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班立桐,黄亮,王玉,杨红澎,王学洁
杏鲍菇不同菌种类型生产性能的比较试验
孙宁1,班立桐1,黄亮1,王玉1,杨红澎1,王学洁2
(1. 天津农学院 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2. 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镇农业和水务服务中心,天津 300402)
以杏鲍菇为试材,利用棉籽壳木屑菌种、麦粒菌种、枝条菌种3种不同类型的栽培种进行对比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枝条菌种生产的杏鲍菇子实体品质好,单袋子实体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类型菌种,生物学转化率达83.10%,子实体生长周期与传统棉籽壳木屑菌种相比可减少10 d,是工厂化生产杏鲍菇的优选栽培种类型。
杏鲍菇;菌种类型;生产性能
杏鲍菇子实体为雪白色,质地脆嫩,菌肉厚实,滋味纯美,兼具杏仁和鲍鱼味,故称杏鲍菇。杏鲍菇含有大量的粗蛋白、粗脂肪、寡糖以及人体必需氨基酸,可提升人体免疫力、美容、加快肠胃蠕动和降压降脂等功效,广受消费者的青睐[1]。杏鲍菇耐储藏,货架期长,市场需求量大,栽培方式已由原来的季节性栽培逐渐转向工厂化周年栽培[2]。
菌种质量是影响食用菌生产的关键因素,而制作菌种的原材料对菌种质量又有很大影响。杏鲍菇栽培种传统以棉壳或木屑等制作菌种,取材方便,但存在操作繁琐、发菌周期长、出菇时间差别大等问题[3];麦粒菌种颗粒大小均匀适中,易分散均匀,转接萌发率较高[4];近年来新兴的枝条菌种具有操作方便简易、菌种发菌均匀同步、生长时间短、污染率较低等特点[3]。
本试验通过研究杏鲍菇3种不同类型栽培种对子实体性状、产量等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制种原料及制种方法对杏鲍菇生产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因地制宜指导生产提供依据。
供试杏鲍菇菌株原种由天津农学院食用菌研发中心提供。
1.2.1 培养基配方
栽培种:(1)棉籽壳木屑培养基:棉籽壳55%,木屑30%,米糠15%,生石灰1.5%;(2)麦粒培养基:麦粒90%,木屑8%,石膏2%;(3)枝条培养基:1 cm2×15 cm阔叶树枝条,搭桥料为阔叶木屑82%、麸皮16%、轻钙2%。
栽培料配方:玉米芯45%,甘蔗渣5%,木屑10%,麸皮20%,玉米10%,豆粕8%,轻钙2%。
1.2.2 栽培袋的制作及接种发菌
按照配方准确称取各原料,加水混合搅拌均匀,料水比为1∶1.4,装入栽培袋中,每袋湿料重约1 200 g。于0.10~0.12 MPa高压下灭菌2.5 h,冷却后移入接种室。将杏鲍菇棉籽壳木屑菌种、麦粒菌种及枝条菌种转接到栽培袋内,其中枝条菌种每袋中放入一支枝条,其他2种菌种常规接种。接种完毕后移入培养室中暗培养,保持温度23~25 ℃,湿度70%左右,通入一定量空气。培养期间定期检查有无污染情况及菌丝发菌情况。
1.2.3 出菇管理及采收
当菌丝长满袋后即可进行后熟培及搔菌。出菇过程中温度控制在8~16 ℃,湿度85%左右,光照强度200 lx,CO2浓度0.1%以下。约7~10 d就可长出菇蕾,待菇盖平展,孢子还未散射时对其进行采收。
1.2.4 数据调查及统计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记录好3种不同杏鲍菇菌种的栽培袋满袋时间及出菇时间,调查菌柄长度和直径、软硬度等性状,统计产量,计算生物转化率。
3种杏鲍菇栽培种子实体生长周期见表1。由表1可知,在栽培袋发菌期间,枝条菌种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满袋时间最少。在出菇时间方面,棉籽壳木屑菌种、麦粒菌种和枝条菌种出菇时间分别为32、31和28 d。3种栽培种子实体生长周期以枝条菌种最短,比棉籽壳木屑菌种和麦粒菌种生长周期短6~10 d,子实体生长周期与棉籽壳木屑菌种、麦粒菌种相比,分别缩短15.87%和10.17%。
表1 不同栽培种子实体生长周期比较 d
注:①为棉籽壳木屑菌种;②为麦粒菌种;③为枝条菌种。下同
在杏鲍菇生产中,商品菇要求子实体为棒状结构,菌柄直径和菌盖直径大小相当,菇型较好。试验中随机抽取接种棉籽壳木屑、麦粒以及枝条菌种的杏鲍菇栽培袋,调查子实体性状。
子实体形态指标见表2和表3。由表2、表3可见,3种菌种子实体的菌盖与菌柄平均直径比例都基本相当,没有出现锥形或是其他无规则形状。其中,棉籽壳木屑、枝条菌种所产子实体柄盖直径比大于0.75。枝条菌种出菇子实体菌柄直径与菌盖直径均略大于其他2种菌种子实体;子实体体积分别大于其他2种菌种38.13%和43.46%。综合3种类型菌种子实体形状观察及外观各指标,麦粒菌种子实体形状相比棉籽壳木屑菌种及枝条菌种略为弯曲,整体菇型相对较差,不符合商品菇要求的子实体相对较多;棉籽壳木屑菌种及枝条菌种的形状相对比较直,子实体菇型较好。
表2 子实体个体形状比较
表3 不同菌种对杏鲍菇外观品质的影响
采用随机取样法抽取3个菌种出菇子实体进行单袋产量、单菇重量的统计以及生物转化率的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菌种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注:表中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0.01差异显著性
由表4可知,枝条菌种的杏鲍菇子实体平均单袋产量最高,为415.52 g,极显著高于棉籽壳木屑菌种和麦粒菌种,麦粒菌种和棉籽壳木屑菌种之间的单袋产量差异不显著。枝条菌种平均单菇重量最大,达246.34 g,其次是棉籽壳木屑菌种,麦粒菌种最小。枝条菌种的生物转化率高达83.10%,高于棉籽壳木屑菌种及麦粒菌种22.76%~26.72%,后两者生物转化率差异不大。
随着近几年杏鲍菇工厂化栽培规模的持续扩大,如何在缩短杏鲍菇的整体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获得兼具品质和产量的杏鲍菇子实体,已成为杏鲍菇研究的热点问题。菌种、培养基配方、发菌及出菇期间的温度、光照、空气、湿度、环境综合控制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杏鲍菇菌丝生长以及最后出菇子实体的品质及产量。菌种类型质量是影响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制作菌种的原材料对菌种质量又有很大影响。目前,食用菌生产中使用的固体菌种传统主要以棉籽壳木屑菌种和麦粒菌种为主,近年来枝条菌种在部分食用菌生产中也有一定应用[5-8]。
本试验通过对杏鲍菇不同栽培菌种类型进行试验发现,应用枝条菌种生产杏鲍菇从接种到出菇的总体生产周期比棉籽壳木屑菌种和麦粒菌种缩短了6~10 d。对比3种不同菌种出菇子实体性状,枝条菌种生产的杏鲍菇在菌盖直径、菌柄直径、菌柄长度及子实体体积等方面都高于棉籽壳木屑菌种和麦粒菌种,出菇品质较好,且枝条菌种生产的杏鲍菇子实体产量及生物转化率极显著高于其他2个菌种类型。在滑子菇、平菇、白灵菇、毛木耳等食用菌生产中,枝条菌种也表现出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子实体品质及产量的良好效果[9-12]。
杏鲍菇枝条菌种的制作采用杨木等阔叶木枝条,与近几年持续走高的棉籽壳、小麦等相比价格较低。以枝条为菌种原材料,可用树种栽培面积大、生长速度快且产量高,降低了菌种原料成本,且杨树等阔叶树木质结构疏松且均一,可在提升菌丝吸收利用营养速度的同时保证菌丝生长的整齐度,有利于在缩短生产周期的同时保证子实体的出菇品质。
综合分析比较表明,使用枝条菌种作为栽培种生产杏鲍菇,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适于在杏鲍菇规模化生产中广泛应用。
[1] 田景花,李明,李守勉. 我国杏鲍菇生产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2013(4):179-181.
[2] 张志鸿,张金文,柯丽娜,等. 枝条菌种在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中的应用研究[J]. 食药用菌,2012,20(5):289-291.
[3] 赵建选,胡小强,靳荣线. 杏鲍菇枝条菌种制作技术与工厂化生产应用[J]. 安徽农学通报,2013(12):53-54.
[4] 柴美清,张勇,李毅. 白灵菇麦粒菌种制作新技术[J]. 食用菌,2012,34(5):16-17.
[5] 李会杰,刘巧宁,马俊江,等. 利用枝条菌种高效栽培平菇[J]. 食用菌,2011(3):45.
[6] 姜涛,张忠伟,薛建臣,等. 香菇枝条菌种的制作与应用技术[J]. 食用菌,2006(6):24.
[7] 门庆永,李爱科,林雪,等. 紫穗槐枝条滑子菇三级菌种制作及应用试验[J]. 食用菌,2015,37(5):34-35.
[8] 郑武,姚方杰. 黑木耳枝条菌种制作与利用的关键技术[J].食药用菌,2012,20(3):164-165.
[9] 胡晓艳,贺国强,邓德江,等. 不同原料制作平菇栽培种的比较试验[J]. 食药用菌,2017,25(1):51-54.
[10] 姚红燕,陈梅,刘伟光. 滑子菇三级菌种生产对比试验[J]. 南方农业,2015,9(9):36,38.
[11] 柯丽娜. 白背毛木耳枝条种应用效果研究[J]. 北方园艺,2016(5):160-162.
[12] 彭学文,高欣,周廷斌,等. 白灵菇枝条菌种制作及应用试验[J]. 食用菌,2016,38(5):40-41,52.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strains of
SUN Ning1, BAN Li-tong1, HUANG Liang1, WANG Yu1, YANG Hong-peng1, WANG Xue-jie2
(1.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2. Agricultural and Water Service Center of Dazhangzhuang Town, Beichen District, Tianjin 300402, China)
was used as the material, and three kinds of strains of, including cotton seed shell strain, wheat strain and stick strain, were used for comparative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uiting body of stick strain was of good quality, the yield of single ba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kinds of strains, and the bioconversion rate was up to 83.10%. Using stick strain, the growth cycle of the fruiting body was reduced by 10 d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tton seed shell strain.
; strain typ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S646
A
1008-5394(2019)02-0043-03
10.19640/j.cnki.jtau.2019.02.010
2018-07-05
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YFNZNC00060);天津市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ITTVRS2017015)
孙宁(1979-),女,硕士,高级实验师,现从事农业生物技术、食用菌栽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sning79@sina.com。
责任编辑:宗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