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2019-07-17 05:59郑楚生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灌篮 2019年11期
关键词:杀球后场躯干

郑楚生 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通过分析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的运动学特点,为运动员全面认识该技术特征提供理论支持,也使教练为运动员传授正确的技术动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科学的运动训练,不仅能快速掌握正确技术动作、提高训练效果,还可避免出现关节损伤等疾病。当运动员充分掌握动作技术并灵活运用后,可提高杀球质量、增强攻击能力,有效提高得分率,为赢得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羽毛球后场杀球动作介绍

(一)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定义

从羽毛球杀球技术定义来看,该技术是指在面对高球时,利用高手位击回,击球点位于头部上方,击回路线近似于直线,快速击向对方区域的一种技术,由于该技术具有球速快、冲力大、落地时间短和飞行弧线直等特点,使其在羽毛球比赛中较常见。该技术需要运动员结合击球角度、时间差等,确定动作技术的使用类型,如点杀、长杀、斜线球、直线球、短杀等。运用后场杀球技术时,为确保击球力量,需要运动员身体各个关节肌肉的有效配合,在杀球过程中,要求每个部位的动作规范和连贯,使力量从下肢至躯干再到手臂的传递过程中不断凝聚,在击球时根据球的位置特点,通过手腕和手指共同发力,瞬间爆发,完成击球动作。

(二)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分类

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可分成以下几类:首先,从动作结构方面看,可将杀球技术分成重杀、点杀、劈杀三种,其中重杀是较为常用的动作技术,为了提高击球力量,要充分利用大肌肉群的作用,在肌肉协调发力的基础上快速击球;点杀又称为短杀,是指运动员利用前臂和手腕的力量,将球以弧线下扣,保证击球速度和质量;劈杀动作指的是在击球瞬间,击球方向不正对拍面,而是采用切击球面的方式。二是按照击球飞行路线,可将后场杀球技术分成杀直线球、斜线球和中路球几种。三是根据击球点相对于运动员身体位置的不同,将其分成正手球、反手球、头顶球三类。

(三)核心力量在羽毛球后场杀球上的应用

高质量的后场杀球技术,需要运用核心肌肉力量和上下肢配合,在准备环节、引拍环节、击球环节和随挥环节有效衔接。在准备阶段,运动员要判断来球落点并快速移动到适当的击球位置,侧向来球,双臂伸展,同时身体重心下沉,做好后场杀球准备;引拍阶段需要运动员身体后倾,保持侧弓姿势,前臂指向来球并锁定击球点位;在击球阶段,后脚蹬地同时转身,力量从下肢传递到躯干,身体回转过程中肌肉释放能量,将力量从躯干传递到手臂,同时迅速倒拍击球。通常来讲,运动员起跳杀球时,髋关节和肩关节做同向运动,完成击球动作。随挥阶段是指运动员击球完成后,由于惯性作用躯干继续扭转,在运动训练中,应控制手臂随挥运动快速停止,为下次击球动作做准备。核心力量强调运动员中心肌群的提高,有力的中心肌群对运动技能和身体姿势起到稳定的作用,是保证击球速度的关键。为了充分利用核心力量,在羽毛球运动训练中,要重点发展运动员背阔肌、斜方肌等中心肌群,进而直接提高杀球力量和速度。如果单纯利用肩部或者某一部位力量很难完成,为了保证关节不受损伤,运动员要学会使用核心力量,合理运用杀球技术,减少损伤。

二、羽毛球后场杀球运动中的关节损伤

羽毛球运动属于一项全身性运动,对器材和场地的要求相对简单,受到群众的广泛喜爱,但是由于技术动作较复杂,大多数人在技术掌握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大量运动,容易引起关节损伤,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肌肉拉伤、关节扭伤和擦伤等,影响正常的运动锻炼。在后场杀球技术使用中,要运用到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腰部的力量,运用不当会引起这些身体部位的损伤。由于羽毛球运动更多依靠上半身进行,特别是肩部肌肉运用频率高,这一部位的肌肉拉伸反复进行,增加了运动损伤风险。后场杀球动作中,需要前臂内旋、腹肌、胸肌、三角肌同时收缩,带动手臂进行击球动作,从生理学角度看,肌肉频繁拉伸会引起疲劳,甚至导致损伤。所以,在实际运动中要考虑人体生理结构和承受能力,错误的动作会使某一身体部位或者肌肉过度拉升,承受更大的压力致使损伤,这是运动训练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运动员要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通过各个关节配合发力,确保击球速度和力量,这不仅能提升运动员技术水平,还能加大对身体关节的保护。

三、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主要以广州体育学院6名羽毛球专业运动员后场杀球动作为主,在测试前进行30分钟的准备活动,保证运动员身体状态良好。研究方式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结合运动生理学、训练学、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等学科知识,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而在实验操作中,准备两台专业数码摄像机,电脑一部、以及三维标定框架。具体开展实验活动时,将镜头高度调整为1.4m,摄像机夹角设定成120°,确保能拍摄运动员整个活动范围。在拍摄前,在运动员两肩、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球拍顶端贴上反光贴,同时固定数码摄像机,对运动员整个羽毛球运动过程进行摄像和处理,得到相应的数据,再进行对比和分析。

表1 各运动员不同击球阶段用时及总用时

羽毛球杀球技术包括多种类型,主要区别为击球力量、角度、拍面朝向等,在这些动作要素有效结合中,实现预期击球效果。杀球技术动作主要由预判、取位、举拍、引拍、挥拍等技术环节组成,可将技术动作分成以下三个阶段。一是运动员准备击球时做好准备姿势;二是运动员引拍阶段;三是随挥阶段。

四、研究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各运动员在后场杀球各阶段的用时如表1所示。

(一)羽毛球后场杀球上肢不同击球环节的运动学分析

1.不同击球阶段肩关节运动学分析

肩关节主要连接躯干和上肢,在羽毛球运动中,肩关节活动范围较大,是保证上肢正常运动的基础。肩关节是人体重要的关节构成部分,具有较好灵活性,能顺利完成拉伸、旋转等动作,在前锯肌、肩胛提肌、斜方肌共同作用下保证肩关节可进行多种动作。从运动员各阶段动作技术特点来看,随着时间变化肩关节角度逐渐上升,要想保证杀球力量,需要保证动作的有效完成,从实验结果来说,阶段一消耗时间平均为4s,这一过程手臂运动频率小。肩关节旋转速度和肩部角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阶段一的肩部角度较小,可看作是在髋关节和肩关节协同配合下完成动作[3]。阶段二肩关节角度增加明显,在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拉伸作用中,引起躯干快速旋转,给肩关节一个向前的速度。击球瞬间人体肩关节角度最高值约为135°,当来球位于身体正前方时进行击球,平均用时1秒。同时,引拍阶段为肩关节角速度体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从运动员肩部角速度实际大小来看,通常在10度/秒到200度/秒范围内,在后场杀球时上臂快速弯曲和旋转,最大肩关节角速度约为175度/秒。由于这一环节对肩关节要求较高,因此在分析后场杀球运动学特征时,要具体分析肩关节角速度、和其他关节间的配合等,在保证动作规范性的基础上,完成杀球动作。这一阶段是整个后场杀球技术动作主要阶段,直接决定了击球速度和效果。要求保证肌肉拉伸、收缩过程中,有序完成力量传递。有的运动员在该阶段的右肩速度是逐渐减缓的,有的不断增加,主要和个人运动习惯有关。一些运动员提前判断出了来球落点和方向,在引拍阶段右肩运动特征呈现出由快到慢的趋势,而有的运动员没有提前判断来球位置,需要快速做出反应,肩关节速度从慢到快。在杀球动作阶段三中,肩部速度、角度和角速度快速减少,当击球完成后,要保证肩关节快速制动,为之后击球运动做好准备。

2.肘关节的运动学分析

从不同时间段运动员肘关节速度、角速度、角度变化趋势分析,能对后场杀球动作中的肘关节运动学特征有所了解。肘关节主要进行屈伸动作,是肱骨下端、尺骨、桡骨共同构成的复关节,在进行躯干旋转或右臂旋后运动时,主要依靠转臂作用,提高击球力度。在使用后场杀球技术时,肘关节运动能为前臂旋前、旋后等动作的加速有着重要作用。从实验结果可知,阶段一肘关节角度是逐渐缩小的,在进行引拍前变化趋于稳定,力量集中在上肢部位,这一阶段中肘关节通常被控制在20°到150°范围内,完成引拍动作后,肘关节角度为最小值,旨在通过肘关节的屈伸,为杀球动作提供更多动能,发挥后场杀球动作应用效果[4]。相对来讲,肘关节角速度变化较平稳,保持在-45度/秒到20度/秒范围内,阶段一中肘关节速度逐步增加,阶段二中肘关节角度出现明显增加,角度变化范围大,并且不同运动员的角速度变化速率不同,这一现象产生原因主要为运动员击球位置不同,当击球点较高时,伸肘动作幅度大,是为了通过转臂将动能传递到拍面上。阶段三过程中,肘关节角度变化不大,速度开始快速下降,这一阶段为随挥环节,手臂自然放在身侧,通过制动减缓手臂运动速度。运动员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后场杀球动作不同阶段花费的时间不同,从引拍阶段看,运动员完成动作时间最快为0.56s,最慢为1.50s,在这一过程中,肘关节角度变化明显,在向后运动时,将力量集中在一起,并在挥拍阶段,将力量传递至手腕。从运动学理论层面看,运动员肘关节角度的变化规律,直接决定击球质量。

(二)转体角速度和手速度间的关系

在进行后场杀球技术动作运动学特征分析时,应注意到躯干是上下肢连接的纽带,在引拍阶段起跳动作中,通过躯干扭转和右臂后伸来存储能量,击球的同时,髋关节向前旋转,将力量传递到手腕,提高击球瞬间手的速度,最终达到加快击球速度及力量的目的。在采用杀球技术时,要进行原地蹬伸,在提高躯干旋转速度的条件下,提高击球速度。由于这一过程运动员没有助跑,因此,躯干获取速度的主要来源为下肢蹬地和躯干自身旋转产生的势能,所以,应尽可能提高蹬地的初速度和躯干旋转的角度[5]。杀球动作中,各个阶段都是在进行加速运动,旨在使身体获得更多角速度。在起跳时,整个身体应伸展成弓形,尽量拉长身体向前拉伸的距离,当接近击球点时,快速旋体并摆动右臂。从不同层次羽毛球运动员的躯干转体角速度实际情况可知,国际级运动员的躯干转体角速度约为400度/秒,专修运动员转体角速度约为350度/秒。转体角速度越大,击球质量越高,因此,实际进行羽毛球训练时,应将加大对转体动作规范性的训练,确保最终的击球效果。从达到最大转体角速度花费的时间看,国际级运动员花费时间较少。为了提高杀球动作的连贯性,应充分了解不同阶段的肌肉作用特点,以便确保下肢力量有效传递至上肢,减少传递期间的动能损失。在后场杀球动作中,将动作过程分成引拍阶段和击球阶段,杀球时躯体先后伸再前屈,对应的肌肉力量使用特点为:参与击球动作的肌肉群被拉长,之后进行收缩,完成能量储备、快速击球、躯体制动等动作。

(三)羽毛球后场杀球不同阶段的下肢运动学分析

1.膝关节运动

在羽毛球后场杀球动作中,膝关节主要进行伸屈运动,原地杀球膝关节运动为蹬伸运动,膝关节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整个动作中运动员两膝角变化基本一致。引拍阶段中,由于左腿固定不动,通过左脚转动和右腿撤步进行侧身动作,左腿膝关节角度变化不大,右腿膝关节向后移动,位移发生较大变化,两个膝关节在引拍阶段的角度变化不同,左膝盖角度变化经历由减小到增加再减小的过程,右膝角度增加后再次减小,是一个重心下降动作。为了保证侧身动作高效化,应将重心放在左脚上,增加右膝角度,完成侧身后,两个膝关节都应屈膝,在弯曲、拉伸中得到较多弹性势能,要从运动学角度出发控制屈膝程度,以免造成击球效果差和身体损伤。通常来讲,屈膝幅度小,无法保证膝关节和上肢有效配合,给膝关节造成较大压力,而屈膝幅度过小时,会降低弹性势能。因此,应将屈膝幅度的控制作为完成杀球动作的保障。另外在击球环节,右脚蹬地并促进躯体旋转,要求右膝位置向前移动,在脚部力量传递到腰后,通过腰部转动完成上肢快速扭转。在躯干转动动作中,为了保证身体平衡,要保证两膝角度变化规律相同,符合运动动力学特点。而在随拍环节,主要是惯性影响躯体和手臂的运动,在运动员落地后,左膝出现向后位移的趋势,这时重心从左脚转移到右脚上,维持身体的平衡。

2.踝关节运动

踝关节距离地面较近,力量相较于膝关节要小,起到缓冲和支撑的作用,在膝关节带动下踝关节开始运动,而膝关节发力主要依靠踝关节支撑作用。在进行原地杀球运动时,踝关节做屈伸运动,对最终击球质量有明显影响[6]。在后场原地杀球中,缺少起跳环节,踝关节做前后运动,从踝关节的速度改变情况看,在引拍阶段中,右踝开始没有位移,左踝向后移动一小段距离,通过左踝移动判断最佳击球点,在找准位置后,快速后撤右脚做好击球准备。这一过程中,左踝移动速度要低于右踝。在挥拍阶段中,右脚要快速蹬地,确保身体处于良好的姿势状态,为了保持身体稳定,可利用脚踝支撑作用稳定身体。

(四)后场杀球动作中身体重心位移的变化分析

在后场杀球技术实施中,从击球者身体重心位置变化,能判断运动员不同阶段的身体姿势。运动员身体起始重心由其身高决定,重心最高点与运动员身体素养、体重和运动表现有关。观察运动员运动中的重心位置变化规律,体现出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且重心高度最大值在击球前,能获取较大击球范围,提高击球攻击性。不同运动员杀球动作中的重心高度变化差距有所区别,一般情况下,高素质运动员重心变化差值小,是由于运动员在杀球阶段躯干重心高度变化最大,而普通运动员在膝关节弯曲时重心高度变化幅度较大。表明高水平运动员在后场杀球技术中,完全利用了肌肉力量,提高了肌肉收缩力,获得较大势能。

在引拍环节,主要依靠脊柱功能,在躯干旋转中完成击球动作。但是由于躯干旋转角度有限,当肩关节旋转过度时,会引起身体机能退化等,并且肩关节外展中,要运用冈上肌作用,能将肩部力量集中在一起。考虑到冈上肌肌腱在肩关节活动中会受到挤压或损伤,因此,需要保证运动技术动作规范性,减少身体损伤的发生几率[2]。在挥拍击球过程中,由于各个身体关节快速运动且协调作用,对肩关节带来较大压力,当躯干迅速旋转时,容易导致肌肉损伤。具体来说,羽毛球后场杀球动作,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要求较高,只有保证动作规范,才能降低身体损伤风险,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确保羽毛球杀球动作正常使用。

五、结论

根据羽毛球运动中动作技术应用实际情况看,后场杀球是重要技术之一,使用频率较高,也是得分率较高的一项技术动作。整个杀球动作过程中,肩关节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合理运动中,将力量由躯干传递至手臂,确保击球动作的有效性。后场杀球动作形态主要包括转肩、引拍、顶肘、击球等,各个运动环节需要依靠肌肉力量和上下肢共同完成,肩关节主要起到连接作用。实践表明,不同运动员在后场杀球各阶段的反应时间有所差异,肩关节运用和肌群力量发展情况不同,是羽毛球运动员杀球技术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羽毛球运动员后场杀球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具体分析身体各关节在杀球技术中的空间规律,研究动作技术质量影响因素,为运动员羽毛球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际训练中,需要结合运动员后场杀球技术掌握程度,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从运动学角度出发,规范训练者技术动作,在提高运动员羽毛球技术的同时,避免出现运动损伤。

猜你喜欢
杀球后场躯干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TOPSIS+RSR法的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杀球质量综合评价*
中外羽毛球混双运动员不同区域杀球分布及效果研究
关于羽毛球杀球技术动作解析
树与人
2017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单创造和限制杀球进攻途径的研究
近年内西班牙国家队防守战术分析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我国优秀男子单打运动员谌龙的后场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