森凤尾摇动,竿竿挺秀之竹婆娑曼妙,“个”字竹叶让雨濯洗得洁净,短叶上凝聚的雨珠也随风坠下。梅雨潇潇,雨声亦潇潇,如此清绝,如此愁绝。天色渐暗,蕉绿竹青都看着不大分明,雨声留到不眠夜里在枕上细细听、慢慢想吧。
这是潮湿的季节,而“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刘以鬯《酒徒》),所有的爱情与忧愁也是。年年春红落尽后,梅雨便泠泠地轻叩窗纸、门扉与屋瓦了。芭蕉舒卷余清,修竹摇曳有情,女子的青春还在,依然有旧年容色,藏在蕉阴竹影里的心思又何曾改变?思念如尘如雨,像春天绝尘而去时带走的芳华。“春不管”三个字似嗔实怨,一片春心全没了着落,春尽花落,韶华能有几时,旧时光里沉淀的眷恋与爱意竟是空付了——词就这样在女子的心语中煞了尾。全词的情、寂寞与失落都不浓烈,也没有太多现实生活的痕迹,却也柔婉可人,缱绻动人。仲殊这首的艳词没有感官的诱惑,没有柳永词的俚俗情趣,而有几分空灵意味。
读这阙《玉楼春》,不知情由何而起,也不必问情归何处,只需闻香,聽雨,感知一个寂寞女子的细腻情思。只是,这在花间、南唐与北宋士大夫笔底常见的小儿女情思,竟出自“槛外人”之手,还是会让一些读者有不适感。“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与出家人何干?这个被苏东坡称作“胸中无一毫发事”的和尚,为何要写这些红尘俗念?
僧人本应离情,忘情,而仲殊“风流蕴藉,不减少年,然恐非莲社本色也”(明代田汝成语)。唐宋诗僧颇众,但写诗的多,作词者少,大约与“诗庄词媚”诗词格调不同有关。僧人可以借诗谈空说无,参禅悟道,比如唐时寒山、拾得;也可感慨世事沧桑,感怀历史迁变,感叹人生无常,比如唐末栖一。而词“要眇宜修”,张炎也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比起诗来,词更宜于表达幽微深细的情思,更擅长表现吟风弄月之趣、男女相思爱恋之情。这样一来,作词的僧人自然寥寥,《全宋词》现存僧人词作除仲殊的之外,仅有如晦1首,祖可1首,圆禅师1首,则禅师1首,惠洪21首,仲殊留词最多,堪称“词僧”。仲殊也并不是全力写艳词,他的词作涉及怀古、咏物、祝寿、即景感怀、歌咏山河等等题材,这与其出身、性情、经历有关:仲殊早年因放浪而生出祸端,此后虽冷了心肠,但到底并非悟道而入佛门,他对世事不能忘情,故作词不避男女情爱;他性情坦荡,不拘礼法,时有“醉学吴儿,狂歌乱拍,蹁跹双袖”(《醉蓬莱·骤西风凄惨》)的狂态;他喜欢游历,登临胜迹时,也会怀想“建康宫殿,燕子来时”(《诉衷情·楚江南岸小青楼》),怅望“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诉衷情·锺山影里看楼台》),感慨“渌水画桥沽酒市,清江晚渡落花风。千古夕阳红”(《南徐好》);他交游广阔,“酒满霞觞,期君眉寿,千岁与披衿”(《念奴娇·延陵福绪》)是他对朋友的诚挚祝福。他这样一个被深深伤害过的人,依然能敏锐地感知世间情热,“酒有尽时情不尽。日长只恁厌厌闷”(《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词句里分明有诉不尽的爱意与怅恨;他爱山容水态,词中自有“长桥春水拍堤沙。疏雨带残霞”(《诉衷情·长桥春水拍堤沙》)的画意诗情;他爱世间风流,在恣游中也不忘“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和“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柳梢青》)这样的旖旎风情。一些流连光景的词句,如“莫负春心,快饮千钟罢。春在燕堂帘幕下。年芳不问东君借”(《鹊踏枝·一霎雕栏疏雨罢》),亦有北宋士大夫们典型词作的味道。
如此说来,仲殊对尘世的爱是本真的。出家本就是不得已而为之,凡心不泯的他,依然在“人间”领味一切冷暖苦甜。同是才子出家的弘一法师,“一念放下,万般从容”,弃绝俗念,而最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仲殊万难做到,他与苏曼殊是多情人,又都是伤心客,他作艳词是否也是“伤心人别有怀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