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境”重现 艺惊邕城

2019-07-17 04:31韩彦敏
音乐探索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幻境电子音乐

摘 要: 电子音乐与民族器乐“幻境”音乐剧场于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成功完成世界首演。音乐剧场以“幻境”主题设计为主线,由9部不同民族器乐编制的新作品构成,通过民族器乐、8.2多声道电子音乐和LED视觉相结合的多媒体音画剧场形式,为观众带来一场绚丽多彩的视听盛宴。从“幻境”音乐剧场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构成和影音设计与实现出发,评述多媒融合的多维感官音乐剧场,为电子音乐创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中国—东盟音乐周;电子音乐;民族器乐;“幻境”音乐剧场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9)03 - 0088 - 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3.013

2018年初夏的广西南宁热情似火,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齐聚于此。5月29日至6月3日,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在广西艺术学院隆重举行(图1),东盟音乐周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共同构成了在中国举办的新音乐国际交流三大平台。本届音乐周汇聚了中国、美国、英国、卢森堡、比利时、俄罗斯、芬兰、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7个国家的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及国内外专家、学者近300人,带来了23场高水平音乐会、高峰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盛况空前。

5月31日,由四川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联袂打造的电子音乐与民族器乐“幻境”音乐剧场(简称“幻境”音乐剧场)在音乐周成功首演。这场以“幻境”为主题的音乐剧场全场观众爆满,现场反响十分强烈。构成音乐剧场的9部新作品以不同编制的民族室内乐、8.2多声道电子音乐和LED视觉相结合的多媒体音乐剧场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汇”的视听盛宴。

一、“幻境”音乐剧场的缘起

“幻境”音乐剧场由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提供项目支持,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担任作品创作与设计,成都现代室内乐团担任演奏。2017年9月14日,川音电子音乐系胡晓教授、新媒体艺术家李琨、青年作曲家张志亮和笔者赴广西南宁与音乐周艺术总监钟峻程教授会面,就2018年在音乐周期间举办川音电子音乐与民族器乐音乐剧场达成初步共识。钟峻程教授表示,以往音乐周中的音乐会形式一般仅涵盖交响乐、室内乐、民族管弦乐、合唱和独奏音乐会等内容,能在第七届音乐周出现“电子音乐、民族乐器、视频艺术”的多媒融合音乐样式将为音乐周添加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周在新媒体时代与时俱进的积极表现。

在广西艺术学院调研期间,“幻境”音乐剧场的主创团队成员对音乐周主办方提供的音乐会场地进行了实地的技术考查,积极展开“幻境”音乐剧场的主题构想,拟定了《电子音乐与民族器乐“幻境”音乐剧场》的详细文案后,双方就演出形式、演出地点、合作方式等诸多问题达成一致。

二、跨界团队合作

“幻境”音樂剧场自2017年10月启动以来,从整体构思到每个作品的创作与素材录制,从电子音乐设计与音响实验、视频设计与多媒体系统搭建、作品排练与多媒体剧场呈现到音乐剧场剧场最终的圆满展演,历时7个多月。团队的每位成员(图2)都付出了智慧与辛劳,通过反复修改、相互磨合,共同解决各种繁杂问题,克服了技术上的巨大困难,最终打磨出一场具有国际水准的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

演奏家团队——成都现代室内乐团,成立于2016年,是近年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节、音乐会的中国民族音乐室内乐团,由著名的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四川音乐学院江澹曦教授发起组建。乐团用他们扎实的演奏功底以及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为“幻境”音乐剧场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主创团队主要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具有文理兼备的突出特点。除了音乐作曲,团队还包含了录音技术、声音设计、交互技术、视觉设计等方面的技术骨干,部分作曲家兼任视觉设计或音响总监、声音设计,他们彼此合作解决技术难题,体现了现代电子音乐的“跨界”合作。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的音乐作曲始终与演奏家保持紧密沟通,演奏家在前期配合作曲家完成各自作品的乐器录音采样,为电子音乐创作积攒声音素材;作曲家完成互动程序设计或实时效果编程后,邀请演奏家配合开展现场电子音乐的实验。主创团队对现场电子音乐、音视频系统现场操作,利用电子音乐的科技手段和沉浸式视觉表现、多声道听觉呈现,与民族室内乐的传统演绎方式结合,使音乐会得以完美呈现。

三、三种类型作品

音乐剧场犹如一幅九宫格式的“声音图景”,围绕主题“幻境”将民族室内乐演奏、8.2多声道电子音乐和LED视觉完美融合。9部各具特色的新作品经过精心的构思与设计,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剧场式音乐”的综合样态和艺术特色(表1)。主创团队不仅要协调不同编制作品,使之串接合理,还要根据每首作品的风格、音乐内容、主题意涵和音视频技术的可行性来综合考虑音乐会顺序。每个作品之间通过预制播放幕间曲与LED屏幕画面来进行转场,舞台调度紧凑,作品衔接自然,演出一气呵成。

出演作品根据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可归纳为3种类型。

第一,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作为切入点,试图展现作曲家对传统文化的艺术化重构。

作品《六乐》根据周代宗庙之乐——乐舞的记载,取“六代之乐”为题,突出弹拨乐、打击乐与电子音乐之间的呼应、交融,描绘“文舞”和“武舞”两种不同的场景。全曲分为3个部分,即《序》《文舞》《武舞》,音乐发展跌宕起伏,结构力强,具有鲜明的传统音乐色彩。

作品《玄响》以中国传统哲学观“道”为创作缘起,作曲家试图探索声响在多维度空间里的可见(声学乐器之声响)与不可见(电声之响),显(舞台)与隐(环绕多声道)之间在相互缘生、交互作用下所共同构筑的听觉场域。直径15 cm的京小钹是作品中唯一的演奏乐器,作曲家通过计算机程序为环绕布置于音乐厅的8只音箱设计了不同的延迟时间,电子音乐部分则是全实时生成,通过8只音箱的播放与京小钹共同构成了虚实相间、精彩的打击乐队。

作品《寻迹》以敦煌石窟艺术为创作之源,灵感源于席臻贯的《敦煌古乐——敦煌乐谱新译》。作曲家汲取敦煌古谱的部分元素,结合当代作曲技法,围绕低音竹笛和琵琶进行电子音乐设计,通过预制音响与计算机实时处理技术表现出较为浓重的混合型电子音乐特色。作品在表达文化溯源情怀的同时,亦显示心灵与精神的一种“寻迹”。

第二,作品以地域文化、民族风情为创作题材,进行新意解读,表达民族情怀。

作品《圣洁的莲花II》以作曲家心中的圣地西藏作为创作的源动力,借藏语“呗玛噶布”(意为圣洁莲花)之意,充分挖掘笙、竹笛、扬琴的声音表现力。作曲家运用3件民族乐器与电子音乐相结合,表现出较为饱满的音响效果,同时结合法器磬、藏铃于现场带有行为艺术的演奏,形成多变音色的调配,与水墨画的影像烘托出带有强烈地域文化的声景意韵。

作品《花山印象》取材于广西崇左的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左江花山岩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作曲家采用打击乐、琵琶、竹笛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弹拨乐器天琴,运用计算机音乐编曲的独特思路,形成现场乐队演奏与预制电子音乐结合的丰富音响。全曲由5个段落和2个连接部构成,充分吸纳了壮族音乐元素,对左江岩画记载的神秘传说进行音乐“解读”。

第三,作品融入当代音乐创作思维,力求创建作曲家的个性风格特征,以获得丰富音响和结构张力。

作品《聆》是典型的现场实时交互作品,表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认知的变化过程。计算机程序给予了演奏者较大范围的即兴可能,电子音乐与之交互生成了特有的古筝音色。古筝的刮奏、滑奏、泛音、轮指、指甲刮琴弦等演奏技巧,为实时电子音乐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声音材料。电子音乐通过计算机程序以丰富的实时效果与古筝演奏呼应、交错、相映成趣,提炼出能够与听者共鸣的“心灵”之声。

作品《对话Ⅲ》大量采用来自柳琴的乐音和噪音,并以此作为原始声音素材,以音响化的电子音乐思维来设计全曲,表现乐音与噪音的平等和呼应。不同的声音材料在呈示、对比、发展、变奏与派生中推动着音乐。除了柳琴与电子音乐之间别出心裁的交互设计,视频画面还以流淌的光带、抽象的线条为基本素材,视觉呈现内容与音响交互带来了巨大的视听冲击力。

作品《幻境Ⅱ——云雾》以音色构建为主导,充分利用笙和阮的不同技法,强调乐器的声音特质和内在细节。作品分为3个带有标题性的部分——“山涧的云雾” “天边的云彩”和“远逝的云影”,电子音乐均没有浓墨重彩,主要以混响、延时、调制等效果进行实时处理,全曲呈现出一种淡雅的气质和幻境般的音乐臆像。

作品《琴韵》以二胡独奏的音响为原始声音材料,经过计算机程序的实时声音处理以探索民族乐器的音响边界。作品中的音高材料取自作曲家林戈尔小提琴独奏作品集中的《柔美的中板》,且根据二胡的演奏特点进行了改编。电子音乐部分全部来自二胡现场演奏的实时触发,而声音设计为电子音乐留足空间,使二胡演奏与电子音乐彼此融合、相互交织。

四、“幻境”音乐剧场的影音设计与实现

“幻境”音乐剧场的创作过程既要服从自身的艺术构想,显现作品的个性特征,又要通过各种软硬件平台进行计算机实时处理,使音乐意韵和音响空间得以最大限度的延伸与拓展,同时还要实现剧场式音乐的整体性创意设计理念。因此,这场绚丽多彩的视听盛宴对影音设计的技术和艺术审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3)

(一)视觉效果设计

视觉设计者李琨、范弘硕结合9部作品的立意和表达意境,在视觉呈现上力求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设计者根据舞台的尺寸实现“幻境”音乐剧场的视觉呈现,通过反复试验和斟酌,最终选择了LED屏幕呈现方案,即根据舞台后墙形状拼接出LED屏幕。

LED屏幕分为3个显示区域,现场演出时,演奏者被3块屏幕半环在舞台中间。设计者根据每个作品的主题选择主屏幕的素材内容,例如山峦、佛寺、鲤鱼、岩画、古典舞者、青松、荷花等,以水墨画效果的渲染、光晕扩散、简约立体画面等作为画面基底,突出共同的主题——“幻境”,画面随音乐发展抽象展开,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变幻、水墨效果的晕染、视角切换等均和声音紧密相关。在多维影音空间关系中,视觉设计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氛围,具有浓重中国文化气息的民乐演奏与视觉影像、电子音乐之间构成了平行、交织、互融的互动关系,富有剧场感的作品演绎使观众沉浸于音画“幻境”中。

对于舞台两侧小屏幕的内容,视频设计者将作品名称刻意改变字序镶嵌在一句诗或词中,以红色凸显,根据曲目顺序由右及左显示,再配合灯光与主屏画面共同形成一种古韵雅致的中国风格,为音乐剧场的整体性艺术表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图4)

(二)声音设计

在任何与电子音乐相关的作品演出中,声音设计与控制都至关重要。笔者作为“幻境”音乐剧场的音响总监,将声音设计分为3部分,即“拾音”“处理”“回放”。

1. 拾音方式

演出中涉及的乐器演奏都采用近距离拾音,以减少回放产生的反馈影响。要达到这一目的,对话筒类型的选择以及各种辅助性技术手段的使用便成为这一环节中的第一要素。因此主创团队在拾音话筒的选取上經过了多次排练和预演,最终决定采用Neumann的KM185电容话筒作为主要拾音话筒。而打击乐器(如花盆大鼓、钹乐器等)采用SHURE的BETA57动圈话筒作为主要拾音话筒。

2. 声音处理

现场的5种音频信号——话筒输入信号、计算机的音频接口输入信号、播放预制音乐的输入信号、输出到扩音音箱的信号、通过AUX到音频接口的信号等,都经由YAMAHA DM1000VCM数字调音台进行了预置分配和处理。笔者根据每个作品的需求设计了现场切换图,对每个作品的线路链接都在数字调音台上预先设置好场景参数,如通道路由、声像位置、效果器发送量、均衡器参数、压缩器参数、音箱输出分配等(图5)。演出时,笔者按照曲目顺序依次在调音台调出对应参数组,确保了曲目间切换的准确性,尽量使9部作品的声音传输无缝连接,从而保证了音乐剧场的完整性。

3. 回放控制

笔者在现场使用了8只Meyersound公司的宽角度全频音箱UPQ—1P和2只高功率超低频音箱500HP来进行现场回放,话筒拾取到的乐器原声通过舞台前方的立体声音箱进行扩音。此外,笔者通过调音台,将每位作曲家设定的各自作品的电子音乐部分分配至8.2声道音箱进行回放。

综上所述,视觉影像的画面创意、转换过渡的电子声效及声音设计与控制等环节直接影响着音乐剧场整体艺术效果的最终呈现。正是有了这些技术手段的支撑和保障,才能将风格相异的9首作品有效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共同构建既富于变化又协调统一的剧场式艺术样态。

结语

“幻境”音乐剧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音乐界人士到场观看。著名作曲家高为杰、周龙、温德青、钟启荣,高平,音乐评论家于庆新等,对音乐会的作品创作、演奏效果与整体设计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主席Peter Swinnen教授、中国—东盟音乐周艺术总监钟峻程教授充分肯定了音乐剧场的大胆尝试,他们认为这是一场设计精细、创作精致、演奏精美的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与实验性电子音乐特色的音乐剧场。

如今,计算机、互联网、数字技术为艺术搭建起新媒体技术环境,在音乐创作、承载、传播、审美中成为了重要的创新基础。在新媒体环境的温润土壤中,众多艺术家开始尝试跨界的团队合作,融合多种艺术形态,创作具有新颖度和规模化的新音乐作品。《“幻境”音乐剧场的创作与实践》主题宣讲入选了“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ICMC)暨2019美国纽约市电子音乐节”,经过两轮网络盲审,评审对于“幻境”音乐剧场给出高度评价,认为“音乐不拘泥于使用传统乐器,利用戏剧、舞蹈、视觉图像、视频艺术、诗歌、灯光艺术构置的跨界艺术环境,这为现代音乐带来很有价值的启发,论文与‘幻境音乐剧场均做了出色的尝试”。这也宣示了新音乐发展中的一种潮流,与新媒体技术嫁接的音乐创新已经是业界的关注焦点。

◎ 本篇责任编辑 張放

收稿日期:2018-12-13

基金项目: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交互式电子音乐研究”(16YJC760040)。

作者简介:韩彦敏(1972—),男,硕士,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讲师(四川成都610021)。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幻境电子音乐
随吟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浅析电影《黑天鹅》的精神分析美学
漫游藤蔓幻境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
电子乐的过往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