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学经典中寻访优秀的学习品质

2019-07-17 09:11龙凤
新丝路(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业精于勤虚心治学

龙凤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教育、热爱学习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史上,涌现出无数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学问家。他们不仅为形成、发展和传播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在长期的教学与治学实践中。留下了丰富的学习思想遗产。让中小学生从小知道一点孔、孟、程、朱等人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对弘扬民族文化,探索和揭示学习王国的奥秘,改善中小学生学习状况,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有着电要的重实意义。

现将我国古代化秀的学习品质概括为10个方面,即趣--乐知好学、勤--业精于勤,恒--持之以恒、序--循序浙进、专--专心致志、虏--虚怀若谷、思--学贵有疑、问--好问则裕、习--温故知新、行--学以致用。现依次加以概述。

一、起--乐知好学

趣,即興趣。参与学习活动的“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爱好、热衷。兴趣是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指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

孔子最早提出乐知好学的。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意思是,对学习怀有很大兴趣,以学习为快乐之事,其学习效果最好。

元代教育家吴澄也主张乐学。他说:读书当知书之所以为书。知之必好,好之必乐。既乐,则专在我。苟至此,虽不读。可也。”《草庐学案》意思是,认识到了书的价值,必然好之乐之,产生读书的兴趣。

以上言论表明,古人已经认识到学习兴趣是一种学习者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爱好的倾向,是积极探常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学习活动赖以发生和持续的强大动力。他们从切身体验中发现,如果一个人对他所学的东西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在这方面主动地、积极性、执者地去探求,表现出强烈的求知微望。

二、勤--业精于勤

勤,即勤奋,就是肯下功夫。学习要孜孜以求,勤勤恳恳,发扬勤勉精神,这是古代学者治学成功重要经验。

勤奋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性格特点,又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叶适认为:“天下之物,未有人不极其勤而可以致其用者也。”《习学记言》

如何做到勤奋学习呢?朱熹主张:“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的功夫方得。”《性理精义》阁若璩指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中庸》郑板桥强调勤奋精神首先应表现在为学要能“自刻苦,自愤激,自树立。”《板桥自叙》古人勤于学习的故事不胜枚举,诸如顾欢燃糠、车胤囊萤、孙周重映雪、匡衡凿壁等等,无不传为美谈。

三、恒--持之以恒

恒,即恒心,就是持久不断、善始善终的意志品质。纵观古今人物,在为学上莫不是善始者繁,善终者寡,求学者众,成学者少。

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无数事实证明,真正能登上学问高峰的,并不是虽然已经取得了某些用就半途而度的人,而是能勇往直前的人。

总之,古代学省认为“恒”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持恒是为学必须的态度。

四、序--循序渐进

序,即顺序,就是学习内容的逻辑顺序,学习者知识积累和智能发展的顺序,以及学习者的认识顺序。这些“序”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彼此作用的。

古代学者治学是非常讲究循序浙进的。朱熹主张:“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乎前,则不敢忘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彼。”《朱子学的》他最反对的是杂乱无章,企图一步登天的读书方法。

综上可见,古代学习论的序进统一规律,是颇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

五、专--专心致志

专,就是学习应专心,全神贯注,不要三心二意,心不在焉。

孟子曾以下棋为例,形象地说明了专心的重要性。他说:如果请一个围棋高手教两个学生走棋,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却胡思乱想,一心以为有一只天鹅快要飞来,想去拿弓箭射它。其结果后者的学习一定不如前者,这决不是由于他们智力上的差异,而是由于他们专心不专心的关系。这就是说,学习上的差异,主要的是决定于人对学习的专心与否,而不完全取决于人的天资高低。

总而言之,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是我国古代学者积累起来的一条重要的治学经验,它与现代心理学对注意这一心理品质在人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的论述相符合,值得广大青少年朋友借鉴。

六、虚--虚怀若谷

虚,即学习应虚心而不自满,老实而不掺假,严谨而不疏漏。谦虚是人的美德,也是治学必备的品质,古代学者都强调学习要虚心。

孔子认为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因此,应该有谦逊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张载也主张排斥陈见,虚心以学。他认为虚心就是要做到如赤子之心,毫不成见,毫无积习所碍,这样自然会虚空录通,无一物不体,无不处不感,求知欲必然大增,学习也会自然前进。

总之,骄傲自满是学习的大敌,虚心学习才能使学向日进日得,遂成博大精深。因此,“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蕴含着丰高而又深刻哲理的古代治学名言,至今仍然不失为我们进学修业的电右铭。

七、思--学黄有疑

思,即体察、明辨、玩味。学是信息的输入,思是信息的处理。学习与思考是学习过程中两个决定性的环节。只学习不思考,必然茫然无得,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

程颐也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遗书》卷二十五)在这里,古人把思维看成是获得知识的关键,是巩固知识的前提,深刻地阐明了独立思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是难能可责的。

另外,古人还提倡学贵有疑。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白沙子全集》卷三)有疑才有自己的探入思考,有疑才有向人求教的动机,疑就是学求进步的心理反映。

古代学者的以上思想告诉我们:学习既不能凭主观臆测,又不能拘守旧学,而应独立思考,有所创新。

八、问--好问则裕

问,即询问。不知道、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对于人们读书学习、探索求知的过程,我们的先哲称之为做“学向”。“学向”,顾名思义,就是既要勤于学,又要勤于向,学和向不能拆开,它们是嫡亲姐妹。

孔子说:“教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这是孔子说孔围生前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羞耻。

荀子说:“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儒效》这句话意思是聪明并且喜欢向别人请教,然后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

这些见解多么精到,他们这些闪光的语言,正是自己一生做“学问”的总结,那就是不仅要重视“学”,还要重视“向”,只有时刻不忘“问”这把开启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才能达到索取智慧之花的目的。

九、习--温故知新

习,即复习。复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基本方法,是巩固记忆,加深理解,获得新知识的基础。

孔子很重视复习,他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在《论语》里,孔子又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朱嘉继承和发挥了这一思想地解释“学而时习”时说:“时习者,无时而不习”《论语集注》他认为,学而不习,则感到生疏,不能巩固于心,习而不时,工夫间断,也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温故”所以能够“知新”,是因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离开了这些知识基础,便不可能在新问题面前从旧知识中受到启发,获得新体会,新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

十、行--学以致用

行,即运用知识,是指练习、做事、实践。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智慧的结晶,它本身具有巨大的能量。

朱熹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展。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答曹元可》

颜元认为:“心中惺觉,口中讲说,纸上敷行,不由身习,皆无用也。”《存学编》

古代学习论以知识的应用作为学习的目的,主张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行动中学习,做到知行结合,学以致用,这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参考的。

猜你喜欢
业精于勤虚心治学
虚心和心虚
浅析办公室人员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施明敬
虚心和心虚
分期付款
业精于勤,荒于嬉
业精于勤
巧布阵拜师
KW俱乐部
治学与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