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与创新

2019-07-17 12:06张天飞齐彪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

张天飞 齐彪

摘 要 经过近十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证研究,吉林农业大学的农业科技英语教育已构建起多维度课程体系,实现了德育育品性、人文育素养、学科育知识、外语育技能“四位一体”教育目标,并实现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与科技文化知识的融合。调查发现,“语言、科技和文化”等外语教育元素不同程度的缺失,教材建设面临体量性、权威性和科学性等挑战,这些发现为其他类专门用途英语和相关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文化融入;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1-0048-04

近年,随着国家“传统文化”教育政策陆续出台,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传统文化内容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除一般性通识中英双语课程外,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的教育教学外延也不断得到丰富,农业文化英语原有的、新设的课程日渐得到发掘、整理和长足发展。

农业科技英语,就其内容定位而言,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门类。吉林农业大学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从建构与完善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到逐步发现、挖掘传统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最终整理形成了一套以“农业科技英语”为主、以“农业文化英语”为辅和以“传统文化英语”为补充的课程体系。

一、农业科技英语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丰富与发展

(一)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的建构

2011年吉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启动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农业科技英语课程系列改革:以学生多项外语测试成绩综合水平为参量,以农业专门用途英语基本教学要求为指导,以建构主义英语教学理念为理论依据,以英语/双语教学为基本手段,通过教育教学指导/辅导开启学习者自有知识和经验并主动建构“学科英语知识体系与能力”的系列课程建设与实证研究,现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体系,详见表1。

(二)农业文化英语/双语课程的发掘与整理

“农业文化英语/双语”类课程体系,是农业科技英语教育的一种创新、丰富与发展。在深入调查研究农业学科各专业教育教学资源中,逐渐发现了若干“农业文化英语”现象与课程,有些课程已经存在若干年。结合国家若干重大“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通过调查统计、新增开设等方式基本整理出含必修、选修和辅修专业课程等形式的系列课程,现统称为“农业文化英语/双语”课程体系,详见表2(课程分类名称略)。

据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相关数据的不完全统计,在课程周期与范围方面,开设时间多数在3~5年,有的已长达10年,如“中药材文化”,有的为近1~2年新开设;在课程门类方面,累计近20种,学科分布在多个学院十几个专业中;有的中华饮食文化中英双语课程有多名教师在不同学科(如人文、食品工程)开设。累计受益群体已达上万人次。中国传统农业科技文化英译与介绍已在各类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展览,如“神农文化节”“长春农博会系列展览活动”等活动中得到多样化展现。

(三)传统文化英语/双语课程体系的补充

2013年以来,面向农业高等院校全体本科生、留学生,作为上述两个体系的补充,“传统文化英语/双语”开始规划、建设模块课程,并逐步形成体系雏形。在课类定位上,其属于通识类、公共性外语课程,课型主要为选修课程,师资主体主要由外语、人文学科教师构成。调查统计信息见表3。

学校与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该类课程体系授课辐射13个学院1000余名(本科)学生;21个国家近100名留学生(含本硕博),参与到公共类课程教师达10余人次。实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一是学习者类型的发现,主动学习型、一般学习型和学习滞后型,分别在本科生和留学生中有着中英语言因素、东西方文化因素和学习目标动机等很多差异。二是学习者需求的发现,如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提出“成语识别”等要求,对东西文化提出“价值比较”等教学意见,如孝、礼的差异,诚信、廉洁的一致性。三是教学文本需求,如本科生对中英语言比例要求的差异较大,留学生对英文文本需求至少有2~3部文本结合性解读才能基本准确把握汉文化内涵。

二、农业科技英语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素融合与创新

(一)课程体系教学目标与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与“四位一体”教育目标的理念创新

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证研究,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教学目标与各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实现了融合与一致,并形成了“四位一体”教育目标的理念创新:德育育品性、人文育素养、学科育知识、外语育技能。具体而言,农业科技英语教学目标旨在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内容载体,融合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则重在提升外文学术文献研究能力;农业文化英语教学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农业文化兴趣与素养,并依靠英语有效表达,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在于科学文化的普及;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目标旨在提升人文情怀与社会科学素养以激发语言学习热情,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则在于通过外语表达民族文化与社会科学知识。

(二)教学与研究的方法论实现——“两次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

在科技、文化、英语的相互交融中,教育教学通过两次融合打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互通互融的瓶颈和科学文化学习与外语学习的藩篱。

第一次融合,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发掘科学技術发展中与生俱来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基因,寻找当代全球性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共性元素。一是中华传统科技文化,是科技发展史上的客观存在。例如,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就是典型的科技文化共生现象,当代的“青蒿素”诺贝尔奖更是中华科技文化的范例;再如中华饮食(菜肴/茶/酒)文化、服饰(印染/刺绣)文化、建筑(民居/园林)文化、中药材文化、农耕文化等都是科技与文化的共生。二是中国与世界的农业文化。例如,“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课程,涉及世界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11项)与中国农业文化世界遗产(2018年53项);“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涉及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知识产权协议》[1] 下“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农产品贸易协定》等专题;“传统中药材文化”课程,涉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简称 WIPO)“传统知识”专题[2] 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颁布的“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14-2023)”[3] 等专题。以上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从中国自身到中国与全球视域下科技与文化共生的广泛存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使各门类学科学习者、研究者乐于建立与本学科相应的文理互通性知识体系。

第二次融合,“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与“科技文化知识”的融合。实证研究发现,课类课型选定,要符合不同门类学习者情况。例如,面向“农业/中药/生命”等不同学科时,教学要考量科学技术与文化元素的“内容比例”、学科文化的针对性“兴趣取向”等;课程语言语料选择方面,对中国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本硕博)、对来华留学生不同汉语言水平层次(初中高),教学要考量中英语言、科技知识、文化倾向的可适度,如中英语言的语料比例、难易度、时代性和文化接受性等。

(三)教学文本、文献等支撑性语料的发掘与应用创新

在海外出版与推广传播领域,国家级典籍译介出版工程如“大中华文库”“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2013-2018)”“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6-2018)”“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09-2018)”“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09-2018)”“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和“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项目”等都被梳理出来。国内外文出版物的发掘与应用,如除国内各学科专业的专著与教材的英文、中英双语出版物外,一些诸如“国家年度出版基金工程”等项目也有着大量英文出版物和中英双语语料。国内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图书馆等所引进的各类外文期刊库、数据库中也有着丰富的学术文献。国际组织官网、世界各国家官网和全球性学术科研机构中存在着大量科技文化英文语料。除前述国际组织外,还有联合国的粮农组织(FAO)/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农业技术合作组;美/英/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各国农业部官网(如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数据服务中心)等;世界各大学农学院、科研机构官网(如美国农学会、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等。

三、农业科技英语教育教学中发现的若干问题与应对性思考

(一)“语言、科技和文化”等外语教育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与反思

在语料的检视、遴选与统计过程中发现,项目研究收集各类“科技英语”教材、专著(如农学、生物学、医学、机械工程和电子与计算机等)共计215部。从出版、科研和教育等多角度检视,发现许多版本的英语语言系统性、学科专业知识性和科技文化普及性等都有不同程度缺失。项目研究统计“大学英语”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十五”“十一五”“十二五”20册(5套精读教材),即《大学体验英语》《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和《新标准大学英语》,共统计200多个单元篇章,就其内容统计分析发现:就语料来源而言,与西方元素相比中国元素的比例非常有限;就语料内容而言,语言学习的核心思想使得科技、文化等信息编选的重要性、科学性几于忽略。

教学实践与实证研究发现:“学科外语”师资资源比较分散,外语学科领域的“科技、文化”师资较为匮乏。国内长期公共外语教育教学中,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海外专业外语人才吸纳都非常匮乏。外语教育与学习观念唯语言化的一元模式非一时可以突破,只有广泛、大量的多层次设计、多角度探索和实践创新,“语言、科技与文化”等多元素不断融入,才能走向多元化模式。

(二)教材建设面临体量性、权威性和科学性等挑战及应对

在教学文本、文献英语、中英双语语料遴选过程中发现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面对不同受教育群体的某类学科、专业、行业性ESP文本多为学术类专著,而“教材”在总体体量上非常有限,国家级和权威性规划教材则更为少见;二是许多现有“教材”所面向的教育对象的教育阶段并不明确;三是前述国家海外出版传播工程中的文本多为“学术研究”类“大部头”。可见,教材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应对思路有三点:其一,国家整体规划与扶植为主。整合学术专著出版资源,打造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出版物。其二,海外引介为辅。大力寻求、引进海外成熟的学科性经典教材、基础教材,或可适当裁剪。其三,以项目立项等方式带动、引领国内专业外语教材的选编、翻译,使得“译”有“日新”。

(三)ESP与传统文化类英语/双语文献研究的发现与反思

检索CNKI,统计(2003-2017年)“ESP教育”等关键词显示:三个五年阶段,学术文献(中文核心期刊)数量不断攀升,据不完全统计,从约300篇到700篇再到1300篇。文献检索了大量ESP文献,如技术英语(电力、冶金和机械等)、行业英语(民航、酒店、海关和电子商务等)和其他英语(网游、电竞、大赛和职场等),通过文献占有与检视发现,各学科与行业ESP英语语料中专业知识英语的语言难易程度差异很大,外语语言学习指导性并不明确等,尤其可供跨专业、跨行业外语教育与学习借鉴性研究内容非常有限。传统文化类外/双语课程调查方面,有研究者表示“…从网上对112所“211工程”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发现,极少(15%)大学开设中华文化课程…;绝大部分(85%)学校不开设…”[4] 这从一个侧面再次反映出目前外语教育唯语言为主的一元性,若干专题研究、教学推广借鉴的有限。

综上,以吉林农业大学為例的农业科技英语教育教学的实证研究不断探索、创新,丰富发展了该类ESP课程体系,提出了“四位一体”教育目标的理念创新、“两次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和教学文本文献等支撑性语料的发掘应用创新,为其他类ESP和相关英语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虽然农业科技英语仅仅是ESP教育的一个侧面,但其在实证与调查研究中所反映的问题,引发的思考,都将成为相关领域今后研究的重要参考。

参 考 文 献

[1]TRIPS协定[EB/OL].(2017-01-23)[2018-10-23].http://sms.mofcom.gov.cn/article/wtofile/201703/20170302538505.shtml.

[2]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 Booklet n2(WIPO Publication No.920(E),ISBN 92-805-1366-0)[EB/OL].(2005-12-25)[2018-11-1]. http://www.wipo.int/publications/en/details.jsp?id=123&plang=EN.

[3]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14-2023)[EB/OL].(2017-01-23)[2018-10-23].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92455.

[4]崔校平.中華文化对外传播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5):139-142.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lish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ang Tianfei,Qi Biao

Abstract  After nearly ten years of teaching reform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e English 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constructed a multi-dimen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realizes the educational goal of“four in one”that are mor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character, humanistic cultivating accomplishment, subject cultivating knowledge,and foreign language cultivating skills, and realizes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culture, between English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knowledge.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ment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uch as “language,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culture”are missing in varying degre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s is facing challenges such as volume, authority and science. These findings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other kinds of ESP and related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lish; course system; cultural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uthor  Zhang Tianf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Qi Biao, Engineer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创新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