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木管五重奏演奏分析

2019-07-16 04:33徐晓
北方音乐 2019年7期
关键词:乔治

【摘要】近现代作曲家为木管五重奏表演形式谱写了很多标新立异的作品。 音乐演奏作为沟通作曲家与听众的桥梁,演奏者应该负责任地将作曲家的意图、情感和情绪准确地表达出来。本文以利盖蒂的作品为例,从研究音乐演奏中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演绎进行探究。

【关键词】现代木管;五重奏演奏分析;乔治·利盖蒂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木管五重奏形式的历史

木管五重奏这种演奏形式的组成最早追溯到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古典乐派时期,但由于木管乐器演奏的一些局限性,这种组合形式并没有得到重视。随着乐器的改良和演奏技法的提高,木管乐器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木管五重奏又被作曲家们重新发掘出来。

二、利盖蒂木管五重奏作品演奏分析

乔治·利盖蒂为木管五重奏创作了两部代表性作品,分别是1953年创作的《六首木管五重奏小品》和1968年创作的《十首木管五重奏小品》。前者是作曲家早期作品,具有很明显的民族化倾向,创作技法上虽然保留着传统调性,但半音化的处理方式已使调性变得不那么牢固了。后者是作曲家创作风格最多变的时期,作曲家运用各种作曲技法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利盖蒂一直追求的创新观念、永不停息的求索精神。

(一)音色组合分析

利盖蒂将《莱切卡组曲》中的六首改编成木管五重奏,利用木管乐器音色色彩的多样性带来更多表现的可能。

木管五重奏中不同乐器的同度组合和相隔八度组合是最为常见,同度组合能产生复合音色。一般长笛+双簧管的组合音色灵动轻柔较为常见,因为长笛和双簧管的音色都各具特点又同是高音乐器,比中低音乐器的音准平衡更难控制,所以演奏时双簧管的音量要稍微大于长笛音量能让组合音色共鸣更加的融合。单簧管+巴松组合常用于中、低音区,音色较硬但很有张力,如谱例1中,长笛+双簧管组合与单簧管+巴松组合表现的高音区张力和中低音区张力的对比。单簧管和巴松这两种乐器的吐音都比较具有诙谐的色彩,在木管五重奏的很多作品中作曲家都毫不吝啬的将这一乐器特点展示出来,如利盖蒂《六首木管五重奏》中的第三首从头至尾都是单簧管和巴松之间的吐音交替,因为单簧管的穿透力比巴松要更好一些,所以在演奏同八度同音量的乐句时,巴松的音量要稍微大一些使聽觉上显得更加平衡。其他的组合比如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巴松这两种音色亲缘组合在交响乐作品和室内乐作品中都是比较常见,而各个乐器与圆号的组合也是比较常见且音色容易融合的组合。但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的组合音色各异、音区包含从最高音到最低音,一起演奏同旋律就较为少见了,在利盖蒂《六首木管五重奏》中的第四首一般会和圆号一起平衡各个乐器的音色,此时圆号在木管五重奏中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圆号不仅要补充中音区的音量还要起到平衡音色的作用,演奏时不需要太响亮的金属声,而其他乐器尽量把音色的共鸣幅度演奏宽厚一些,不能太独立,这样才能把几种乐器的个性统一于一体。

(二)节奏组合分析

在利盖蒂的五重奏作品中,早期的《六首木管五重奏》有十分明显的使用不均匀或无规则节奏的保加利亚特征。如谱例2中第四首乐曲无论是节奏还是旋律都充满了东欧民间舞曲的风格,乐曲的节奏结构可以划分为2+3+2和3+2+2这两种方式交替进行,利盖蒂在乐曲的注释中特别写道“The three sforzandi should be strongly accented throughout(and relatively accented in dynamics of piano)”(这三个重音要连贯、强烈地加以突出。同样,在相对较弱的力度也是如此),这种节奏和重音的模式凸显了地域性的舞曲风格。在第六首中使用2/4+2/4+3/8节拍在全曲中不断的切换,这种不均匀、无规则的节奏也是保加利亚节奏的变换形式(参见谱例3)。在演奏这种舞曲的节奏型时,只要抓住舞曲的重音律动和每个小八分音符的律动就不会模糊不清了。

在利盖蒂创作成熟期创作的《十首木管五重奏》作品中,他把不同的节奏形态结合起来企图把不同的运动速度结合在一起。

如谱例4第八首,这种交叉的机械性节奏处理方式从第1小节开始由上至下先后出现3、4、5……直到9连音等不同等份的节奏进行。演奏这种看似复杂的交叉式机械性节奏其实并不难,这种写法只是为了突出明、暗、虚、实间转换的发展过程,演奏时只要注意尽可能的减少节奏组合变化的痕迹,节奏划分等份中的音符数不一定严格准确,只要体现出节奏对比的效果即可。

在表现音响静态运动特征的作品中(如谱例5),节奏的作用几乎被完全排除了。虽然从谱面可以看到非常复杂、密集的节奏运动,然而,在取消了任何节奏重音的情况下,他们之间形成高度融和与互补关系,使得在实际音响上,节奏的运动几乎等于零。很显然,利盖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取消节奏运动的实际效果。因此,可以说用设计复杂节奏织体的办法来达到取消节奏运动效果的目的,构成利盖蒂这一作曲技法中的节奏特点。

三、利盖蒂两部作品创作风格分析

乔治利盖蒂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在他众多的创作技法中,最富影响力的是作为多声部织体的微复调技法,这种技法对现代的作曲家影响深远且广泛效仿。“微复调(Micropolyphony,也称微型复调),是指诸多似是而非、差别细微的旋律线条,密集排列而组成的多声部乃至超多声部整体音响织体。”如谱例5中,五个声部的旋律无论从横向音列的单声部旋律来看还是纵向的和声织体来看,都是以大、小二度和大、小三度音程结构为中心,各声部旋律以级进为主,这是微复调在横向音程进行上的体现。整首乐曲没有太多力度和节奏上的对比,使整个音响呈现逐渐“蠕动”的状态。演奏时,每件乐器演奏一个独立的声部,各声部彼此有细微的节奏对比,运用各种连音符使众多声部纵向交错发音,不能重叠。效果模糊 。

《十首木管五重奏》作品中还有一个很有特点的片段是其中的第七首,以纵向的密集音块为主导,每一个音块的音高材料都是由五个相邻的半音组成。乐曲的前半部分是由18个这样的音块组成,而后半部分则是由这些音块的音高材料合并在一起形成的几个十音音列、八音音列、七音音列等及它们的“有限移位”进行展开,组成横向的旋律音块。利盖蒂像玩音高拼图一样将这首简短的作品表现得生动有趣,对于演奏者而言,这些音块和音列分别用在不同的乐器上,每个五个半音组成的音块产生于每件乐器的不同音区,音质上和音量上都会有非常自然的音色变化,只要理解了作曲家的意图就能更好地表达出演奏的效果。

四、结论

近现代作曲家们的每一个作品,都力图在音乐思维方式和写作技法方面向前迈进一步,木管乐器极具个性的音色和特点正好可以满足作曲家们的不断尝试,使得近现代的木管五重奏作品风格和技法都及其的丰富。在演奏此类近现代派的作品时,只要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手法,清楚音乐表现的音响效果,就能更好地演奏出来。

参考文献

[1]陈鸿铎.利盖蒂的结构思维特征、表现形式及其意义[J].中国音乐学,2005(4):120-132.

作者简介:徐晓(1987—),女,江苏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双簧管、室内乐演奏。

猜你喜欢
乔治
得到的都是笑脸
游乐场(上)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费恩的成全
乔治和他的斧子
总是配不上
谢谢关照
俄罗斯构成主义的起源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