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兴华 马毅
摘 要: 2018年12月10 —14日,“2018年四川音乐学院国际音乐交流周(当代音乐·美国篇)”在四川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此次交流活动以当代美国音乐为主题,邀请8位知名美国音乐家,通过音乐会展演、专题学术讲座和大师课等多种形式,为校内外音乐从业者与爱好者奉上了一场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音乐盛宴。
关键词:国际音乐交流周;当代美国音乐;音乐展演
中圖分类号: J61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9)02 - 0139 - 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2.017
2018年12月10—14日,“2018年四川音乐学院国际音乐交流周(当代音乐·美国篇)” (以下简称“音乐周”)系列活动在四川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四川音乐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西南音乐研究中心、科研处、艺术处、作曲系、管弦系、钢琴系主办,四川音乐学院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音乐研究所、尚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承办。通过邀请国际知名音乐家、引进国外优秀音乐作品、推介最新学术研究动向等方式,“音乐周”系列活动旨在构建一个以音乐创作、研究与表演为主体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平台。
此次“音乐周”系列活动以“当代美国音乐”为主题,邀请了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教授、作曲家、指挥家泰勒·怀特(Tyler White),北爱荷华大学管弦系教授、作曲家、指挥家瑞贝卡·博克哈德(Rebecca Burkharht),鲍林格林州立大学教授、美国顶级萨克斯演奏家约翰·杉鹏(John Sampen),西澳大学教授、小提琴演奏家玛利亚· 杉鹏(Maria Sampen),鲍林格林州立大学教授、作曲家玛丽莲·舒德(Marilyn Shrude),小提琴演奏家罗斯·温特尔(Rose Winter),钢琴家保罗·巴恩斯(Paul Barnes)以及明尼苏达交响乐团巴松演奏家谢非等8位来自美国的杰出艺术家。他们长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拥有精湛的演奏技巧,同时深谙专业音乐创作的前沿趋势,对当代美国音乐发展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认,所到之处更是受到专家学者以及观众朋友的高度赞扬。
在为期一周的音乐交流活动中,共举办两场音乐会、5场专题学术讲座和6场大师课,可谓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精彩纷呈。以下笔者就“音乐周”三个活动版块内容展开综述。
一、 当代美国作曲家作品音乐会
作为本次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两场音乐会分别以“管弦乐”和“室内乐”两种不同形式呈现,所选作品亦为当代美国作曲家新近创作,集中展现了近期美国专业音乐发展的整体风貌。
(一) 管弦乐音乐会
12月13日晚,“当代美国作曲家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在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举行。音乐会开始前,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周思源博士向8位美国音乐家颁发了纪念证书。本场音乐会由作曲家、指挥家泰勒·怀特、瑞贝卡·博克哈德轮番执棒,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奏。
音乐会上半场共演奏3部作品。
开场曲目为泰勒·怀特于2006年创作的大型管弦乐组曲《一个崭新的夏天》(A Brand New Summer),该作品真实反映了当代美国家庭生活中的日常景象。作品分为三个乐章,各个乐章均有标题,速度布局为“快—慢—快”。第一乐章“碰!该你了”,以短小的主题动机、细碎化的音型、灵动多变的音色织体描绘出孩子们追逐嬉戏、玩耍打闹的场景;第二乐章“纪念”,引子和尾声以圆号独奏的拱形结构乐句为呼应,整个乐章音响自如流动,随着弦乐层层叠加达到高潮而后消退,其间虚无缥缈的钢琴音色不绝于耳,小提琴轻柔低吟的诉说时隐时现,象征纪念仪式中家庭成员们庄重而哀婉的神情;在第三乐章“圣歌”中,作曲家将具有对比性的短小音乐材料以纵向对位形式呈现,描绘出家庭成员们在睡前充满生命力且又富于宗教赞美诗气质的说笑场景。
第二首作品来自罗杰·琼斯(Roger Jones)于2017年为弦乐队创作的《风神的马厩》(The Stable of Aeolus)。希腊神话中的风神常为马匹形象,马厩则象征着风神的居所。该作品共四个乐章,此次音乐会选取了其中的第三、第四乐章演奏。第三乐章“北风”,以错落有致、松紧有度的“微复调”织体层次,表现出寒冬里强劲猛烈、呼啸而过的北风;第四乐章“东风”,是作曲家为了纪念2014年马航MH370遇难者而创作。整个乐章充满了不协和的音响,主题材料被包裹在绵密的和声层次中,快速跳跃的短小动机象征着航班上天真的孩童,忧郁缓慢的旋律线条则象征着人们对失事客机的哀思。
第三首作品为作曲家达龙·哈根(Daron Hagen)为独奏小提琴、弦乐队、竖琴与打击乐创作的四乐章套曲《歌集》(Song Book),罗斯·温特尔担任小提琴演奏。作品创作于2013年,取材于4首爱尔兰民谣。第一乐章“女孩的宝贝”由9个变奏组成;第二乐章“马铃薯”则是根据同名爱尔兰民谣的和声进行而改编的一首恰空舞曲;第三乐章“寻找出路”为帕萨卡利亚舞曲;末乐章“奇异恩典”,首先再现了第一乐章主题,而后便是对同名美国乡村福音歌曲的变奏处理。整部作品音色织体结构丰富多变,又饱含民歌质朴、纯真的气息。
音乐会下半场共演奏4部作品。
第一首曲目是作曲家琼·塔尔(Joan Tower)创作于1993年的萨克斯二重奏《群翼》(Wings)。该作品由约翰·杉鹏与四川音乐学院现代器乐系教师林亚斐合作完成。整部作品材料统一、音色纯厚:第一部分以彼此呼应的悠远长音描绘出猎鹰乘风在蓝天自由翱翔的辽阔景象;展开部分则以上下快速跑动的音型、急促短小的音程跳动表现出猎鹰时而追逐嬉戏、盘旋呼应,时而俯冲飙升、结队成行的画面;第三部分以长音交替再现主题材料,象征猎鹰逐渐消失在遥远的天边。
第二首曲目是作曲家玛丽莲·舒德2014年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而创作的单乐章作品《每日圣赞》(Book of Hours),玛丽莲·杉鹏担任小提琴演奏。作品以一个循环变化的序列结构作为基本音高材料,速度布局为“慢—快—慢”,开始处小提琴演奏出华彩性段落,打击乐则以点描性织体作为铺垫;展开部分,序列主题动机以各种装饰性变体在小提琴与乐队之间来回交替呈现;尾声部分小提琴温柔的音色穿插在低沉、静止的和声中,并在华彩性的段落后收束。诚如作曲家所言,整部作品的速度、音色节奏布局都遵循了中世纪《祈祷书》的结构特质。
第三首作品来自作曲家彼得·西克勒(Peter Schickele)创作的《巴松协奏曲》(Concerto for Bassoon and Orchestra),该作品是作曲家于2015年应俄亥俄州哥伦布普罗米西嘉室内乐团建团20周年之委约而作,谢非担任巴松演奏。作品分为五个乐章,各乐章均有标题,分别为“蓝调” “幕间曲” “谐谑曲” “歌曲”和“玩闹”。整部作品音响结构丰满,随处可见蓝调音阶片段,打击乐丰富多彩,调性语言质朴而充满新意,描绘出一幅美国人民朝气蓬勃的生活画卷。
本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是由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创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跟着路易斯与克拉克》(Piano Concerto No.2: After Lewis and Clark)。该作品创作于2004年,由保罗·巴恩斯担任钢琴演奏。作品采用协奏曲传统的三个乐章布局谱写而成。第一乐章“异象”,音乐首先在g小调上奏出6/8+4/8的交替节拍主题乐句,随后在乐队强劲的节奏变化中,钢琴在高低音区以琶音形式来回穿梭,块状绵延的音响结构被作曲家称为“音乐压路机”,象征着路易斯和克拉克史诗般的旅程所需要的巨大决心和能量。第二乐章“萨卡加维亚”专为弦乐队而作,由钢琴和印第安长笛表演二重奏。在本乐章中,作曲家使用了印第安民间舞曲“休休尼”的主题材料,钢琴与长笛之间此起彼伏,沉思主题与舞蹈主题构成了奇妙的对比关系。在此次演奏中,特意选择了中国竹笛代替印第安长笛。第三乐章“大地”,是一个有着宏大主题的变奏曲,音响结构延续了第一乐章的风格。作品首先以乐队铺垫,而后钢琴演奏出来自于第一乐章的主题乐思,而后进入到六个连续的变奏中,最后作品以沉思性的和声终止结束全曲。
总体而言,音乐会7首音乐作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单乐章作品,又有多乐章组曲与协奏曲;一些作品表现了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另外一些则展示了美国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
在音乐风格上,作曲家们既考虑到了音响的可听性,又不忘创作的技术性。首先,除《每日圣赞》使用无调性序列创作技法以外,其他6首作品均具有调性、多调性或泛调性的特点,调性叠置、调性对比随处可见;其次,在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处理上,所有作品都摒弃了完整的乐句呈示法,而使用更加灵活的动机变奏,将带有美国文化精神的音乐“基因”(动机音型)嵌入作品音响结构内部,如满天繁星在不同乐器、不同音区上轮转流动;再次,7部作品音色织体灵动多变、层次饱满,作曲家们并未过多使用新音色,而是在传统演奏法的基础上,通过更新音色融合技术的手段来实现音色织体结构张弛有度、疏密有致的变化,现代配器技术中的旋律音色、点描音色等亦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最后,在多声音响结构的处理上,作曲家们使用了包括微复调、节奏对位、调性对位等在内的技术手段,块状与线性化和声随处可见,和声色彩明暗对比浓烈。
整场音乐会历时3.5小时,7部作品均为中国首演,每部作品都洋溢着来自大洋彼岸的气息。观众不仅能从作品中听到格什温、罗杰斯、库恩等作曲家的音乐传承,也能感受到艾夫斯、库普兰等作曲家的深刻影响。两位指挥家表现出对乐队高超的把控能力,5位独奏音乐家的表演更是精彩绝伦。音乐会结束后,观众们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以致敬各位优秀的艺术家。
(二) 室内乐音乐会
14日晚,“当代美国作曲家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四川音乐学院聂耳音乐厅举行,本场音乐会上演了9首新音乐作品,由美国艺术家和四川音乐学院师生共同演绎完成。
开场首曲《墙内壁画》(Within the Wall)由作曲家玛丽莲·舒德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创作,粗略地描绘了壁画制作的过程,从准备草图、对石膏层进行处理到在石膏层上进行绘画。作品激烈的音响效果表现出作曲家内心对于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困惑与疑虑。
紧接着是3首独奏作品。首先是作曲家乔纳森·西瓦博(Jonathan Schwabe)创作于2016年的小提琴独奏曲《玫瑰山丘的黄昏》(Rose Hill at Dusk),而后是马库斯·马罗尼(Marcus Maroney)创作的巴松独奏《生辉》(Brightening)与玛丽莲·舒德为中音萨克斯管创作的《寂静之心》(Quiet Hearts ——A Kaddish)。在《玫瑰山丘的黄昏》一曲中,作曲家通过小提琴灵动的旋律和钢琴晶莹剔透的音色来表现母亲家乡乔治亚州梅肯玫瑰山墓园黄昏时分薄雾笼罩的神秘与庄重景象。诚如作曲家所言:“玫瑰山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不是悲伤,而是对那些人的尊敬。在黄昏,尤其是有雾的时候,感觉被放大了,我试图在我的作品中捕捉到这一点。”《生辉》的音响结构展示了从黑暗到光明的变化过程,音乐材料以展衍的方式呈现,从静止、停滞逐渐变为跳动、活跃,速度由慢变快,和聲结构由C音上的泛音列变化构成。《寂静之心》在音乐材料上吸收了犹太民间音乐元素,整首作品音响结构严谨,表达出作曲家虔诚、纯净的内心世界。
第5首《假日》(Holidaze)是作曲家瑞贝卡·博克哈德为纪念爵士音乐家比利·霍丽迪 ?譹 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弦乐三重奏。作品音高素材来自于霍丽迪演唱的《小月光能做什么》与《美好与甜蜜》两首歌曲。作曲家使用了大量的断音演奏、滑音演奏技巧来模仿霍丽迪的演唱。
第6首作品来自泰勒·怀特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与打击乐创作的《风和天空》(Wind and Sky)。该作品创作于2014年,此次演出为世界首演,由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作品以短小的主题动机、灵动的多声织体、丰富的打击乐色彩描绘出“风”在天空中自由洒脱的形象。
第7首《六首巴松二重奏》(Six Original Duets)是作曲家马库斯·马罗尼(Marcus Maroney)创作的“演奏教学型”组曲作品,当晚由巴松演奏家谢非与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青年教师宋士彬合作完成。作品六个乐章分别为“小品”“卡农”“舞曲”“恐怖的舞曲”“谐谑曲”与“挽歌”。作曲家设计了大量音阶跑动,极高音区的演奏、断奏跳音与连音的迅速切换等技巧充满了迷人的炫技魅力。第8首作品是玛丽莲·舒德为纪念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小提琴、萨克斯、钢琴三重奏《沉默之中》(2012:Within Silence)。其核心动机G-C-A-E四音正取自凯奇名字,整首作品充满了音色的变化,并突出了萨克斯各音区不同的音色效果。
音乐会最后一首作品是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于2018年新创作的钢琴五重奏《报喜》 (Piano Quintet“Annunciation”)。作品音乐素材来源于同名拜占庭圣歌旋律,分两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由钢琴首先陈述主题乐思,经过短暂的发展再现该乐思,整个部分充满了新浪漫主义风格的色彩性和声进行,表现出令人深思的宗教意蕴。第二部分音响织体复杂,钢琴在弦乐此起彼伏的流动中演奏出圣歌变体素材,最后作品在充滿激情、欣喜若狂的氛围中结束。整部作品以创新性的音乐语汇重释了基督教核心精神,错落有致、饱满丰盈的迷人音响结构,与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遥相呼应。
纵观本场音乐会,曲目音响结构新颖,大量使用包括无调性、序列音乐、自由十二音等音高控制手段;在音色写作上,广泛采纳点描音色、旋律音色等技术,并在作品中积极纳入特殊演奏法产生的各类新音色效果。9部作品内容各异,既有对内心活动的细致描摹,也有对多彩世界的自如表达。中美演奏家们互相协调、通力合作,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将作品中层次多变的音响结构、灵动深刻的艺术哲思准确地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圆满完成了此次音乐会。
二、 五场专题讲座
除两场音乐会外,此次音乐交流周共举办5场专题讲座。音乐家们从自身教学、表演和创作经验入手,全面介绍了当代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情况。
12月10日,在四川音乐学院聂耳音乐厅举办的两场讲座分别由玛丽莲·舒德和泰勒· 怀特担任主讲人。舒德主讲题目为《新声音:未来新一代美国女性作曲家们》。作为美国中部当代音乐中心的创始人,舒德一直致力于推动美国音乐发展,她不仅是第一位被肯尼迪艺术中心授予管弦乐奖的女性,也是古根海姆基金会大奖、美国艺术学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大奖和克里夫兰艺术大奖等的获得者。舒德为听众们详细介绍了当代美国女性作曲家群体及其音乐创作风格、创作技术理念和创作美学取向等。泰勒·怀特的主讲题目为《最近美国音乐的变化和体裁的多样化》。怀特曾获康奈尔大学作曲硕士、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担任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院管弦系主任。在他的指导下,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院交响乐团被公认为美国最好的大学交响乐团之一,并被选中在全美音乐教育家大会中担任演出。在讲座中,他为听众们详细梳理了近年来美国专业音乐创作中的变化。
12月12日举行的两场讲座依旧为舒德和怀特两位音乐家主讲,题目分别为《玛丽莲·舒德的音乐:艺术人生》和《跨越四个十年,泰勒·怀特音乐的纵览调查》。两位音乐家从自身音乐创作经验出发,结合相关实例为听众朋友们详细介绍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理念、创作技法和对当代音乐发展的基本看法。
12月14日下午,第五场专题讲座《超越音乐学院的事业成功:企业家的精神和艺术人生》在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厅举行,主讲人为瑞贝克·博克哈德。博克哈德指挥经历丰富,她曾担任法国奥尼苏斯博伊斯乐团、苏尔卡夏斯大学交响乐团指挥以及莫斯科室内乐团、WCF交响乐团、伊利诺伊歌剧院的客座指挥和北爱荷华青年管弦乐团和杜布克青年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作为作曲家,她曾为电影、合唱团和各种室内乐团作曲。严谨而不失风趣的讲座中,博克哈德博士为听众们讲述了自己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
5场专题讲座聚焦美国当代音乐发展,音乐家们根据自身学习实践经验,结合相关作品和演出实例,详细解读了自己所处的音乐文化发展环境,为川音师生深入了解当代美国专业音乐创作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三、 器乐演奏与音乐创作大师课
此次音乐周的另一亮点是为“川音”相关教学院系开设的5场器乐演奏与一场音乐创作教学大师课。12月11—13日开设的5场器乐演奏大师课分为萨克斯、小提琴(2场)、钢琴与巴松专场。
11日共举行3场器乐演奏大师课,分别是约翰·杉鹏主持的萨克斯演奏大师课、罗斯·温特尔主持的小提琴大师课和保罗·巴恩斯主持的钢琴大师课。约翰·杉鹏博士被公认为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演奏经历丰富,曾与全球各大著名乐团合作,在欧洲、亚洲、北美的重要大学中都曾举办过现代音乐大师班,为包括塞缪尔·阿德勒、米尔顿·巴比特、约翰·凯奇、鲁托斯拉夫斯基、斯托克豪森及琼·托尔德在内的众多作曲家首演作品。在教学中,他幽默风趣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演奏问题,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小提琴演奏家罗斯·温特尔演奏生涯涉及古典音乐、电影音乐、流行音乐等多个领域,舞台经验丰富。在教学中,他善于聆听并通过亲身示范来解决同学们在演奏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美国简约派作曲大师菲利普·格拉斯钢琴作品唯一指定的演奏家,保罗·巴恩斯博士演出足迹遍及欧洲、近东、远东和美国,其精彩纷呈的讲座与极具表现力的独奏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在大师课上,巴恩斯博士听取了钢琴系同学们的演奏,并一一给予指点,其注重音乐细节处理的教学赢得了参课师生的一致好评。
13日举行的两场器乐演奏大师课分别是由玛丽莲·杉鹏主持的小提琴大师课和谢非主持的巴松管大师课。玛丽亚·杉鹏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她曾在卡内基音乐厅、交响乐空间(纽约)、林肯中心布鲁诺·瓦尔特音乐厅、西雅图城市音乐厅、芝加哥中心与底特律艺术中心等著名音乐厅表演,演奏范围涉及古典音乐、先锋音乐、流行乐等众多方面。正如参课同学所言,杉鹏老师的教学充满激情、示范极富表现力,能够让学生快速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华裔巴松演奏家谢非出身音乐世家,3岁开始学习钢琴,13岁时开始学习巴松,是首位在美国交响乐团中担任巴松首席的华人。谢非曾多次在美国、中国和巴西的音乐学院和音乐节上举办大师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5位演奏家基本功扎实、演奏经验丰富,具有敏锐的艺术洞察力。课堂上艺术家们与管弦系、钢琴系师生展开深入交流,通过聆听、评价学生演奏,指出他们演奏的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改正、完善。另外,此次音乐周唯一一场音乐创作大师课于14日上午在琴房321室举行,由玛丽莲·舒德博士主持。在课堂上,舒德博士耐心听取作曲系同学们的创作思考,对每一位同学提交的作品给予认真阅读、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出相关修改建议。
结语
“2018年四川音乐学院国际音乐交流周(当代音乐·美国篇)”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四川音乐学院的教学、创作与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源和深入学习观摩的机会,亦对推进成都市打造国际音乐之都、促进中美音乐交流合作意义重大。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共存共融的时代,不仅需要表达自己的声音,更需要聆聽他人的声音。此次音乐周正是秉持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务实精神,以“开放交流、互利合作”为基础,通过音乐会、学术讲座、大师课等系列活动,将国外优秀音乐艺术“请进来”,以“拓宽艺术视野、深化实践技能”为核心,助力四川音乐学院综合办学能力不断提升。笔者相信,随着活动策划的不断完善,四川音乐学院“国际音乐交流周”将成为成都艺术工作者与爱好者了解国际音乐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亦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国际音乐交流、教育合作的新标杆。
◎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18-11-17
作者简介: 何兴华(1988 — ),男,硕士,四川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四川成都 610021)。
马毅(1976 — ),女,硕士,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