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方元 李嘉禹
摘要:21世纪,人们逐渐将关注点转向海洋,尤其是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更与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息息相关。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海洋经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而“一带一路”为其提供了宝贵机遇和广阔空间。文章基于“一带一路”背景,利用SWOT分析法,重点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下辽宁在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机遇与问题,并对发展路径做出展望。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洋经济;SWOT分析法;辽宁省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海洋经济其经济发展的开放性比较高,并且有着较强的增长能力与竞争能力,是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辽宁省GDP增速仅为3.0%,全国垫底。由于靠海和用海,占全省面积不到四成的沿海六市却创造出辽宁省50.75%的GDP。正因为如此,辽宁省更需要着力发展与海洋经济相关的各个产业,将其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大省、强省。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相关发展战略陆续提出。与此同时,十九大报告和“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了,经济的发展务必坚持陆海统筹,进一步有效壮大海洋经济。这些不仅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澎湃动能,同时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中国机遇”和“中国方案”。
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重点集中于海洋经济发展,从战略视角进行的研究较少。其中,国外多依托于工业化背景,并且通过将交通运输、能源资源以及矿产等相关部门结合起来研究的模式,逐步开展海洋产业的工业化进程评价。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海洋经济的相关研究就一度受到诸多研究学者的追捧。国外学者Di Jin、Porter Hoagland、Tracey Morin Dalton等针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海岸带综合管理方面,Adalberto Valleg的相关研究,为这一领域内的研究注入了全新的观点。与此同时,针对沿海城市的区域差异等方面的研究,Ravi Kanbur,Xiaobo Zhang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即全国和地方层面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策探讨,其中以李靖宇、王偲为代表的“海上屯田”战略最具有代表性。这一战略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所具有的国家战略区域价值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针对性的对海洋资源的评价及海洋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耀光等对我国的典型海域渔业发展、主导产业选择、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海洋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即运用基尼系数、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差异,如张耀光、韩增林、刘锴、魏东岚等;海洋经济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即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视角研究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又如在进行海域承载力的内涵、测度的相关研究过程之中,韩增林、狄乾斌针对性的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手段与其相关模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在“一带一路”战略影响的研究上,多数学者多着眼于战略本身的内涵及地緣政治的角度,如:杜德彬、马亚华、刘卫东、李晓、李俊久等。而真正关注到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新常态下及“一带一路”战略下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国内外学者较少,如:狄乾斌等。基于此,本文以辽宁省为例,深入探讨“一带一路”战略给辽宁海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二、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海洋经济能够较强的带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这一指标来表现。其中,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相关海洋产业的总收益构成了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为了表现得更加直观,引进“贡献度”这一概念,计算公式为:
Ci=Mi/Di
在上面公式当中,辽宁省第i年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及其贡献度分别用Mi与Ci来表示,辽宁省地区第年的生产总值则用Di来表示。图1是2005~2014年辽宁省海洋经济对经济的贡献度。
从图1中可以看出,辽宁省海洋经济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可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还能带动辽宁省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步,从整体上实现辽宁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海洋资源和陆地资源的互补与共同发展还能够为辽宁省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新思路,使得区域开放程度更深入,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助推本身经济的迅猛发展。
三、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辽宁海域海洋生物有500余种,且资源量充足。多年来,辽宁省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主要以海水养殖为主,包括养殖种类等各项指标在内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另外,辽宁省海洋养殖升级为高科技含量方式,逐步实现海洋水产养殖现代化。由图2数据对比可知:浙江省位列我国海洋捕捞量首位。辽宁省虽不在三甲之内,但其辽阔的水域依旧造就了一个海水养殖的大省的崛起,不论是海洋生物资源量还是开发都比较占优势,潜力比较大。
2. 丰富的海洋矿产和化工资源
国内油气的储量,大部分都位于辽东湾之中,确实有储备总量高达7.5亿吨之多,除此之外还有高达l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备。辽宁省的油气产能较大,其天然气生产能力高达1.10×104万立方米,并且与此同时,原油的产能15万吨,其发展潜力是无穷的;此外,辽东湾还存储着大量、多种类型的滨海砂矿,金刚石储量居全国首位。对海洋化学资源利用主要表现为发展海洋盐业,属于海洋二产,目前主要有金州盐场等。此外,辽宁省还蕴藏着丰富的风能、潮汐能等,这些海洋能源的总量高达700万千瓦,全国海洋能源的储备总量当中大约有0.67%来自于辽宁省。
3. 港口资源丰富
辽宁沿海地区有众多优质港口和产业基地,如大连港、营口港等既是商业港口,又是连接海陆和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纽带,这给辽宁省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目前,辽宁省内尚有77处亟待开发的渔港,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结合表1,不论是生产用码头泊位还是主要港口生产码头长度等各方面,辽宁省都占据着较为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4. 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优化,海洋旅游在海洋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质量一流,包括大连旅顺口区至金州区海岸、盘锦滨海湿地景观等在内都是辽宁省著名的滨海旅游景点,在本省滨海旅游产业经济增长当中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大连、营口、丹东等众多的海滨、滨江城市,以及70余处海水浴场。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 海洋产业规模相对不足,在沿海省市中相对靠后
近年来,辽宁省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11年的海洋经济总产值约3196.2亿元,实现增加值2050亿元,年均增长25%,与广东9191.1亿元、山东8029亿元差距较大。考虑到辽宁省海洋资源禀赋状况来说,其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2. 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新兴产业
2000年辽宁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处于比较低级的“一二三”模式;2006年三产结构不断优化;直到2010年才初步呈现“三二一”的格局,但是该结构的分布层次并不显著。辽宁省的海岸线长度与广东相似,但是通过两省2006年和2010年的数据对比就可以发现:辽宁省海洋经济结构仍补给广东,若要达到高级结构,仍需加强产业优化。
3. 海洋科技力量薄弱,海洋经济呈粗放型发展
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着粗放型和资源掠夺型等问题,同时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海洋二、三产业的发展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主要表现在: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低,科研队伍人才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尤其是海洋药物开发、海洋生物技术等领域仍处于起步状态,发展极不充分,且设备硬件也存在较大缺口,导致了“产-学-研”配合度不够,从而降低了科技转化率。
(三)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 “一带一路”战略为辽宁省海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市场和空间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要素互补的区域市场和产业协作模式已经初步形成。而且,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各异,产业跨度大,与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种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和资源的互补性决定这双方合作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2. “一带一路”战略促进辽宁省实现高层次开放,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辽宁省地理位置独特且优越,正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关键位置,是东北亚经济区域的中心。因此,辽宁省对外贸易市场及渠道可由东亚国家扩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各相关国家和地区。这将为辽宁省海洋经济加速发展,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并逐步朝向亚洲东北部地区的物流枢纽、制造业中心以及贸易集散枢纽发展,都必将迅速提升辽宁省在东北亚地区的竞争力。
(四)威胁(Threat)分析
1. 港口与腹地互动不强,港口资源需要优化整合
辽宁省40余个港口和近400个生产性泊位在2000公里的海岸线上集中布局,使得港口群呈现出“优势不优、整体不整”的问题,且开发和利用模式较为粗放。具体表现为:建设前规划不足,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项目雷同;港口功能逐渐分散,贸易分工不明确;各港口腹地重复,货源竞争激烈,甚至产生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造成港口与腹地互动不强。
2. 海洋产业结构不平衡,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明显
大连市在辽宁省的6个沿海城市所表现出来的区位优势尤其明显,且沿海旅游发展迅速充分,客货接待量能占到全省的七成以上。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管理,辽宁省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例如,海洋渔业发展中,各沿海城市养殖品种类雷同,造成恶性竞争,甚至海洋资源的浪费和过渡开发。
3. 出口贸易空间扩大,对输出产品的质量要求严格
目前,辽宁省主要的贸易出口国是日、韩等周边国家地区。但是,受到国际关系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日、韩两国的贸易发展难度增大。但是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走向深入,辽宁省可以利用这一机遇与沿线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合作,因此对我们产品输出而言要求更高、更精、更尖,这就要求辽宁省海洋经济必须实现转型发展。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路径
(一)产业发展路径
1.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首先,加大对海产品养殖、船舶修造、海洋资源开发等产业的科技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其次,推动供给侧改革,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海洋药物、海洋能源等新兴产业。例如,结合辽宁实际情况,着重提升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的综合实力,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努力占领国际市场,同时给予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大连庄河市、长海县等地有效构建特色突出、辐射范围广、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 积极推进海洋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促进海洋第三产业占比的提升
長时间以来,辽宁省海洋经济结构受到传统产业结构影响,导致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二、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应以技术投入为基础,发挥政策、财政、税收等调节作用,加强技术攻关,大力支持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同时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于第一产业,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将第一产业推向高科技、集约化模式。对于第二产业,要依托优势的船舶及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加强节能环保船型的核心技术研发,有效提升深远海油气勘探装备、钻井等相关研究效率,进一步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动海洋旅游业以及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 培育海洋产业竞争优势,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科技投入
一要稳定基础性海洋产业,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基础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保证基础产业形成过硬的品牌和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扶持,以临港工业园区为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二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构筑海洋特色创新研发体系。进一步加强技术投入,推动AI、信息技术等与现有制造技术融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升海洋经济发展预期。三要加强海洋科研力量,构建科学的科研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于高校科研力量的培养,为海洋科研队伍建设奠定各层次、多元化的技术人才基础。同时要通过加大政策支持、税收优惠、财政投入等,加强对参与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植,推动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强强联合,促进和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成果转化。
(二)空间发展路径
1.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
首先,充分发挥辽宁在东北的优势区位,依托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强交通及港口建设,推动海陆联动,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降低过剩产能产生率。其次,切实贯彻“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要求,提升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扩大互联互通的范围,开通俄罗斯等新航线,支持中韩自贸示范区建设,同时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依托,开辟欧洲航线,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最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优势,突出其亚洲东北部地区的物流枢纽、制造业中心以及贸易集散枢纽的作用,带动大连两先区建设,有效推动辽满欧、辽蒙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的融入进程,以及北极东北航道的不断深入。
2. 立足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推进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一方面,要依托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力发展海洋运输和沿海旅游产业,并引导成为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沿海城市的临港区位优势,促进高质量海洋产业集聚,实现海陆资源的统筹配置,推动“海上辽宁”战略的开展,从而实现利润效益空间扩大、科学化布局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协调互动发展模式。
3. 打破传统发展理念,实现海陆协调发展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海陆分割的发展理念,构建广阔、开放的新理念——依托陆上优势,挖掘海上优势。辽宁省工业基础雄厚,拥有极具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结合先天的资源禀赋条件,这些都是海陆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依托这些基础,有效推动海洋产业投入规模的扩大化,进一步推动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开发等重点项目的装备制造,以及现代海洋服务业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大大促进一体化的实现。
(三)发展路径支持
1. 加强海洋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生物资源保护要对保护性与限制性措施并举,完善“生态红线”建设和实施,对已遭或正在遭到破坏的海洋环境进行修复和扭转。此外,注重远洋渔业的发展,保护近岸生物资源,严格禁渔、休渔制度,大力发展海洋牧场。保护生态环境应禁止随意排放陆地污染源,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近岸养殖区、码头排污和石油开采平台的管理。此外,加大力度保护海岸带,相关部门定期联同专业人才开展海岸调查评价,建立健全保护和管理制度,通过开展专项工程,加大对破坏行为的惩治力度。同时,要继续加强海洋灾害防治,建立全面系统完善的预警系统。
2. 加强宏观调控,优化政策环境
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政府应加大宣传,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完善招商引资,将金融企业、海洋开发企业等引进,以助推辽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继续简政放权,精简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效率,在特殊项目和重点项目上可以考虑用地、用海、融资、税收等方面支持。在海洋保护政策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各地方也应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做到海洋资源的使用与管理有法可依,为将来的海域管理工作效率提升奠定法律基础。
参考文献:
[1]Di Jin,Porter Hoagland,Tracey Morin Dalton. Methods linking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models for a marine ecosystem[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6).
[2]Adalberto Vallega. Sustainable Ocean Governance: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J]. By Routledge,London,2001.
[3]Ravi Kanbur,Xiaobo Zhang. 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and inland-c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3 to 1995[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9(27).
[4]李靖宇,王偲.关于中国实施“海上屯田”战略的务实推进构想[J].中国软科学,2010(05).
[5]张耀光,刘锴,刘桂春.海洋渔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为例[J].经济地理,2009(02).
[6]张耀光,韩增林,刘锴,等.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12).
[7]张耀光,关伟,李春平.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与持续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2(06).
[8]张耀光,韩增林,刘锴.海岸带利用结构与海岸带海洋经济区域差异——以辽宁省为例[J].地理研究,2010(01).
[9]张耀光,刘锴,刘桂春等.基于定量分析的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时空差异[J].资源科学,2011(05).
[10]张耀光,魏东岚,王国力.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01).
[11]狄乾斌,韩增林.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演进特征及其系统耦合模式[J].经济地理,2009(05).
[12]狄乾斌,韩增林,孙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其在辽宁省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9(02).
[13]狄乾斌,韩增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03).
[14]杜德彬,马亚华.“一帶一路”:中国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地理研究,2015 (06).
[15]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
[16]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
[17]狄乾斌,王小娟,刘东元.金融危机对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09).
[18]张耀光,崔立军.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3).
[19]慕小萍.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R].辽宁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