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余桢
摘 要:为了整体把握目前对于河道整治的研究与实践进展,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相关文献,总结出关于河道整治的进展的文献综述。总结如下:(1)河道整治理念已由原来的硬质渠化治理轉变为生态河道治理;(2)河道断面设计更强调其自然性,以实现河道生态环境多样性,避免传统统一规划河道断面形式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3)护岸工程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应尽量减少传统刚性材料护砌的使用,更多采用自然生态护砌和人工生态护砌的使用。
关键词:河道整治;河道断面设计;生态护岸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7.179
1 背景及意义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展快速,导致河流水质恶化。河流功能退化较为严重。如今,创造人与水和谐的水环境,已成为各地政府提高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质量、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河道的功能已经从单纯的行洪排涝、交通运输扩展到景观建设、生态优化等方面[1]。近年来,各地开始在该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河道治理。然而,由于传统的概念和补救技术的缺乏,河流训练的有效性和可维护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整治河道,改善水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关注的问题。
2 国内外河道整治进展
2.1 国内外河道整治发展历程
2.1.1 美国:水资源管理策略的改变
1899年“河流与港口法”的发展使得水道建设和河运能力的提高成为河流治理的主要目的。1928年,美国颁布了《防洪法》,这个法着重提出了河流改善项目、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的建设,而且规定河道治理应划拨专项资金来加固和改善堤防。在水污染加剧的基础上,美国于1972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并颁布了“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用来保证美国的水污染控制。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开始了更广泛的河流生态修复项目工程,将城市河流作为公共舒适的一部分,并强调公众参与河流管理。
2.1.2 中国:由工程治河向生态治河过渡
我国城市河道整治通常分为三个过程阶段:其中1950年到1970年属于第一阶段,即整治方法的开始阶段;第二阶段是指1970年至1980年提出防洪排水的措施阶段;第三阶段是指是1980年至1990年航道整治阶段[2]。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主要是水资源开发、河道通航、水库大坝建设,改善抗灾灌溉条件,第三阶段后,80年代进入工程和河道管理阶段。在全国主要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河道整治,目的是采取工程措施和防洪排水。直到20世纪末,我们才意识到传统的防洪等可以很好地改变长江流域的特征,但也会造成沿线流域的河流生态功能严重退化。从那时起,我国相关科研机构和政府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和观念,逐渐注重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特别是目前我国城市的很多河流生态的恢复情况还需要深入探讨与摸索。此外,我国航道整治目前只限于调整河道演变和景观设计等方面,其中后者开发力度比较低,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建设。
2.2 断面设计
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恶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河流形态多样性的消失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方面。恢复城市河流自然特性的重要一步就是重新丰富河道形态。生态河道治理工程中河道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防洪、河流生态、景观等功能需要,为了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营造多样性生物栖息环境和人水相亲的水边空间[3]。
生态河道断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3]:第一,可以调整浅滩和深潭的形态;第二,尽量控制在水域到陆地间的中间带;第三,尽量不要造成水流浅平的矩形断面,河床宽度适中;第四,不固定河床,使河流拥有一定的摆动幅度;第五,在河流占地窄小的地方,更要重视水边的多样性。
2.3 护岸工程
护岸是水陆之间的景观分界线。它是一种在特定时空尺度上相对均匀的水陆景观之间的异质景观。护岸可以起到保护河两岸免受水流侵蚀、风浪侵蚀,提高两岸风景人文效果的效果。
生态护岸被定义为有利于环境保护,并且有防止河流侵蚀作用的人工护岸。生态河道管理和环境恢复一般采用自然生态堤保护和人工生态堤保护。常见的生态护岸类型有如下几种:一是人工种植草坪的护岸工程,通过人工在边坡的坡面上及边坡周围撒草种。二是格栅生态护坡,格栅是因地制宜地用砖块、石料、混凝土等堆砌而成,并且在格栅中种上适宜当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形成格栅植物综合护坡体系,这样既能起到保护边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恢复生态系统,达到环保效果。三是铺设草皮,这种方法施工简便、造价低、季节限制性较小,这种方法在河道整治中生态边坡的设计应用是最多的。
3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3个结论:(1)由于城市化快速进展,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认识要求也越来越强,水环境保护越发重要。河道整治理念已由原来的硬质渠化治理转变为生态河道治理。(2)断面设计理念由原先的强调统一规整向强调自然与多样性过渡,以实现河道断面多样性达到保证河流生态环境多样性的目的。(3)生态护岸是控制城市河道的最佳途径。在进行生态护岸设计时应该在保证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恢复和维护河道及其周边环境改善河流的系统的生态环境,增强河流的亲水性,增加河流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士国,高永敏,刘盈斐.现代城市河道治理模式探讨[C].2003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2]尚宏琦,鲁小新.国内外典型江河治理经验及水利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3]王秀英,王东胜,陈兴茹.城市河流近自然治理河道形态设计研究[C].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