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军
说到临沂的吃,首先想到的就是糁。
曾有传说,乾隆下江南路过临沂时喝过这玩意,并赐名,这当然无从考据。何况字典上也没有这个读音,这完全是民间鼓捣出来的玩意,不过味道的确不错。我有外地的朋友来,总是带他们去喝一碗,他们也是感到味道很独特。
第一次喝糁是1972年冬,我去徐州路过临沂时,在东方红旅馆住了一夜,旅馆连个炉子也没有,几乎把我冻透了。天不亮我就起来了,旅馆的早餐就是猪肉糁。我没喝过,硬着头皮要了一碗。端过来一看,后悔了。两毛钱买了一碗黑乎乎的汤,上面飘着几片薄薄的肥肉,早知道还不如买碗大锅菜哩。没想到还真好喝,热辣辣的胡椒暖身子,一碗下去就浑身冒汗了。
以后来临沂,糁就成了我经常的早餐。从两毛、五毛一碗到一元、两元,现在十元一碗的糁也就是以前五毛的味儿。沂州路往南,路东有一家锦华糁馆,每到凌晨3点就开门营业。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地区展览馆搞摄影展览,常常为了突击展览彻夜加班。干到下半夜,肚子饿的咕咕叫。硬撑着干到凌晨3点,疲惫不堪地瘫坐在糁馆凳子上,盛上两毛钱的热糁,再啃上一大块锅饼,一夜的疲惫烟消云散,浑身上下又来了劲。
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临沂的饭馆就很有名气了。那时像样的餐馆就有20多家,顺合居、泰丰楼和宴露春等饭馆声名远扬,生意火爆。刘麻子鸡肉糁和陈玉山牛肉馆各具特色,大不同餐馆的自由饼和水晶包也别具一格。而陈贯三和朱云卿的包子更是肥而不腻,令人垂涎欲滴。
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立了公私合营利民饭店,60年代以后又相继成立了工农兵饭店、人民饭店和东方红饭店等6处国营饭店。这些饭店以价格低廉,薄利多销为经营方针,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饮食需求,从两毛钱的大锅菜到一元以上的炒菜全都供应。至80年代开始,市场逐步放开之后,个体饭店就呼呼啦啦地开起来了。
那時我住在临沂地区第三招待所,后面的芦花市巷有家味道很好的驴肉馆,那驴肉煮的肉烂酥香,颜色酱红。我们吃腻了三所的大锅菜,偶尔也到他的店里买些驴肉来喝酒。东面一家蒙阴岱崮姓公的羊肉馆,全部选用80斤以上的黑山羯羊,加入自家秘法精心炖制。羊肉汤清澈见底,鲜香扑鼻,再泡上香脆的大锅饼,每每喝的大汗淋漓。
在临沂药械厂的北面,路东有个极小的回民饭馆,总共还不到10平方米,摆着几张小桌子。但清真菜做的甚是地道,好多人慕名而来,经常等半天才有桌。老板兼厨师是郊区北道村的回民,曾在内蒙古大饭店待过,姓马,都喊他马老三。以后和他吃熟了,就叫他三哥。记得他最拿手的菜是扒羊肋条和羊汤炖鲶鱼,这是我们每次必点的。即使普通的羊汤,他熬出来的滋味也和别人不同。他把牛嘴巴炮制好后切片上桌,和我们说是东北的猂鼻,我们也深信不疑。后来听说他回了北道老家,不知还开不开饭馆。
我最怕去星级饭店,看着那些花里胡哨的摆设就晕,坐下就没了食欲。要说高档一点的菜肴,蔡田福的佛跳墙味道还可以,用料也算讲究。在高第街粤菜馆,碰巧遇上刚出炉的烧鹅,那也算你有口福。那鹅皮烤的酥脆,鹅肉肥而不腻,一口下去,满嘴流油。一般都是凉了又拿微波炉加热的,没法吃。
我到全国各地出差,最下气力的事,就是不厌其烦地搜罗当地小吃。在临沂吃饭,也是喜欢有特色的菜,贵贱无所谓。临西五路会展中心东边的小巷里,有家沂蒙食坊,店面不大,但很温馨。知己的朋友聚聚,食坊是我的首选。店里有几样特色菜也合我口味,尤其以汆腰花、生炒排骨和田七牛尾汤为最爱,红烧牛尾和大鲢鱼味道也很好。
兰山路上的老酒店,店主高成宝是我的朋友,他喜欢琢磨做菜,坛子肉、五香豆腐干和香肠炒蒜薹等很多菜肴都各具特色。
原先北园路上有一家姓高的厨师,专做锅塌鱼,我去吃了几次,色香味形俱佳,现在也不知搬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