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

2019-07-17 09:11邵海萍刘进
新丝路(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新时代大学生

邵海萍 刘进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已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此群体在新时代可能面临诸多发展障碍,尤其是心理障碍包括适应性心理障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学习心理障碍。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发展需求以及所面临的发展障碍,需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高校建立健全心理素质教育机制;二是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发展障碍;对策研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办高校要乘着新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节奏,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洞察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障碍,这些障碍已经对大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不利于民办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新时代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障碍的具体表现

1.适应性心理障碍

当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都面临一个重要的角色转变和适应性问题。首先,许多眼前的现实与预期的理想存在巨大的反差,心理上有强烈的失落感和彷徨感。比如大学校园便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大学所选专业便不是那么理想,大学的人际交往便不是那么顺利,大学的学习生活便不是那么轻松。所有的一切都造成了一种心理落差。其次,许多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集体、自主式的教学模式、松散式的日常管理、开放式的自主学习等感到无所适从,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平衡能力。再次,还有一些学生觉得自我价值感缺失。很多自认为中学时代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优越感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学习优势的减弱、学习荣誉的丧失、学习动力的下降、学习竞争力的增强等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失宠感。

2.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内心深处特别渴望友谊、理解、包容、尊重、关心、接纳、认可,迫切希望交到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然而,情感的封闭和人际交往的不通畅与现实交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具体的交往过程中出现了交往不适应和交往恐惧症、交往综合症等。具体表现为一是“期待与排斥”、“真诚与功利”、“自卑与自傲”等心理;[1]二是对他人的言行敏感猜疑、同学间不宜吐露真情、交换思想,甚至把善意曲解为恶意,对其它人产生敌对和防卫心理,尤其是不被其它人理解而意志消沉、闷闷不乐。三是有些大学生本身存在一定的社交自卑心理,不愿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始终害怕失去面子、丧失自尊,从而封闭自我,远离他人,在人际交往上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尴尬境地。

3.学习心理障碍

大学的学习内容广泛而庞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应的自控能力,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学习规律。然而,现今很多大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不能自控的心理反应。比如,有些大学生不能熟练掌握自主性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情绪不高;有些大学生学习态度不太端正、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学习方法不太妥当、学习兴致不太高昂;有些大学生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甚至是事倍功半,学习效果明显欠佳等。以上种种表现说明大学生学习情绪难以高度集中,心情烦躁、思想钝化、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记忆力减退。久而久之会产生恐惧心理、急躁心理、紧张心理、自卑心理、厌倦心理,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自身的学习一塌糊涂。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对策

1.建立健全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机制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2]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更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建立健全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体制。第一,要构建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课堂疏导、课外咨询、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多管齐下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努力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空间,竭力寻求心理干预对策。第二,要构建高校、家庭、社会心理素质教育立体网络,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重大作用。作为学校,要切实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通过各种渠道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轻松、愉悦、活泼的成长氛围;作为家庭,要切实担负起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让大学生能够在和谐幸福的家庭中真正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宝贵,逐步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

2.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克服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它独特的、综合性的、整体层次的特征体现出来。安详宁静的校园氛围、整齐别致的建筑风格、规划统一的绿化带、排列有序的教室、井井有条的生活设施等,这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而严格的校园规章制度、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谐愉悦的人际交往,紧跟新时代发展的知识取向、道德取向、价值取向、行为取向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能够维系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养成,潜移默化的克服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積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和精神愉悦的情感满足。所以,高校应花大力气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心理健康主要靠学生自己来加强维护,实现自身素质的调整与完善。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意识,要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关键靠个体主动建构,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作为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学会进行心理调节和心理控制,教给学生一些自我完善的方法比如适当的倾诉、转移、抑制,尽可能把负面情绪排解掉,减少内心压抑的痛苦和煎熬。其次,高校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己。高校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去参与社会实践,拓展社会空间,接收社会信息,施展社会才华。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就会大幅度的提高,当他们自身的行为习惯、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不符合社会实践标准时,就会实现自我反省、深入剖析、克服弱点,从而增强自我认识、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增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新生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探讨[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周国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9):12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08

作者简介:

邵海萍(1979--)女,汉族,湖北荆门人,研究生,西安思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进(1975--)男,汉族,陕西渭南人,研究生,西安思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新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