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刚
2018年2期杂志中以河南三门峡英雄会为例,探讨过如何在短期创作中获得佳作,得出的大思路是厚积薄发。也列举了众多影友现场创作中闪烁出的智慧光芒。英雄会这种形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摄影人的关注。当主办方组织芒砀山英雄会的时候,报名非常踊跃。有人说,参加一次英雄会比听十次名家讲座收获都大!我们不应否认理论的力量,同样也不应否认实践的魅力。实践中,总会遇到新的问题,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理论。笔者全程观摩了芒砀山英雄会,对这种短期创作比拼做了以下梳理。
发现了有趣味、有意味的主题后,要注意深入进去。可能有人说,一共不到72小时的时间,让我如何深入啊?深入是相对的,交谈五分钟和交谈一小时所挖掘出的深度就不一样,当总的时间不长,我们就做相对深入的了解,尽量挖掘出人物、事件背后更有血有肉的故事。如果面对的是风光,也是同样道理,观察它一个傍晚和观察它一天所获得的信息量也是不一样的。
一项活动,主办方都会有自己的内容安排。跟着拍摄是轻松的,是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的选择。如果有几个人都如此,就会出现扎堆创作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很可能雷同,并缺乏独创性。
这里的准备既包括硬件的准备,也包括软件的准备。硬件包括你的摄影器材、附件、电脑,乃至一个读卡器,一身冷暖合适的衣服。软件包括电脑处理软件,以及对当地摄影资源所做的功课。有的队员,准备充足的,在得知自己入选之后就开始准备,人还没有到当地,要拍什么,需要什么设备已经了然于胸。
有的摄影师不善于与陌生人交流,虽然说拍摄人文题材并不一定都要与人交流,但是许多图片故事类的创作,是必须与人交流的。一旦遇到这类题材,就很困难。有的摄影师组织能力很强,能够求助、调动主办方的资源,为自己作品的最终效果服务。
文学中的典型指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它不仅能明显地将所属的“类”与其他“类”区别开来,而且能将所属的“类”中的“这一个”与“那一个”区别开来。摄影中的典型与文学典型不完全一样,但也应借鉴,为什么选了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为什么选了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
芒碭山的劳动者 胡波
适逢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芒砀山摄影季在永城市芒山镇举行,其艺术区是由工业老陶瓷厂改造而成,展场中,老照相馆背景布展中的怀旧感与摄影历史触动了我,我将芒山镇不同职业的劳动者与背景布融合,他们有环卫工人、保安、经理、教师等,试图再现当年的人们在照相馆拍照的场景,感受摄影历史与现代摄影的文化碰撞,同时也表达对劳动者节日的致敬。
芒砀山的劳动者 胡波 摄
芒砀山·大汉傩风 樊丽勇
芒砀山被称为“汉兴之地”,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中原古傩的“活化石”——芒砀古傩。带有汉代的雄浑、浪漫、古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古代舞蹈的原生态,是汉代民俗的标本。芒砀山汉傩是永城和芒砀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芒砀山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是芒砀山汉文化的辉煌记忆,是芒砀山的乡愁和乡音。傩被称为“最后的汉舞”。一始一终,饱含着太多的沧桑和故事。
因为古老而显得神秘,因为神秘而使人敬畏。
芒砀山·大汉傩风 樊丽勇 摄
芒砀山·大汉傩风 樊丽勇 摄
芒砀风云录 钟彦
本次英雄会大家都觉得以人文纪实民俗比较合适,时间这么紧,天气不确定,风光难度太大。躺在宾馆的床上,我很难入眠。辗转反侧,思来想去,一个大胆的构想逐渐在脑海里形成:充分利用弱光色温的变化,选择制高点,运用17:6的“大画幅”尺寸来展示芒砀山的魅力风光!最终用了48小时的日夜兼程完成了这8幅一组的《芒砀风云录》。
后期主要运用接片、堆栈和图层蒙版叠加的方式,有些是九宫格接片。
新交通 邱少林
芒砀山古庙会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以敬神上香、文化旅游、商品交易为主要活动,庙会期间吸引着方圆数百里的香客、商贾、游人纷沓而至,当地百姓更是举家结伴,把庙会当作盛大的节日,喜洋洋地去“赶会”。而交通工具从往日的牛车、马车、自行车到如今的三轮车和汽车,更多的是这种电动三轮车。据了解,芒砀山人家一般都至少有一样这样的交通工具,出行时灵活实用,很受老百姓欢迎。
千古芒碭山,一场莲花落 田维刚
莲花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永城曲艺家姬银龙不仅能演绎历史,述说民俗,还能触景生情,即兴创作。演唱生动活泼,观众百听不厌。
4月28日,笔者来到了千古芒砀山,目睹了姬银龙父子的一场演出,记录了演出的过程。
传承 胡伟
“薪旺万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他们更需要薪火相传,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去传承。
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七十年代扬弃和继承。汉文化、傩舞、五禽戏和一些民间艺术,在如今的大信息化时代逐渐被埋没,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呼吁。让子孙后代了解和继承中华文明,让世界看到古老华夏大地上炎黄文化的魅力,使其在世界文化之河中源远流长。
芒砀山·乡集 孙晓峰
芒山庙会,沐汉风而越千年。集文化、宗教、民俗、商贸、旅游、美食等于一体,我用东北人的视角感触中原大地上这块充满地方特色的千年古庙会。
在芒砀小院,王勇老师喜剧人的视角与我这个东北人视角对视的一瞬间,触发了我审视中原大地的创作灵感,开启了我对“乡集”的创作之旅,我感受到了芒山人的质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老太太坐在移动照相馆的棚里对我说,赶上了好时代,还想再活五百年。女孩舞动着彩色气球,自由地像风。爸爸赋予儿子顶头上司的视角,去观察这个繁华盛世。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扭动着自己的腰肢,试图留住最美好的青春与享受当下的快乐时光。
穿越——購物广场
穿越——日月湖
穿越——永城“黑经济”煤炭
穿越——永城高铁北站
穿越——志愿服务站
穿越——永城“白经济”面粉
穿越 崔枫
假若古人重回現代,一样会为永城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先进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这里是“中原门户,豫东明珠”,汉兴之地,能源之都,面粉之城,生态之市,长寿之乡……
让我们用影像的形式来一次“穿越”,重温永城的温暖和激情!
童年·路上 侯亚丽
这个有着千年文化的大汉帝国深深吸引了我。当我把镜头对准这块传奇的土地,对准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我被触动了。雨婷小学、夏庄小学、芒山二中,还有职业第二高级中学、雨婷中学等学校的孩子们在快乐地成长。我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在电动车车轮的转动中,前进着自己的理想,书写着行走在路上的优秀。加油,芒山的希望;加油,我可爱的芒山的孩子们。我爱你们!
芒游记 张红霞
河南,河南,河南,我从湖北来。
一颗游子的心游荡在中原沃土上,嗅着梧桐树的花香飘至芒山。
触摸历史,穿越古今。大汉雄风、刘邦斩蛇、太极表演、汉服秀、逛古庙会……太多童年的记忆,应接不暇。我寻找着家乡的感觉,臆想着我和这个城镇的关系,每个触动我神经的刺点在我的白日梦里都是传奇。
作品根据自己潜意识的反应,碎片式抓取了芒山镇城镇文化与自己心灵的契合点,既有对历史文化、城镇生活的探究,也有自己对乡情的寄托和潜意识的挖掘。
初见芒砀山 李友国
我用初见芒砀山为题,通过航拍方法呈现芒砀山的秀美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展示了地方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战略。
芒砀山之摄影季 周健
芒砀山之摄影季,古老的汉梁文化与现代的摄影艺术在此碰撞,现实的民间生活与抽象的视觉语言互相融合,影像对话芒砀山。让摄影与芒砀山来一个美丽的邂逅。
映像芒砀山摄影季 张兴权
组照以大汉雄风刘邦的雕塑开头,意在体现芒砀山的地域特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后面分别围绕芒砀山“摄影季”为主题拍摄了本组作品。
僖山采石工 傅捷
這次拍摄中巧遇老采石工曹见勋(91岁),看着墙上的照片,老人家热泪盈眶,用微微颤抖的手指着照片里70多岁的他,回忆当年的采石工是如何辛苦。照片里的其他3个人中,66岁刘须连现在景区门口摆摊、49岁的侯运开和50岁刘玉红是一对夫妻,侯运开还开着那台老拖拉机运输,今天4个老邻居在老照片下留下新合影。
初见芒砀山 汲苏建
古老的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千年古庙会以及芒山小镇的街头集市是这一现象的集中展示地。
印记流年 王成亮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过去的时光也是曾经的现在。影像记忆着我们逝去的岁月,岁月的印迹一直静静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芒砀山的民族风 杨敏
芒砀山是一个拥有诸多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好地方,管理者在继承和发展、创新方面做了很多颇有创意的工作,我也想采用符号化的形式,把芒砀山优秀的民族文化展现给大家。
工业遗产+摄影艺术 詹洪
第一次走进芒砀山摄影季,走进已是艺术区的陶瓷厂,展示在我面前的,其实是一座漂亮的摄影艺术殿堂。在曾经的永城工业遗址上,工业元素与摄影艺术完美的创意融合,十分震撼。
芒砀第一美食:羊头狗肉 滕文荣
北方人嗜食羊肉狗肉 ,芒砀人宋德峰三代祖传卤制羊头狗肉。匠心经营,使其成为名播四方的美食美味。制作工艺繁杂,配方秘而不宣。
穿越之影 高士华
花之入香袖 ,罗衫迎春风,着汉服,穿过时空。在朦胧中体验汉代与现代的文化之美,弘扬汉文化,情满芒砀山。
痕迹 葛先强
当现代艺术遇见陶瓷厂,这些老设备、老厂房让我们在欣赏摄影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有一种内心深处的触动。
芒砀山导游 孙宪
汉梁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一笔。在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中,尚显稚嫩的芒砀山导游成为最好的链接,在巡回讲解中,默默分担着历史传承的责任……
芒山一绝 丁罗义
芒山第一家正宗羊头店,坐落于永城市芒山镇汉兴大道与刘街南30米处。是宋学武和蒋凤云夫妇1986年4月创办的夫妻小店,开业33年来一直以味美价廉得到了四邻五舍和游客的认可。
日入一万的农家小院 白淑珍
随着芒砀山的旅游发展,带动了周边经济、文化的发展,百姓更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斩蛇碑附近,就有一家“农家小院”,旅游旺季,每天的流水可以达到上万元,每天纯收入几千元。老板说,好的形势一方面源于芒砀山独特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源于用心的经营、不断创新的服务。
无忧童年 刘秋艳
在这短短两天的时间里,我注意观察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我最终选取了这一组儿童题材的图片。他们无忧的生活和对外面的憧憬,深深地感染了我。
刷脸芒砀山 牛安勇
芒砀山的“刷脸出游”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所以它瞬间激发了我此次创作的灵感。“刷脸出游”给旅游服务业增加了新概念,揭开了新篇章。
家庭影像调查 刘双建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兴则国兴,家荣则国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來,亿万家庭随着国家的繁昌而日益幸福,一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通过对芒山镇柿园村8个家庭现状的影像展示,生动还原了中原百姓安宁、和谐、怡然的家庭场景,于无声中彰显出祖国的变迁。
印象芒砀摄影季 李玉川
本组所有作品前期均采用间隔拍摄,后期多片叠底的方法,拍摄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地点,如:刘邦斩蛇处、影展现场、太极拳邀请赛、汉梁王墓及大汉雄风景点。
重回汉唐 白华
说重回大汉唐,不是回到那个时代,而是以汉服为载体,弘扬中华文明,继承华夏文明的血脉,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美人如髻 李光杰
“不见惊鸿偏凤髻,空余天鉴写云鬟。”美人偏爱髻。汉朝女子对于头发的装扮,更是力求多样。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女子,梳出来的发髻各不相同。贵族女子,大多是高髻,露出额头,发髻高耸于脑门之上。一般平民女子的发式,则非常简单,头发中分,把长发梳于脑后挽成髻,剩余的长发垂落于身后,在下端挽成一个平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