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联合 打造人才高地

2019-07-17 02:13
今日中国 2019年7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有着丰富的高校资源,也集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与科研机构,为大湾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深圳企业招聘会吸引了大量深港两地青年 图/李振奇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作为人才“蓄水池”和创新思维聚集地的高校,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那么,高校资源丰富的粤港澳三地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引领作用,为大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培育“产学研”重镇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其中扮演着“发动机”角色,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亦如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提到,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动教育合作发展。

实际上,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有着丰富的高校资源,也集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与科研机构,为大湾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基础条件。但与世界著名的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聚集力仍然相对较弱。全球化智库(CCG)在2018年11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仅为常住人口的17.4%,而旧金山湾区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比重达到46%,纽约湾区也达到42%;东京湾区的大学和研究生院的学生数量在2010年就超过106万人,占日本的36.7%。

美国旧金山湾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中心之一,其中,硅谷有高度集中的智力资源优势,仅诺贝尔奖得主、数学菲尔兹奖得主就超过100位,还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20多所著名大学。更重要的是,湾区拥有高效的科技孵化能力,仅“斯坦福系”之下,就孵化了谷歌、雅虎等一批企业巨头。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定需要人才的支撑,尤其是需要国际化的人才。而人才除了引入,亦需要通过大湾区的高校来培育。香港和澳门的大学国际化水平相对比内地高,如果粤港澳三地加强教育合作,有利于广东的高校培养更多国际化的人才。前不久,华南理工大学与澳门大学正式签署本科生“2+2”联合培养项目协议,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合作的首个双向双学位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探索教育协同创新新路径,开拓湾区人才培养新模式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表示,迫切需要粤港澳三地政府、大专院校和社会共同合作,创建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借助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湾区内高等教育集群效应,在大湾区共建一流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促进大湾区院校及科研机构国际化,一方面推动大湾区成为世界级的“产学研”重镇,另一方面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实现较高水平国际化,为湾区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尤其是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弭永利在广东惠州大亚湾创业

加强资源共享

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方面,《纲要》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在总量约150所高校的布局中,香港有4所世界排名进入前100名的大学,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澳门的旅游教育等学科专业水平高居全球前列;而广东高等教育体量庞大且拥有完整的学科布局和产业链。

2016年,由中山大学率先倡议并与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共同发起了粤港澳高校联盟。该联盟以汇集粤港澳精英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三地共同迈向知识型经济时代为宗旨。目前,共有28所粤港澳的高校入盟,包括广东12所、香港9所、澳门7所高校。分析人士指出,建立人才高地,不能单靠一个地区和一所学校,需要多地多校共同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粤港澳高校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形成一个整体,通过强强联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区域内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提高合作层次,打造“一小时学术圈”,共同为国家和粤港澳地区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加强教育合作,应考虑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科研人员更多的互动。他提到,纽约湾区的一个成功因素,是湾区内高校科研人员学术交流非常频密。因此,要发挥产学研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促进作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科研人员更紧密的学术交流必不可少。

加速内地教育国际化

除了要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推动实现优质高校资源共享外,《纲要》提到的粤港澳合作办学实际上在很多年前就早已拉开帷幕。位于珠海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是首家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重点大学。该校创新地推行博雅教育及国际化办学模式,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的博雅型大学,培育国际精英人才,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201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是继UIC之后的第二所由内地高校和香港的大学合作成立的高校,同样是落户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港中大(深圳)已与境外87所全球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具备境外学习经历的在校生比例已超过60%。而北师港浸大前往境外深造的毕业生比例也近70%,常年居广东省高校之首。

此外,在2018年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签署了建立港科大(广州)的合作协议,在最初的谋划阶段,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就曾言,两个校区将同等重要,开办分校并非只是因为内地资金充裕,而是想增强科大本校欠缺的部分,期望分校与本校发挥协同效应,促成学生以至香港与大湾区内城市的良性互动,创造双赢。

“受制于香港有限的学位,内地每年大约只有2万个学生能到香港读书,所以如果香港和内地学校在大湾区合作办学,提供给学生国际化的教育,就能为内地很多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满足大湾区的人力资源需求。”香港耀阳集团创办董事蔡永基说,大湾区可以给香港的大学在香港本土之外发展他们的教育业务,对于大学本身来说也是好事,能够帮助大学增加资金和资源。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纲要》的发布,粤港澳的教育合作方兴未艾。据广东省教育厅透露,目前有一批港澳知名高校达成来粤办学意向,除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外,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落户大湾区内地正在加快谋划和推进。澳门大学在珠海有横琴校区,比目前澳大校园大20倍,可容纳1.5万学生。蔡永基指出,未来如果这些大学能够在大湾区建立分校,引入国际化的师资力量,有助加速内地教育的国际化。

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方面,《纲要》还鼓励联合共建研究中心,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要求。

“大湾区大学”新尝试

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方面,《纲要》还鼓励联合共建研究中心,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要求。对此,有不少学者建议结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由三地政府在深圳河套地区合作共建“湾区科技大学”,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以全新的联合办学模式建设一所服务大湾区发展的新型理工科大学或者综合性大学。

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就提出了“创建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议,具体是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合作创建一所新型联合大学,打破三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壁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支撑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

2019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也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设立政府投资建设、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的“湾区大学”,作为创新型湾区的高等学府,为湾区输出更国际化、更创新的人才,促进该地区未来发展,并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允许先行先试,让湾区大学成为“试点”。

蔡永基认为,如果能够在大湾区合作建立一所有针对性的大学,得到国家全力的支持,配合香港和内地在创科界人才的支持,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2019年5月,“大湾区大学”传出落地消息。5月19日,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上,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向媒体披露,国家已经初步同意,在东莞滨海湾新区设立一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大湾区大学,目前相关筹建工作正在抓紧推进。

在梁海明看来,粤港澳三地教育若要求变、求新,以及更适合大湾区未来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要求,可参考位于纽约湾区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学模式,建立小而精的文理科大学。“小而精”可以集中有限资源发展优势学科,尤其是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关的优势学科,“文理大学”可以进行学科交叉,不仅开阔科研工作者的思维,更能培养文理皆通的毕业生,这对以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乃至对中国的建设都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强中心、联湾区、撑南沙,广州未来14年地铁规划来了!
“新物种”重新定义空间服务!实力赋能湾区城市发展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妙语论道!湾区加速度,宜居新主场!
徐士伟:金融岛TOD,以湾区加速度,激活全新宜居格局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新机遇,新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