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 王州
摘 要: 以梳理泉州北管“溯源说”为基础,将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作为个案,与苏、浙、皖、粤及闽地区相关“卖杂货”的曲词、音乐形态等因素进行比较,探寻它们之间的宗源关系。经考证,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与广东戏曲、民歌中的《卖杂货》有非常亲近的亲缘关系,但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系列变易。
关键词:泉州北管;《卖杂货》:广东戏曲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9)02 - 0103 - 12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2.012
泉州北管,简称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民间音乐,有“天子传音”之美誉,与南音并称为“姐妹花”,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泉州北管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曲”(演唱曲),即曲调配有歌词,供人们演唱,歌词沿用当年的“官话”,不同于使用闽南方言的其它本土歌曲;二是“谱”(器乐曲),即只有乐曲供乐队演奏,属丝竹类形式。
一、泉州北管之溯源
有关泉州北管起源或曲调来源的说法可谓莫衷一是,当下所记载或流行的源流说法主要有“经商说”“盐场官兵说”“凤阳婆说”“南洋说”4种。
“经商说”在学界的影响度与可信度均相对较高,在当下占绝对主流,指的是泉州地区商人往返于江浙及泉州,从江浙一带学得乐曲后带回泉州的说法。据出生于1909年的山腰埭港后楼艺人庄荔枝口述:“我于1926年师从庄友真学习北管。清朝光绪年初(约1876年),峰尾刘永赖与奎璧庄厝的庄仦,两人常往江浙一带经商,每年农历7月带去泉州特产,至12月才返家。在经商之际,从江浙学得不少‘曲仔(即泉州人后来所称的北管曲)和‘大曲(即泉州人对戏曲音乐的俗称)。回家后传唱,深得群众喜爱,之后又传至惠安北部(即现在的泉州)及惠安县城和辋川乡。庄仦先生也被请来山腰传教,其徒弟有洪伯、庄进才、庄碟吓等,传衍的第二代弟子有我的老师庄友真,还有庄尤朝、庄双喜等,第三代除了我,还有庄志盛、庄厚永、庄晏居等,第四代庄三唐、庄亚龙、庄亚春、庄志丁等,第五代庄水尖等。” 由此说法至少可得知,泉州北管传入地区为江苏、浙江两省,传入音乐内容有“曲仔”和“大曲”。
“盐场官兵说”是当地民众和北管艺人深信不疑的流播途径,即江淮籍官兵驻守泉州地区盐场,在当地传唱家乡民歌。“山腰(即现属泉港区境内)盐场护盐的官兵传来部分曲谱。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山腰盐场驻有护盐军队,其中有一部分官兵是南下的江淮籍人,他们跟泉州艺人的交往甚密,也必然带来江淮民歌‘曲仔等。”
明、清两朝,朝廷任用官员采用“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或“避籍”制度,更有河官要回避五百里之说,这使得在泉州地区为官者亦为外籍。外籍官员久居他乡,语言与文化不通,难免滋生思乡之情,所以他们要么自娱自乐唱奏“乡音”,要么聘请家乡戏班随之从官来以此娱乐。由此出现江淮籍官员则不足为奇了。学者林国春亦曾言:“我的家乡在山腰盐场附近的奎璧村,小时候我常到山腰集镇和在二中上学,不时能见到当时有江淮籍的盐兵哼唱“曲仔”,并与泉州艺人交友、交流谈艺。” 就此说法可以得知,泉州北管的传入地为江苏、安徽两省,传入的音乐内容是“曲仔”。
再者是“凤阳婆说”,即因安徽省凤阳地区连年灾荒,凤阳女艺人逃荒至泉州地区卖艺,为当地带来了一些曲谱。明清两朝自然灾害不断,“从明初到道光十二年(1840年),凤阳发生自然灾害约100次,频率之高,诚属惊人。而晚清、民国时期,整个淮北地区生存环境越加恶化,据统计,从1840年到1930年90年中,就有60年灾年,受灾范围,程度之严重,全国罕见。如宣统二年(1910年)和宣统三年(1911年)大水灾,死者近百万” ?譻 。 亦即如《鳳阳花鼓》所唱:“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 1986年6月29日,山腰埭港庄亚龙在县北管研究室说:“梆子戏音乐通过“凤阳婆”(闽南人称叫逃荒南下的江淮卖艺女人)也一起传来。” 由此可知,泉州北管传入地为安徽省,传入的音乐是“梆子戏”。
“1946年我的一位亲戚从南洋带来一张唱片并附有谱纸,内有《水底鱼》《寄生草》等广东曲子,这些曲子后被移植成北管谱。” ?譽 这就是“南洋说”。沿海地区人们往来于南洋是自古就有,但明清时期的“海禁”“迁界”系列政策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使得福建、广东及浙江沿海富饶之景象不复存在,特别是郑成功的家乡及其根据地福建泉州深受其害。为了生计,百姓不得不冒禁远渡,“下南洋”“走台湾”,形成了多次大规模移民热潮。“据权威资料统计,从1860年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初,大约有1500万中国人到东南亚国家寻找机会。这一规模庞大的移民活动,即‘下南洋。” ?譾 其中,福建、广东及浙江三地人们汇聚于东南亚,而后往回福建实属常情,所以这就为广东曲子以唱片的形式流传至东南亚,再转辗至福建泉州的可能提供了条件。
经以上讨论可知,泉州北管起源或曲调来源并非由某个固定地区传入,而是从江苏、浙江、安徽、广东4省多地经多种渠道相继传入,传入的音乐种类也较为丰富,包括“大曲”“曲仔”、梆子戏及广东曲子若干。
二、《卖杂货》之流布
基于以上泉州北管“溯源说”之背景,笔者以泉州北管曲《卖杂货》 (谱例1)作为个案,尝试将其与《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收录的苏、浙、皖、粤、闽地区的 《卖杂货》进行梳理比较,进而厘清不同省份和不同音乐形式中《卖杂货》的流布情况。
查阅3本“集成”可发现,苏、浙、皖、粤、闽地区中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的曲名、歌词、旋律相同或相似的曲目曲牌较多,其流布见表1所示。
具体信息如表2、表3、表4所示。
通过以上表格的统计可以发现:1.五个省份民歌中均存现“卖杂货”,多属小調类型,流布地区较广。2.在戏曲方面,唯安徽省、广东省存在多首“卖杂货”,见于梨簧戏、文南词、黄梅戏、庐剧、皖南花鼓戏、粤剧、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及客家山歌等戏曲形式中。3.在器乐曲方面,“卖杂货”只存现于广东省潮州市,音乐类型属潮州音乐器乐合奏曲。总观而言,五省相较,广东省“卖杂货”音乐类型更为齐备,包含了民歌、器乐曲及戏曲;江苏省、浙江省及福建省只在民歌中存现“卖杂货”;“卖杂货”未存现于安徽省器乐曲之中。
进一步比对以上“卖杂货”各曲后发现,较多曲目曲牌的歌词及音乐形态等其实都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完全不同或相似度极低,有些仅是曲目曲牌名称与其相似或相同。细究之下,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相似度较高的有:《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1首 ,《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1首 ,《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1首 ?譻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1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2首 ?譽 ,《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1首 ?譾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1首 , 《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1首 。流布信息如表5。
由表5可知,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有一定相似度的曲目多为民歌,共5首,流布于苏、浙、皖、闽;戏曲则有3首,分别是安徽省的文南词中小曲、广东省的西秦戏中小调及客家山歌杂腔小调;器乐曲仅1首为广东省潮州音乐器乐合奏曲。
三、《卖杂货》之比较
继而,通过歌词、结构图式、起落音、旋律骨干音及旋律进行线状等因素,将作为个案的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与表5中相似度较高的“卖杂货”进行比较,以探寻它们之间的亲缘近疏关系,期望以此来验证泉州北管曲《卖杂货》归属于前文何种溯源说,亦可验证4种溯源说正确与否(见表6)。以下为笔者查阅资料、思考,步步推理、排除之过程。
(一)歌词
首先,对不同地区《卖杂货》歌词进行比较。在歌词词格方面,多曲接近或为“7,5,7,5,5”。其中,因为歌词出现叠词的缘故,福建民歌与安徽戏曲《卖杂货》首句出现8个字,如“离别家乡五(啊)五六年”“天光挑担落(啊)落大街”“离家已有一(呀)一冬春”中的“五”“落”“一”三个字,故均作7字看待。相比较来看,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歌词词格有一定差异的是广东戏曲《卖杂货》b,歌词词格为“7,7,7,7”,安徽戏曲【货郎调】歌词格式为“7(8),5,10,5,8” 。
因在歌词词格上有一定差异,故再将广东戏曲《卖杂货》b、安徽戏曲《货郎调》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的歌词词意进行比较发现:安徽戏曲《货郎调》的歌词大意带有很强的地域性色彩,如出现了“芜湖”“浦口”“南京”“安庆”等地区名称;广东戏曲《卖杂货》b是作为《补鞋》唱段的曲牌,其歌词为“阿祥”给“大娘”拜年之意,如“大娘满面笑盈盈(噢),阿祥躬身来拜年。恭祝新年添福寿(呀),世世代代子孙贤。”
故,由歌词词格与词意可以看出:广东戏曲《卖杂货》b、安徽戏曲《货郎调》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二)结构图式
在结构图式方面,多曲接近或为:6+6+5。其中,福建民歌《卖杂货》用缩小一倍的时值记谱,所以其小节数也缩小一倍,但扩大后的结构图式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仍然相近。广东戏曲《卖杂货》b的结构图式为:(8)+6+6+(5)+6+6+5,其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相比,三、四两句为一、二两句的完全重复,故也作为相近处理。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结构图式有较大差别的是,广东戏曲《卖杂货》b曲式结构为:4+3+4+3。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1.相较其它乐曲而言,广东戏曲《卖杂货》b、安徽戏曲《货郎调》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亲缘关系较远。2.其它几首《卖杂货》亲缘关系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相对较为较近。3.还不能清晰看出何地“卖杂货”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有更为亲近的亲缘关系。
(三)起落音
通过以上两种因素的比较,将亲缘关系较远的广东戏曲《卖杂货》b、安徽戏曲《货郎调》摒除。然后,再对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的剩余7首乐曲进行比较。
在乐句的起落音方面,从表6中可以清晰发现:安徽民歌、浙江民歌及江苏民歌《卖杂货》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的起落音相差较大,其中,安徽民歌、浙江民歌《卖杂货》只有一个起落音与之相同,江苏民歌《卖杂货》则有两个;另外,安徽民歌《卖杂货》与江苏民歌《卖杂货》发展至mi为尾音,即角调式,而其它乐曲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均为羽调式;广东地区3首《卖杂货》的起落音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更为相近。
故比较可知:1.相较而言,安徽民歌、浙江民歌及江苏民歌《卖杂货》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亲缘关系较远。2.广东民歌、广东器乐曲及广东戏曲《卖杂货》a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亲缘关系相对更为亲近。
(四)旋律骨干音及旋律进行线状
在旋律骨干音及旋律进行线状方面,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与福建民歌《卖杂货》有明显不同,特别是骨干音方面差异较大,如两首乐曲中的第二句(谱例2)。
同样,所比较乐曲既在旋律骨干音方面差异较大,且几乎无相同骨干音,还在旋律进行线状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它们的第四句(谱例3)。比较发现: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相比,不仅旋律骨干音不尽相同之外,甚至材料也有较大差异;安徽民歌、浙江民歌及江苏民歌《卖杂货》却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另外,广东器乐曲《卖杂货》最后两句则是对自己前一句的材料进行拆解后重新组合为:5+4,这种属于对原有旋律进行衍展、延长而来的再生品,故其亦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有较大的差距。
经过对歌词、结构图式、起落音、旋律骨干音及旋律进行线状等因素的比较,综合可以得出结论:1. 广东器乐曲《卖杂货》与泉州北管曲《賣杂货》亲缘关系相对较远。2. 安徽民歌、浙江民歌及江苏民歌《卖杂货》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亲缘关系较远。3. 安徽民歌、浙江民歌及江苏民歌《卖杂货》为一个“亲缘体”,广东民歌《卖杂货》、广东戏曲《卖杂货》a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为一个“亲缘体”。4. 在4种溯源说的背景下,可以确定的是,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的源流应归属于“南洋说”,而非“盐场官兵说”或“经商说”,亦或“凤阳婆说”。亦即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的源流应是由广东民歌《卖杂货》、广东戏曲《卖杂货》a。那么,此两首乐曲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亲缘亲近到如何程度?哪一首是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的源流呢?亦或两者均是?进一步对比如下。
在乐曲附属部分方面,将它们的前奏、间奏及尾奏部分进行比较,发现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的尾奏与广东戏曲《卖杂货》a的前奏极其相似,亲缘关系非常亲近(谱例4)。由谱例4可以看出:两者骨干音基本相似;旋律进行线状也趋于相同;均是加入变宫音的六声调式;整体相似度极高。可以说,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的尾奏是由广东戏曲《卖杂货》a的前奏移植变化而来。
其次,将它们的主体部分进行比较时,发现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与广东民歌《卖杂货》的主体部分为非常亲近的亲缘关系(谱例5),从谱例中可以看出:旋律骨干音极近全部相同;旋律进行线状亦基本吻合;两者旋律音也几乎一样,重合率极高;可以说,泉州北管曲《卖杂货》是在广东民歌《卖杂货》基础上进行了少许变奏、加花而来。
再者,在歌词方面,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与广东民歌《卖杂货》非常相似,都表现了离家奔波做生意的艰辛与不易,且均有“离别家乡五六载”“漂洋过海卖杂货”完全相同之歌词。或者可以说,前者两段歌词是由后者一段歌词拆解后重新组合而成,如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第一段歌词由广东民歌《卖杂货》中的“离别家乡”“做生意”等词句重组而成,第二段歌词由“离别家乡五六载”“到处”“漂洋过海”“卖杂货”等词句重组而成,用词和词意基本相同。可以说,泉州北管曲《卖杂货》歌词是由广东民歌《卖杂货》歌词移植、改编及扩展而来。(见表7)
总括而言,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的源流应归属于“南洋说”,即其传入地是广东省,传入形式是唱片并附有谱子。泉州北管曲《卖杂货》曲调尾奏部分来源于广东戏曲《卖杂货》a的前奏部分,曲调主体部分来源于广东民歌《卖杂货》主体部分,歌词是由广东民歌《卖杂货》移植、改编而来。
四、《卖杂货》之变易内容
然而,泉州北管曲《卖杂货》没有对广东民歌《卖杂货》和广东戏曲《卖杂货》a同名曲的歌词和曲调原样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爱好和情感表达,用自己的音乐语汇和歌词语言来改造、移植,使之成为有地方特色的泉州北管“曲”。那么,是经过怎样的变易才形成当下的泉州北管曲《卖杂货》呢?
(一)唱词发音本土化
泉州北管曲的唱词发音是沿用当年的“官话”,但泉州人演唱泉州北管曲时会带有浓郁的地方方言色彩,与其有一定差别,即“蓝青官话”。在演唱或改造外来乐曲时,这种带有地方性音调的唱词会使当地人对歌词、音乐语汇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如:由于发音的原因,当地人在演唱时,多在唱词中间加入“啊”“呀”“的”等衬词,在增加衬词后必然会相应地对曲调进行加花、变奏,以使整个乐曲与歌词更加融合,从而具有泉州地方特色。所以,泉州北管《卖杂货》与广东民歌《卖杂货》的衬词和相应的曲调有所不同。
(二)改变音乐结构
改变音乐结构,即泉州北管曲《卖杂货》改变了广东民歌《卖杂货》音乐语汇中的乐节、乐句结构。如:广东民歌《卖杂货》中第1句本为4+2两个乐节组成,泉州北管曲《卖杂货》将第1乐节两拍的la改为大附点节奏结构(谱例5中①);接着,前者第2句本为4+2两个乐节组成,后者则将第1乐节中的两拍mi,改为大附点节奏结构(谱例5中②);前者第3句本位2+3两个乐节组成,后者则将第1乐节的两拍mi改为4个八分音符节奏结构(谱例5中③)。以上改变直接打破了原有乐曲的组织结构,使3个乐句中的乐节痕迹“模糊化”,最终形成没有明显乐节痕迹的乐句。这也就是说,泉州人民将乐曲发展、行进的音乐结构进行改变,使之更加自然、流畅。
(三)改变三音列
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主体部分是在广东民歌《卖杂货》主体部分三音列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即通过加花或更改骨干音等手段来改变其三音列。
比较谱例6、谱例7可以看出:
1.两者相较而言,广东民歌《卖杂货》以窄腔音列为主,近腔音列为辅,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亦以窄腔音列为主,但多于前者,窄腔音列在乐曲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分别各以1个大腔、宽腔、近腔音列为补充,形成了泉州北管曲《卖杂货》所特有的旋律音调特点。前者腔音列分布为:7个窄腔音列,4个近腔音列,1个超宽腔音列;后者腔音列分布为:11个窄腔音列,1个大腔音列,1个宽腔音列,1个近腔音列。这种腔音列使用的特点也正好与王耀华教授所言相印证:“以大二度、小三度,或小三度、大二度的连接为特点的窄腔音列,是中国东南部和南部地区常用的腔音列。”
2. 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三音列密度相较广东民歌《卖杂货》有所加密,其第一、二句均增加三音列数量,亦是整体旋律音数量增加所致。
3. 泉州北管曲《卖杂货》在三音列性质上有所改变。第二句中,广东民歌《卖杂货》超宽音列do—sol—la被改变为泉州北管曲《卖杂货》大腔音列do—mi—sol;前者近腔音列do—re—mi被改变为窄腔音列re—mi—sol,前者近腔音列do—re—mi被改变为窄腔音列低音la—do—re。第三句中,前者窄腔音列低音la—do—re改变为宽腔音列低音la—re—mi;前者近腔音列do—re—mi改变为窄腔音列mi—sol—la。同样,泉州北管曲《卖杂货》尾奏部分也在广东戏曲《卖杂货》a前奏部分的基础上进行三音列改变。
由谱例8、谱例9可以看出:
1.广东戏曲《卖杂货》a前奏部分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尾奏部分均以近腔音列为主,窄腔音列为辅,以小腔音列或宽腔音列做补充。前者腔音列分布为:3个近腔音列,3个窄腔音列,1个小腔音列;后者腔音列分布为:4个近腔音列,2个窄腔音列,1个宽腔音列。显然,两地对乐曲《卖杂货》附属部分腔音列的选择更倾向于近腔音列为主导。
2.虽然在乐曲腔音列选择上具有一定相似的倾向性,但泉州北管曲《卖杂货》尾奏部分仍然对广东戏曲《卖杂货》a前奏部分的腔音列做了较多的改变。如:广东戏曲《卖杂货》a的小腔音列低音la—do—mi被改为泉州北管曲《卖杂货》窄腔音列低音re—低音mi—低音sol;前者近腔音列do—re—mi被改为宽腔音列低音la—re—mi;前者窄腔音列低音sol—低音la—do被改为近腔音列低音sol—低音la—低音si;前者窄腔音列低音mi—低音sol—低音la被改为小腔音列低音mi—低音sol—低音si;前者近腔音列低音la—低音si—do被改为近腔音列低音sol—低音la—低音si;前者窄腔音列低音sol—低音la—do被改为低音sol—低音la—低音si。
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层次中,腔音列是不同乐音组合的最小单位或最小因子,它的组合可以影响乐曲的旋律、风格及需表达的内涵。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加细微地察知泉州地域人们如何通过腔音列来变易外来乐曲。而改变后的三音列组合使这首泉州北管曲《卖杂货》既留有窄腔音列所特有的南方优美委婉的曲风,也不失泉州地域人们朴实直率、乐观爽朗的气质。
(四)改变歌词分列习惯
查阅资料可见,泉州北管曲多为一字双音或多音与一字一音交替使用,如《出汉关》《采桑》《层剪花》《打花鼓》《四季景》等,极少使用一字一音。但是,改变歌词分列习惯后,原多为一字一音的广东民歌《卖杂货》被改造为一字双音或多音与一字一音交叉运用。这也就是说,泉州地域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这样的音乐语言来改造其它乐曲,使之更符合自己表达思想情感的习惯。
结 语
泉州北管是从多个地区、经多种渠道、在多种音乐种类背景下传入泉州的。于泉州北管曲《卖杂货》个案而言,其源流应归属于“南洋说”,即其传入地是广东省,传入形式是唱片并附有谱子。泉州北管曲《卖杂货》曲调尾奏部分来源于广东戏曲《卖杂货》a的前奏部分,曲调主体部分是来源于广东民歌《卖杂货》主体部分,歌词是由广东民歌《卖杂货》移植、改编而来在流变的过程中,通过唱词发音本土化,改变音乐结构、三音列以及歌词分列习惯等变易手段,逐渐形成了属于泉州人自己特有的泉州北管曲《卖杂货》。而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学界探知“外来”乐种泉州北管提供一个参考系,倘若逐首考辨之,定可清晰考究出泉州北管之源流具体为何处,或是其变异为何。
◎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18-06-18
基金項目: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北管音乐:源流·形态·传承”(17BD064)。
作者简介:刘振(1991— ),男,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福建福州 362000) 。
王州(1971— ),男,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福州 36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