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美国国土安全部移民与海关执法局、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在华盛顿史密森学会举行仪式,正式将收缴的14件非法流入美國的疑似中国文物移交给中国政府。
据了解,这一次回归中国的文物,来自美国海关例行检查的7个包裹之中,共计14件。它们中有隋代陶马一组七件、唐代彩绘陶马一件、北魏时期陶马两件、宋代观音头部雕塑一件、北齐石灰岩佛像一件、清代褐釉刻花多系缸一件、明代石质墙顶饰带一件。其中3个包裹在新泽西国际机场被缴获,3个包裹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被收缴,1件文物由新墨西哥联邦调查员收缴。
在这14件文物中,有9件是收缴自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的联邦快递分拣中心。20l0年9月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在检查中发现了一组7件将要被运往纽约的疑为中国隋代的陶骑马俑,随即介入调查,最终确认是中美《谅解备忘录》列明需要保护的文物。这批出自公元581年至618年问的隋代陶骑马俑避免了流入文物走私市场的命运。一件唐代彩绘陶马和一件明代石质墙顶饰带也于2010年5月26日和9月9日在入境和海关执法局的检查中被发现并收缴。
1件疑为北齐石灰岩佛像则收缴自新泽西国际机场。据介绍,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和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在该机场密切合作,共同防止中国文物的非法入境以及随之而来的洗钱行为。截至目前,已在机场收缴了四批次走私的疑似中国文物。
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品资深策展人迈克尔·奈特博士、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马丁·利伯曼博士和阿拉斯加自然历史博物馆菲丽斯·卡莉娜女士等对这些文物进行了初步鉴定。
“这些精美又宝贵的古代艺术品,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查获、没收并归还这些珍贵文物,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美国国土安全部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副局长库马尔·基布尔在交接仪式上表示。
“所有这些文物的扣留和收缴,并使它们最终得以回到中国,都缘自美国国土安全部国土安全调查局、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以及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特别调查员及官员们的辛勤工作。近年来中美双方在执法领域开展的紧密合作,成为中美双边关系的一个亮点。”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邓洪波对中美两国执法部门在打击文物走私领域合作所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2009年1月,时任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与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戈利·阿玛利在美国国务院签署了关于限制中国文物入境美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这一《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为美国相关执法部门的执法行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批文物的移交,也是该《谅解备忘录》签署以来,美方首次向中国移交查获的走私文物。
“自《谅解备忘录》签署以来,国家文物局、海关总署、公安部、外交部、文化部等职能部门密切协作,在严格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和打击盗窃、盗掘和走私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美国相关执法部门认真履行《谅解备忘录》确立的义务,此前曾多次向中方通报美国海关截获的疑似中国文物图片等资料。”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和国土安全调查局在调查非法进入美国的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他们有权利调查文化遗产是否为非法进入美国,同时对非法文物特别是已报失或被盗艺术品的非法贩运进行调查。在可能的情况下,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将通过其遍布全球的67处分支机构与相关外国政府密切合作,进行联合调查。”美国国土安全部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公共事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加大打击走私中国文物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洗钱等行为,美国国土安全调查局、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以及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等相关执法机构发起一项名为“长城行动”的专门计划,此次移交给中国的14件文物正是这一行动取得的成果。
邓洪波表示,中美两国共同致力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美国是中国文物的主要流向国之一,《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可以有效防止文物走私。而《谅解备忘录》签署两年多来的执行情况,得到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特别是中国国内大学、博物馆、考古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肯定。
近几十年来,由于受到国际文化艺术品和文物拍卖市场高价位的吸引,以及国际文物商非法收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国际社会文物走私案件屡禁不止,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文化遗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为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先后于1970年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于1995年通过了《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作为文化财产遭受劫掠的受害国,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并先后加入了上述两个国际公约。与此同时,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我国积极推进与有关国家之间的文物返还双边合作,与秘鲁、印度、意大利、菲律宾、希腊、智利、塞浦路斯、委内瑞拉、美国等10余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并在信息交流、相互协作、人员培训、文物返还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合作成果。
据介绍,之所以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收缴数量较多的中国文物,说明文物走私花样日益翻新。这些文物的始发地多来自欧洲而非中国,表明走私分子采取多种手段,逃避执法部门的打击。
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美国相关执法部门还加大了对执法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在文物移交仪式的现场,有来自由美国国土安全部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美国国务院、美国文化遗产中心、史密森学会共同举办的文化遗产培训班的学员。该培训班的培训对象是来自全美各地的联邦调查员,培训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文物、艺术品和古董走私犯罪专项调查工作的最新动向与技巧。
“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调查员们对文物鉴别的能力,增强使用网络工具的技能,从而更好地发现犯罪分子通过网络走私文物的相关线索。”库马尔·基布尔表示。
邓洪波表示,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美双方将在打击文物走私、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方面取得更大成就,而这必将对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流失文物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首先应该明白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文物有着不同的流失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谈追索、回归、回流的问题。而有些可谈,有些则无从谈起。
现在海外有很多博物馆或者私人机构收藏并展示的中国文物,其数量之多,文物的稀有程度、价值之高是相当惊人的。而从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的过程来看,每一件的故事都不尽相同,因为在这样一个流失的过程当中,包含着中国社会曾经有过的沧桑历史,否则一个有尊严的国家,是不可能让自己国家中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流失到国外。这正好像我们今天也可以看到很多古埃及的文物陈列在像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这些重要的博物馆之中那样。通常这关系到战争、国家的动乱和贫弱。
在这次文物回归之前的2018年12月,国家文物局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划拨青铜“虎鎣”。至此,这件流失海外百年的圆明园青铜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如果说,这件西周晚期珍贵文物的流失,铭记着一段屈辱的中国近代史,那么今天的回归,则标志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强大和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重视,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方唇、短束颈、宽折肩、圆底,足根饰饕餮纹,腹下部饰瓦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其上的伏虎造型惟妙惟肖……在灯光的照耀下,青铜“虎鎣”散发着神秘、高贵的光芒。今年3月,青铜“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传出,媒体跟踪报道,人们持续关注。国家文物局经过信息收集、协商谈判等多方面工作,推动青铜“虎鎣”返还。最终,境外买家将青铜“虎鎣”捐赠给国家文物局,为青铜“虎鎣”回家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所说,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散回归历程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密切相关,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
在流失海外文物追索中,我国探索多样化的文物追索路径,为国际社会提供追索成功案例和经验。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追索返还流失文物,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文物的成功追回,为宣传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原则理念、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今,我国高度重视历史文物保护,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让保护文物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众多,每一件文物面對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仍然任重道远。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除了成功追回的“国宝”,还有更多的文物期待“回家”。进一步拓展文物追索渠道,形成海外文物追索的机制,我们需要和国际社会更深入地沟通、更紧密地合作,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