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光裕社的分化

2019-07-16 04:27李晓春
北方音乐 2019年6期
关键词:分化

【摘要】光裕社是吴地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深远的评弹团体,它兼有职业班社和同业组织的双重身份,在培养评弹艺人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民国时期,由于光裕社的行规与社会的发展以及听众的审美需求变化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以润余社和普余社为主的几次重大分化,成为评弹艺术在近代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现象。

【关键词】润余社;普余社;分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清末民初,随着评弹业的不断发展繁荣,评弹艺人逐渐增多。为了规范从业者的行为,避免同业间的恶性竞争并团结一致对外,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提到了必要的高度。光裕社是这一时期对评弹艺术发展作用最大的行会组织,也是吴地评弹界成立最早、参加演员最多、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职业评弹组织。

一、光裕社概述

光裕社的前身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1777年),由苏州著名弹词艺人王周士在苏州宫巷倡立的苏州弹词、评话同业组织——“光裕公所”。太平天国时期(1851年-1864年),太平军占领苏州以后,光裕公所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光裕公所颠末》这样描述:“自‘发逆蹂躏,公所已毁,存款具无。”到了同治4年,由马如飞、许殿华、姚士章等人重建光裕公所。1906年,光裕公所开办了“裕才初等小学堂”,以此培养有文化的评弹艺人。1912年,“光裕公所”更名为光裕社,成员遍布苏州各区。随着评弹以苏州为核心向周边江南一带辐射,上海、无锡等城镇也逐渐成为盛唱评弹的地方。1924年,经常在上海演出的光裕社成员建立了光裕社上海分社,在沪社员共有两百多人,由当时光裕社的副社长朱耀庭担任首任上海分社长,这标志着评弹的中心已逐渐由苏州转向上海。光裕社在发展的过程中设有严密的章程,以此来保障评弹艺人的权益。因保护社友的利益而对外道采取限制的措施,具有较大的排他性,随着评弹艺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措施开始成为枷锁而引起了内部的矛盾,很多艺人纷纷冲破光裕社的重重束缚组建新社,出现了光裕社发展历程中的几次重大的分化,其中比较突出的两次分化是润余社和普余社的诞生,开启了民国时期苏州评弹界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光裕社分化之润余(裕)社

润余社是最早冲破光裕社的束縛而分化出来的一支团队。润余社的出现和其后的发展,在近代评弹史上“既是评弹业因在上海都市中的发展而发生分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上海都市作为评弹中心市场形成的开端。”

(一)润余社的成立

民国时期,随着上海、无锡、苏州等城市消费娱乐市场的崛起与繁荣,光裕社中那些关于不许女艺人同台演出、限制“外道”等排他性、歧视性的社规已不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当时,能够进入上海说书是每个评弹艺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只有在上海站住了脚跟,才算真正有了名气,才能在杭嘉湖一带有比较好的表演市场。1912年,光裕社中一部分受排挤的退社演员(凌云祥、谢少泉、沈莲舫等)与一部分被称为“外道”的非光裕社说书人(郭少梅、李文彬、程鸿飞、朱少卿等),在上海成立了具有革新色彩的润余社,由凌云祥担任首任社长,社址设在上海南市木梳弄,并向当地有关部门备案,该社的管理规章制度基本沿袭了光裕社的规章制度。

(二)润余社的特点

润余社从光裕社分化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主要体现在说书风格和书目编创两大方面。

在说书风格方面,润余社以男子评话著称。评弹艺人姚荫梅回忆:“上海有评弹同业组织‘润裕社,虽然成立较苏州的‘光裕社为晚,但社中颇多书艺精湛的佼佼者,而且重视团结,互相帮助,并有一些编写新书的杰出人才,这就为评弹能在上海迅猛发展提供了内在因素”。社中的一批响档,有的并不是专业出身,虽半路出家但水平比较高。如徐炳祥在入社前是洞庭东山的农民,因爱好听书说书自学成才,乡里经常听他义务说书的父老一致公认他说的书比专业说书先生更有趣味,在乡亲们的鼓励下徐炳祥到上海说书卖艺,先到小书场挂牌开书《九里山》,大受欢迎,后各书场竞相延聘,成为当今红艺人。朱少卿家原开帽子店,因喜爱听书说书而投身评弹界,加入润余社后,在社中艺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成为一代名家。

在评弹书目方面,光裕社的响档们也能够自己编书。如润余社发起人之一程鸿飞所编《岳飞》《鄂州血》等书深受观众喜爱。朱少卿编说的《张文祥刺马》,表演时作清朝官员打扮,拖花翎,着马蹄袖的衣服,说的是蓝青官话,这些都是以往说书中所没有的。另外,还有李文斌编唱的《杨乃武》、谢少泉的《三笑》、郭少梅的《三国》以及贾筱峰的《济公》等都红极一时。这些响档编的新书,内容除了常见的历史题材外也出现了一系列反映社会景象的现实题材,如《张文祥刺马》和《杨乃武》等新书的编演,就是顺应时代作出的反映,甚至有将福尔摩斯故事改编为评话演出的。这些新编题材大大丰富了评弹艺术的书目范畴。

(三)润余社的影响

润余社成立以前,上海的各个大小书场都是光裕社艺人的身影。润余社成立后出人才、出新书,打破了光裕社在上海把持书场的局面,推动了上海评弹商业体系的逐步形成。如吴江人周熊祥听了严汉祥(徐炳祥的徒弟)说的《西汉》若干遍后,就能说这部书,并加入光裕社,授徒马汉鸿。另外,在苏州区域内由于光裕社垄断了苏州各书场,润余社只能在苏州以外的城镇演出。到了1924年,经相关部门调解后,润余社的演员才被允许到苏州演出,但挂牌时须称光裕社员。

三、光裕社分化之同义(裕)社

1916年,光裕社发生第二次分化,一部分受压制的青年艺人退出光裕社,他们与润余社的部分退社青年一起,联合一些“外道”,在上海成立了另一个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同义社。会长周宾贤,以上海广东路品芳楼茶馆为集会之所。20世纪30年代《红玫瑰》杂志有这样的记载:“按现在说书团体,除上述之‘光裕‘润裕两说书公会以外,更有‘同裕‘宽裕等社。同裕社之主干,曰周宾贤,本光裕社员王少泉之门人,故接近苏道。”同义社的力量逊于光裕社和润余社。社中水平比较高的成员有俞筱云、俞筱霞和陆锦明。俞筱云和俞筱霞经常双档弹唱《白蛇》《玉蜻蜓》,陆锦明的拿手书目是《乾隆下江南》和《封神榜》。姚荫梅在《弦边琐忆》一文中对同义社有这样的描述:“当时上海近效地区的一些小书场都到这里来邀请评弹艺人,还有附近码头如浦东的川沙、南汇,奉贤的乡镇,闵行地区,崇明的乔庙、布浜等大镇上的一些茶馆书场的业务都由周宾贤介绍,各大书场临时请代书也到品芳茶楼来,由同义社为之介绍演员。它有一桩好处,即部分上海润余社、苏州光裕社,一律称为道中,并有生意往来,对评弹艺人的团结和后来的评弹社团合并,起了积极作用。”后来随着周宾贤的去世,该社并入光裕社。

四、光裕社分化之普余(裕)社

评弹女艺人在清朝已有登台演唱的历史记载,但因当时封建旧礼教观念深入人心,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辛亥革命以后,由于社会教育的不断进步,提倡男女平权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女性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女性踏上社会,从事各种职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评弹界女艺人再次登上历史的舞台,如一股清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并开始与男弹词艺人搭档演出。但顽固的光裕社传统仍坚持不允许女艺人登台表演,更不接纳女艺人加入该社。普余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1935年左右从光裕社分化出来的以男女合档说书为主的一个评弹团体。

普余社曾命名为乾坤社,1935年1月23日的《锡报》上“小播音台” 栏目记录了该月新组织的乾坤社在无锡、苏州、江阴巡回演出的报道:“1月10日至20日社员在无锡凤和园、月和轩、长春阁、丹凤明月楼等茶肆男女双档演出,获得好评;随后分两路赴苏州两地演出,一队由徐雪人、徐雪月、徐雪行、王燕语、王莺声、严诵君、王叔平、汪佳月、汪美云、华钰笙、蒋彩霞、朱蓉芳(舫)、雪英玉等组队赴同里民众茶社演出,一队由沈丽斌、沈玉英、花丽君、陈韵伯、吕品泉、朱美英、徐玉泉、徐琴芳至浒墅关表演,该队24日又往江阴会书三天。”又从1935年2月26日锡报《小播音台》的记载可知:“钱景章等主持之乾坤社,现改为普余社,有社员三十余人,已向吴县党部立案,筹备委员九人,为谢乐天、王叔平、严诵君等。”阿英在《女弹词小史》中对普余社也有这样的描述:“普余社并非单纯的女弹词组织,而是男女弹词的共同集合,于战前成立于苏州。成立后即在苏州开始弹唱,阵容甚盛,售座有时竟达千余位,充满场隅。”普余社女弹词以及男女同档的弹词表演吸引了广大的观众,进而威胁到了光裕社艺人的票房收入,为此,光裕社以男女弹唱有伤风化为由一纸将普余社告到县党部,要求禁绝。普余社同仁全体出动,据理力争,两社相争多时,最后地方政府仲裁“在苏州地方,普余社不许男女同档,以维风化,别处听便”,普余社最终获得了继续男女同档弹唱的权益。为了扩大影响,普余社演出阵地由苏州转而向上海迁移,开始了该社发展历程中的鼎盛时期。一时为上海的报刊杂志竞相报道。如《上海生活》上如此记载:“洎乎民廿四,普余成立后,展至上海,一时燕叱莺嗔,声势极盛,始定‘普余之基。”“普余以男女弹词,树异帜于书坛,发祥金阊,扬声沪渎”。就连1937年3月15日《锡报》上刊载的《海上书坛新讯(上)——醉凝仙遍宴小报界》中也谈到:“自无线电播音盛行后,弹词业应运而起,盛极一时。老牌响档光裕社目下最红者,首推夏荷生,近在苏州登台,有吴苑、福安、九如、春和楼及三处电台,每一茶园,听众不下五百人,可谓盛极一时。其他如沈俭安、薛小卿、朱耀祥、赵稼秋、蒋如庭、朱介生亦称红档。别树一帜之男女档普余社成立,欲与光裕社争一日之短长。女社员中如醉凝仙、沈玉英、汪梅韵、徐雪月、何琴芳等,颇多色艺双绝者,在沪登台,营业亦不弱,以中南饭店之书场售座最盛。”这些记载都足以说明普余社的成立,不仅标志着评弹界女艺人打破陈规走向舞台,也标志着其与光裕社、润余社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正如1939年的《上海生活》中这样描述“成立不久之普余社,在苏沪一带已有相当声誉,其中著名者如徐雪月、唐月仙辈芳誉洋溢,堪与光润两社响档相颉颃。甚至,邑庙书场,素为光润两社视为禁脔者,亦被莺燕者流分得一席之地盘,此斯谓盛极一时之普余社也。”光裕社的社会地位和力量进一步被稀释。

普余社成立后,为了保障社内各艺人的切身利益、维护本社的正常运营,也沿袭光裕社的制度,建立了同业福利组织——益裕(余)社。

五、三社合并

著名剧作家顾锡东曾回忆道:“三四十年代评弹优势兵力已集中在上海,上海不仅有光裕社的公所,而且还有润余社和普余社的公所,苏州光裕社的老规矩失去控制了,在上海说书,不论道中道外,男档女档,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抗战胜利后,上海、苏州两地国民党当局认为同一行业不得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团体,勒令光裕社、润余社和普余社合并。三社各派代表协商,遵令合并,改名为“吴县评弹协会”,在上海设立分会,协会由钱景章担任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裕社逐步为评弹改进协会和各地的曲艺界联合会等群众性组织所代替。

六、结语:光裕社分化的影响

润余社和普余社的诞生,打破了传统行规的枷锁,颠覆了光裕社曾经独霸评弹市场的历史地位,奠定了评弹女艺人在近代登上历史舞台的基础,开启了男女同档演出的先河。可以说,润余社和普余社的出现,是光裕社在近代的进一步嬗变与发展。

作者简介:李晓春(1975—),女,江苏江阴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史、区域音乐文化。

猜你喜欢
分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媒介融合的结果是分化
IPS细胞定向分化为造血干细胞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论国际贸易格局分化与国际贸易秩序演变
语文课程分化的意义、思路及路径
春兰与大花蕙兰杂交种原球茎分化和生根研究
美国城市化崛起时期城市学校的课程设置
《诗经·大车》正音与谈部中古分化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