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嵌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

2019-07-19 06:24潘颖雯
价值工程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潘颖雯

摘要:复杂快变的外部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双元创新,为了实现创新,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组建创新网络,借助网络实现知识的获取和整合。本文从不同创新对知识获取和整合的需求出发,分别探讨了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对双元创新的影响,进而指出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借助于对社会网络嵌入的管理提高其实施双元创新的效果。

Abstract: I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innovation for high-tech enterprises' innovation under a complex and chang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implement dual innovation, more and more high-tech enterprises choose to set up innovation networks with other enterprises or institutions to achiev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integration through network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effects of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and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on dual innovation based on different demand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integration. Then it points out that high-tech enterprises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dual innovation by means of the management of social network embeddedness.

关键词:社会网络嵌入;双元创新;高新技术企业

Key words: social network embeddedness;dual innovation;high-tech em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08-0185-03

0  引言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是其开展差异化与领先战略,取得并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中心能力。根据创新程度不同,分为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单纯的利用式创新会使企业在快速迭代的市场中逐渐被抛弃,而完全的探索式创新则会导致企业陷入资源窘境。对于同时面临资源和创新双重压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需要平衡追求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即双元创新。

创新源自知识的整合,高效准确地获取知识并加以整合利用是企业实现创新的关键。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复杂快变的环境,创新所需知识仅靠自身无法满足,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组建创新网络,借助网络获取和整合知识,实现创新。由此,社会网络嵌入对创新的影响作用便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的热点。

现有的研究大多通过实证的方法验证了社会网络嵌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闫俊等,2018),但对社会网络嵌入对双元创新,特别是分别对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不同影响研究不足。对此,本文从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对知识获取和整合的不同需求出发,探讨社会网络嵌入对双元创新的影响,进而指出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如何战略性地设计社会网络嵌入以满足企业平衡实施双元创新的需要。

1  双元创新及社会网络嵌入理论回顾

1.1 双元创新

March(1991)从组织学习视角首先提出了双元问题,Benner和Tushman(2003)将其引入企业创新领域,将创新划分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两种类型,企业同时追求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即为双元创新。利用式创新是企业对现有技术范围内知识的重新整合,对现有产品和服务加以改进和扩展的渐进式创新,它以满足现有的客户和市场需求为目的,获得短期利益。探索式创新是企业对跨领域新兴知识的整合与利用,创造和开发出新产品和服务的激进式创新,它以满足新兴客户和市场需求为目的,获得并维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表1是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比较。

为了在动态竞争中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同时兼顾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Rogan和Mors,2014),不仅需要渐进地改进和利用现有技术,保持现有中心技术的竞争优勢,更需要突破现有的技术领域,获取和整合跨领域知识,在完全不同的技术领域进行大幅度、突变的探索式创新,通过对两种创新的有效整合,促进它们之间的耦合与螺旋式前进,从而获得企业良性增长的创新动力,实现绩效的最优化。

1.2 社会网络嵌入

最早提出社会网络嵌入这一概念的是Granovetter(1985),他认为在现代市场交易中,一切经济行动都嵌入于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对经济行为起决定性作用。根据社会网络嵌入理论,所有企业都会嵌入在一定的网络结构之下,通过与网络中其他企业的连结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社会网络嵌入促进了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信任与合作,使得企业有可能借助于网络获得相应的外部资源。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社会网络嵌入在成员间进行的各种知识的流动能够为创新带来显著的正面影响(Hoang和Antonio,2003)。

Granovetter(1985)将社会网络嵌入分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两个维度。其中,关系性嵌入指网络成员间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体双边关系,侧重于描述网络成员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和质量。结构性嵌入指社会网络的整体形态,侧重于描述整个网络包含的关系数量和结构特点。关系性嵌入在微观水平上关注企业间的双边关系,而结构性嵌入则从整个网络层面上研究网络关系的结构。

2  社会网络嵌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

尽管现有的研究从不同层面证实社会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中不乏各种悖论。在关系性嵌入的研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强关系有利于企业知识的获取和创新绩效的提升(Ahuja,2000),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弱关系才是企业创新的优势(Burt,1992)。在结构性嵌入的研究中,Burt从结构洞理论出发,认为松散型网络中的企业可以取得非冗余知识交换带来的中介优势,而Coleman从网络闭合理论出发,认为紧密型网络在促进伙伴间信任和合作方面存在优势。Capaldo等(2017)认为地理分布距离远的网络具有更高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利于创新;而Gomes等(2006)则认为地理分布距离近的更有利于网络成员间知识的流动。本文认为,产生上述悖论的原因可能在于没有区分不同的创新方式。以下本文将从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知识获取与整合的不同需求出发,分别探讨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

2.1 关系性嵌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

这里我们仍采用Granovetter将关系性嵌入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方法。互动频繁、信任度高的关系为强关系。在强关系下,企业通常会培育出信息共享、信任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机制(Uzzi,1997),这使得企业在知识转移和整合中具有如下优势:①企业间高度的信任关系可以保证企业从网络中持续稳定地获取知识。②高度的信任还会提高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意愿,特别是对创新至为重要的关键信息和隐性知识的共享。③在强关系下企业间形成的互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机制,使得企业更愿意深度参与知识的整合,并为长期目标提升创新的层次。④由于强关系通常建立在较少数量的企业之间,这种有限范围内的知识获取和整合,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知识搜寻和整合沟通成本。

与此同时,强关系也会给企业的知识获取和整合带来某些局限性:①当企业被锁定在一个小的强关系中时,将只能依靠少数有限的知识来创新。②强关系还可能导致企业因满足于现有关系或维护现有关系而部分失去与外界的联系,缺失来自外界的多元化异质知识,丧失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锐性,不利于突破性创新思想的产生。③过度聚焦于现有伙伴之间的既定目标,容易使企业陷入局限性视野,无法对外部创新以及自身创新潜力做出正确的评价。④强关系企业间易形成较为固定的合作方式,限制了知识整合的思想和方法。

弱关系因为存在于多领域、大范围的网络之中,会产生“弱关系优势”(Granovetter,1973)。大量弱关系的存在可以减少因为锁定于有限关系而带来的知识重复和冗余的弊端。其次,众多跨界合作伙伴的贡献放大了网络的差异性,使企业有机会了解到不同的创新思想和方法。最后,弱关系还有利于增强企业自身和整个网络对新市场和新目标的开放度。

综上所述,强、弱关系在知识获取和整合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表2)。强关系在获取有限范围、高质量知识和高效整合知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弱关系则在获取新颖、多元化知识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对应不同创新的需求,由于利用式创新更多的是对企业现有技术领域内知识的整合,所以强关系更有利于利用式创新的高效开展;而探索式创新因为需要更多新颖、多元化的知识,所以包含大量弱关系的网络更能满足其对知识获取的需求,但创新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知识的整合,而弱关系在知识整合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由此,本文认为强关系与弱关系兼具的混合网络才是探索式创新的有利保障。

2.2 结构性嵌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

结构性嵌入通过网络整体形态来揭示网络关系,可从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地理分布等方面来度量。网络中心度即整个网络的中心化程度,若一个网络属于中心式网络,则网络中存在一个中心企业,它与网络中众多企业存在直接关系,而其他企业之间则较少联系。网络密度是指网络中包含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的总量,密度大的网络又称为紧密型网络。地理分布则主要反映的是网络成员间的地理距离。本文在综合考虑上述指标后,将结构嵌入划分为近距离中心式紧密网络和远距离分布式松散网络两种类型。

根据近距離中心式紧密网络的结构特点,我们分析得到该网络在知识获取和整合方面可能具备的优势有:①近距离使得面对面和深度交流成为可能,一方面降低了知识获取和整合中的沟通成本,另一方面还提高了知识获取和整合的效果;②网络中心企业的存在如同一个知识汇集和发布中枢,促进了网络内知识的交流与整合;③中心企业还可能借助其在网络中的优势位置,吸引外界组织与其建立联系,将外界知识引入网络,引发网络知识的不断更新;④网络内密集的连结关系促使企业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对同一知识的不同理解,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利用;⑤地理上的近距离往往伴随着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法律法规等,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共同认知,促进企业间知识整合与合作。

同样的近距离中心式紧密网络在知识获取和整合中也必然存在某些局限性:①高密度的连结和知识交流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企业对新关系和新知识的忽视;②近距离紧密网络会逐渐形成一种“忠诚”文化,将网络成员与网络外组织结盟的行为视为一种背叛,在这种压力的强迫下,网路与外部建立联系的可能性降低;③处于近距离区域内的企业更可能因为同样的技术、人力资源和客户等存在激励竞争关系,成为知识交流和合作的障碍,不利于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尽管地理上的远距离通常意味着知识交流和整合更为困难,但为了创新企业仍会追求远距离的知识共享(Capaldo等,2017),分析其原因是由于远距离分布式松散网络在知识获取和整合方面同样具有一些优势:①企业通过加入距离更远的跨区域网络有可能获取额外的知识;②跨区域的知识整合可以帮助企业克服局部信息的偏见和思维方式的局限;③可以避免近距离可能存在的激励竞争关系,降低知识交流的障碍;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在远距离分布式松散型网络中的知识的交流和利用变得更为有效、成本更低。但其缺陷也很明显:①分布式的布局使得知识散布于网络各处,很难汇集和整合;②成员间较大的差异性,缺乏共同的认知基础,使得知识交流和整合更为困难;③网路中充斥着大量的、来自不同方向的知识,过量的异质知识极大地增加了知识吸收和整合的难度。

綜上所述,两种不同结构性嵌入在知识获取和整合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表3)。近距离中心式紧密网络在知识获取和知识整合两方面均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其中知识的获取以区域内知识为主,外界新知识的引入主要依赖于中心企业,中心企业与外界建立的联系越多,就越有可能为网络引入更多的新颖知识。但事实是,由于中心企业处于整个网络的知识交汇中心,对网内知识的处理占据了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挤占了对外部关系的开拓。远距离分布式松散网络仅在获取大量多元化知识方面存在优势,知识整合效果差。由此,本文认为近距离中心式紧密网络是实施利用式创新的不错选择,特别是对能居于中心地位的企业来说,效果更为显著。但对于探索式创新而言,由于近距离中心式紧密网络在获取多样化知识方面能力有限,必须同时借助于远距离分布式松散网络,因此,以近距离中心式紧密网络为内核,远距离分布式松散网络为外围的双层嵌套网络结构则是实施探索式创新的最佳选择。

3  结论与管理启示

根据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和管理启示:①不同的创新活动在知识获取和整合方面存在不同的需求,只有适应不同的需求,才有可能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②对于需要均衡实施双元创新战略的高新技术起来说,必须同时满足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在知识获取和整合方面的能力。③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对社会网络嵌入的管理,提高其实施双元创新的效果。④单一形式的社会网络结构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双元创新的要求,强弱关系并存、近距离中心式紧密型网络与远距离分布式松散型网络嵌套的双层混合网络更适合于双元创新,它以外围跨区域松散网络为触角获取大量新颖的、多样化的知识,再以内部近距离紧密网络为内核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与利用。

参考文献:

[1]闫俊,葛宝山,董保宝.高科技新创企业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的交互对绩效的影响——双元创新的中介效用研究[J].南方经济,2018(10):27-48.

[2]Benner, M.J., Tushman, M.L. 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e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 238-256.

[3]Rogan, M, Mors, M L. A network perspective on individual-level ambidexterity in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4, 25(6): 1860-1877.

[4]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3): 481-510.

[5]Hoang, H., Antoncic, B. Network-based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 A critical review[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2): 165-187.

[6]Ahuja, G. Collaboration Networks, 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45): 425-455.

[7]Capaldo, Lavie, and Messeni Petruzzelli. Knowledge maturity and the scientific value of innovations: the roles of knowledge distance and adoptio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7, 43(2): 503-533.

[8]Gomes-casseres, B., Hagedoorn J., and Jaffe A. Do alliance promote knowledge flows?[J]. Journal of Finanacial Economics, 2006, 80(1): 5-33.

[9]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 1997(42):35-67.

[10]Granovetter, M.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8): 1360-1380.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浅析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资产管理新思路
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税务筹划分析
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