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点的猫
曾有人这样感慨道:换作是以前,去牢里蹲一年,出来之后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是现在,一天一个样,变化太快了。
我们没法再自得其乐地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因为稍一不留神就被他人落下得远远的。
现在流行一句话: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我们都知如日中天的柯达败于数码相机,其实第一台数码照相机就是他们发明的,只是因为怕数码相机威胁到自己的胶卷业务,就把这项技术雪藏了起来。
我们都知现在无论男女老少皆有微信,却不知当微信出世时,QQ的地位仍然无人可撼动。
但是腾讯在即时通信已出现火花时,当机立断,不再执迷不悟地固守QQ事业,而是用自己的微信打败了自己的QQ,自我摧毁,自我重建。
如果把柯达和腾讯的例子延伸拓展到个人,其实你就会发现:拒绝新事物,就是一个人废掉的开始。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切不同于你当下生活的变化,一切你固有观念外的任何事物。
我们都习惯于当下的舒适圈,对新事物的排斥是人之常情,你不确定它会给你的生活掀起怎样不可预测的波澜。但一味地待在自己的方寸之间,只会温水煮青蛙,消磨掉自己。
曾看到一个很好的比喻:每个人都是一潭水,如果你只看到河流冲刷给你带来的枯叶、泥沙,却没看到它给你带来活水,导致自我封闭时,你会变成死水一潭。
是否接受新事物,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生活照样日升日落,照样有一份糊口的工作。
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就拿工作来说:再好的千里良驹,也比不上汽车;珠算再快,也比不上计算机。
每个行业都在快速地更新换代,也许你是那匹良驹,也许你是珠算最快的人,但又如何?
前段时间,我去拜访一位大学的教授,刚进屋,看他正在刷抖音。
我讶异地问:“老师,您也玩抖音呀?”
没想到教授一边刷着抖音一边嫌弃地说:“现在的年轻人,要么整天想着一夜成名,要么就乐此不疲地追求这种烂俗的愉悦。”
我忍不住说:“那您还刷得那么起劲儿。”
教授笑着说:“这不矛盾呀,我反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这种即时快感的享受上,但所谓新事物,也意味着新的机会和新的希望。”
说完,他把手机递给我看,原来是一个中年人在抖音上教英语。
后面,教授竟然也认真地考虑起来:要不要在抖音上讲课。
不可否认,抖音、快手、斗鱼等兴起的社交平台让许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但又有许多人通过这些平台学习,或者找到了自己释放才华的舞台。
新事物的好与坏,有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利用:你拒绝新事物,看似屏蔽了垃圾,却也与机会、成长、希望失之交臂。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农夫:“种麦子了吗?”
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
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
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
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我们常常因为害怕风险,选择了裹足不前。
新事物也许会带来阵痛,可若是拒绝了新事物,则势必走进人生的死胡同。
就如贺濒所说的:人一旦对自己感到满意,就会停留在原处,不再自我前行去迎合变化,转而沉溺在幸福当下。当人沉浸在虚幻自我意识中,拒绝接受痛苦伤害,也就拒绝去接受新的可能。
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绿皮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托尼买了肯德基,邀请雪莱博士吃一块炸鸡,但雪莱博士以“没有餐具”“这样不卫生”等理由,义正辞严地再三拒绝。但托尼还是不放弃,强烈劝说。最后雪莱博士勉为其难地接了一块过来,没想到吃完就被美味俘获,笑得合不拢嘴。
其实,接受新事物也一样,往往只需踏出那一小步。
你不推开那扇门,永远不知道门后的世界如何,怀有偏见的揣测只会让你越来越看不清隐藏在表面下的本质。
《谁动了我的奶酪》里面有一句话我很喜欢: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可能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真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当你不再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而是用更为宽容的态度去接纳它,会发现所谓“新事物”让你受益良多。
有一位网友分享他的事:当网络学习盛行的时候,她依然坚决禁止小孩子玩手机、玩电脑,认为所谓的用电脑和手机学习就是一种说辞。后面等到她自己在网上学到了手工、美食、瘦身,才知道网络有那么多的资源。
人都是在拒绝新事物的那一刻开始变老的,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认知的落后。
如同很多闻到榴莲就捂鼻子的人,却因为吃了一口,才发现美味至极。试着去接受新事物,它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难。
试着接受新事物,你会认识许多人,与他们产生无数新的交集和故事,你人生的容量也会因此被拓宽。
无论你是因循守旧,喜欢按部就班地生活;还是因为你性格使然,不愿意主动去接触,这都不是拒绝新事物的理由。
生活是选择岁月静好,还是选择波谲云诡,这的确无关对错。但任何一种生活,对于新事物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顾城有一首诗: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是的,你拒绝了新事物,也拒绝了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