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军鼓在音乐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音色轻松多变,有着较为丰富的音乐效果。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先生所作的《波莱罗舞曲》,在印象派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小军鼓的历史,《波莱罗舞曲》的作者及其创作分析,探索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的演奏所要注意的技巧,期盼對小军鼓的运用起到互相促进、提高、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小军鼓演奏;作曲家拉威尔;波莱罗舞曲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军鼓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最早在欧洲大陆的军队中流传开来。十八世纪初年,法国作曲马雷在最早在歌剧《阿尔西厄尼》中,就将小军鼓作为一种具有特定艺术魅力的乐器,应用到了艺术作品的演奏之中。直到十九世纪,小军鼓才在俄罗斯音乐家的系统性使用下,成为正式的管弦乐队构成之一。从十九世纪开始,小军鼓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小军鼓的声音不但附有极强的听觉冲击力,而且还具有幅度较大的音色变化。通过在鼓面上覆盖不同材料,或者改变鼓槌型号与材料,就能够使得敲击的音色发生改变,从而适合不同的音乐需求。从这一点上来看,小军鼓有着极强的可变性,拥有较好的艺术效果。借用《波莱罗舞曲》为实例,解析小军鼓在乐曲中的风格特色、演奏技巧,希望能同广大小军鼓爱好者分享。
一、莫里斯·拉威尔
法国著名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在音乐领域里是典型的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的音乐之旅始于他的童年时代,当他到巴黎音乐学院求学时,年仅十四岁。那个时期,大多数的印象派作曲家在创作中,注重节奏中的明暗对比。拉威尔针对印象派的这种对于音乐光影的处理和运用,结合自己的音乐实践不仅有所继承,而且扬其所长。拉威尔习惯于在乐曲中制造类似于烟火一般绚丽多彩的音乐效果,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充满诗意的曲调以及洪亮的音乐声响。拉威尔追求一种音乐风格上的精确尖锐,擅长使用装饰音对于乐曲进行修饰,整体呈现出一种精致的、充满科学意味的准确感。
二、《波莱罗舞曲》的创作由来
《波莱罗舞曲》在拉威尔整个艺术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意义。作品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闻名于世,被乐坛称之为拉威尔艺术创作的巅峰力作,也对法国二十世纪的交响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支舞曲是应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的委约而作,整部舞曲呈现出一种刚健、奔放、粗犷的西班牙民间舞蹈特色。“波莱罗”一词,源自一支传统的西班牙舞曲之名。原本欢快的节奏、热烈的情绪,激荡的西班牙式旋律线条中缺乏了音乐主题思想的体现,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将明确的主导动机镶嵌于其中,借以主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的乐段结构,使全曲节奏悠扬浪漫,充满着火热的激情,拥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曲式分析
从《波莱罗舞曲》的曲式结构上,笔者认为可分为引子部分包括第一至第四小节,该部分用轻柔和缓的声音,呈现出了一种优美的音乐舞蹈形态。从第五小节开始的第一主题清晰鲜明,是通过长笛和单簧管的先后交替演奏,营造出一种深邃浓郁的西班牙风情,整体氛围热烈活跃。随后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作为对第一主题的变调与应和,第二主题在旋律上更为悠扬,带有一种阿拉伯音乐的色彩。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以一种交替追逐的形态在接下来的乐段中重复出现了八次,整体旋律、和声织体始终保持一致。在第三次重复的过程中,作者利用平行的大三和弦,制造出了一种音调上的丰富。在主题的切换、丰富的过程中,乐曲的力度也随之逐渐增强,拉威尔通过在乐曲中应用不同乐器使得音乐的情绪逐渐积累起来。在结尾部分,乐曲通过拉威尔运用“C大调-E大调-C大调”的快速变格手法后结束,使听众感知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魅力。
四、《波莱罗舞曲》中的小军鼓
(一)节奏支撑
《波莱罗舞曲》整体节奏单纯,在旋律、和声与节奏上始终保持一种相似的状态。在这首乐曲中小军鼓的演奏,对于节奏进行起到持续强化的作用。通过主题乐段的多样化重复,使得整支舞曲呈现出一种简约而不单纯的状态。在《波莱罗舞曲》中,时间轴的推进始终保持在一个特定的节奏背景上,整体节奏充满活力。这种对于特定节奏的把控,在《波莱罗舞曲》中完全是依靠小军鼓的击打来实现的。在音乐作品中,小军鼓的击打不同于其它的鼓乐。始终是保持着一种节奏上的稳定性,速度上的相似性。由此,使得整部乐曲中的节奏得到一定的支撑和强化作用。
(二)烘托作品氛围
《波莱罗舞曲》通过小军鼓的演奏,对于节奏的不断强调,使得整个乐曲呈现出一种柔而不软的状态,形成一种刚柔并济的风韵。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的演奏,不断重复以及单一的表现方式,使得整个乐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音乐氛围之下,不论主题之间如何切换、参与演奏的乐器在种类上如何变幻,但是持续不断的小军鼓演奏,使得整个曲调被一种浓郁的西班牙风情所笼罩。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西班牙平原上温馨的阳光。在这一乐曲中,作者利用四分音符的小军鼓给听众以一种稳重感,利用三连音推进了时间轴的演进,使得整个乐曲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五、小军鼓与鼓槌的选择
(一)小军鼓的选择
在打击乐器的浩瀚海洋中,小军鼓独领风骚。是因为其鼓种的声音有着极强的可变性,拥有较好的艺术效果,轻快明确的音色,附带着饱满的颗粒质感。另外,在《波莱罗舞曲》中通过演奏技巧的灵活运用,以及适当的改变一些演奏的方式,结果呈现出极为丰富的音乐效果。通常我们对小军鼓的选择,可以由鼓圈、鼓腔、鼓皮以及响弦四个方面进行挑选。常见鼓圈的种类有两种,分别为钢制压圈和木制压圈。小军鼓型号众多,依据腔体厚度又分为厚(6.5-7.5英寸)、中(5-5.5英寸)、薄(3.5-4.5英寸)三种类型。厚度不同的小军鼓所发出的音色都是不同的,鼓槌击打鼓面后所发出声音的反应时间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厚腔鼓音色雄厚,但发音较缓;薄腔鼓音色尖薄,发音快捷。所以演奏者可以选择不同型号的鼓腔去完成对应的作品。除了鼓圈和鼓腔的选择可以改变小军鼓的音色之外,还可通过调整鼓皮的松紧改变军鼓的音色,因为鼓皮的松紧对音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将鼓皮调成上紧下松(上皮应高于下皮小三度音为宜)的状态,敲击的声音紧凑清脆且有共鸣声。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在《波莱罗舞曲》中,小军鼓可以使用木腔钢圈、中等厚度的军鼓来演奏,或许更容易烘托作品的气氛,体现作曲家想要的表现效果。
(二)鼓槌的选择
众所周知,市场上的小军鼓槌材质可以分为橡木、枫木、以及山胡桃木等。橡木木质最硬,密度高且自身较重;枫木木质较硬,密度高且自身较轻;山胡桃木木质较软且密度较低。各种材质所制作出的鼓槌在长度上、分量上、音质上、手感上都会各俱所长。但是,决定小军鼓音色不同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槌头的形状。目前,市面上可以购买到的小军鼓鼓槌大致有三种槌头:圆球状、椭圆状、三角状。槌头的形状、重量、大小、接触面积对乐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鼓皮接触面积越小的槌头,击打出的音色越为清亮,质感越薄;与鼓皮接触面积越大的槌头,击打出的音色越为饱满,质感越厚。槌体的重量也对音色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槌体分量较重,获得的声音较为坚实;槌体分量略轻,获得的声音就会单薄许多。
《波莱罗舞曲》中鼓槌应选择枫木质的鼓槌,因为其密度高且自身较轻,敲pp力度的时候不会有负担,敲击ff力度的时候游刃有余。由于此曲为古典作品,槌头最好使用椭圆形的,这样音色才更具有颗粒性。鼓槌的型号使用5A,演奏效果才会更好一些。
六、演奏技巧分析
(一)力度与速度的控制
《波莱罗舞曲》整个作品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持续增强的趋势,但是在这一乐曲的演奏过程中,想要在保持节奏与速度稳定不变的前提下,使得小军鼓的力度持续增强,就需要演奏者能够较好地对击打小军鼓的力道做出一定的控制。
首先,在演奏《波莱罗舞曲》时,需要练习八分音符的均匀度,保持左右手力度的平均。pp的力度需使鼓槌与鼓面的距离保持一至两公分,注意敲击靠近鼓面边缘处的同一位置。注意此处不能用手腕发力,要借助手指的力量才更容易控制pp的力度。还有,在演奏《波莱罗舞曲》时,想要在乐曲中保持节奏、速度与力度这三者之间的平衡,就需要抓住主题切换、乐器进入、乐器退出,这样的三个演奏的时间段,在这三个时间点上做出相应的力度控制调整。唯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整个乐曲中力度的控制保持在一个稳中有增的趋势。为了能够达到乐曲演奏的要求,笔者建议使用节拍器,运用速度耐力及力度耐力,并且进行长时间练习,才可做到控制力度与速度相对平衡的效果。
(二)三连音的练习方法
《波莱罗舞曲》中的三连音练习。笔者认为,在初始阶段应采用小拍子练习法。即把前后半拍的节奏,都化成三个分拍。可以用手画出等边三角形并准确地唱出,待相对熟练后再恢复到合拍演奏。为了避免连手,演奏的音符更加连贯整齐,应采用R LRL R LRL 的指法进行击打。长时间演奏pp力度的三连音是对演奏者耐力和速度的极大考验。因为,此曲不仅是典型的小军鼓练习曲,而且此曲是职业乐团打击乐考试的必考曲目之一。在整个曲子每分钟72的速度之下,想要做到三连音准确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演奏者必须借用节拍器,运用速度耐力、力度耐力练习三连音,并且需要持之以恒的刻苦练习,才能够在实践演奏中趋于完美。
七、乐队的演奏
乐队的演奏,各个乐器之间的配合是一部音乐作品成功的关键。在演奏《波莱罗舞曲》时,小军鼓与乐队的多方位的合作及其重要。即使平时在琴房练习的没有问题了,但是加入到乐队之后,也会有新的演奏标准。没有了节拍器明确的限制,取而代之的是指挥,因此在演奏的同时要用眼睛的余光时刻注意着,并且也要关注每个声部的加入。演奏者应依据其它声部对乐曲的演奏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演奏。尽可能地诠释出作曲家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有些指挥为了突出乐曲的表现力,甚至会临时变通音乐的处理方法。例如汤沐海在执棒天津交响乐团演奏《波》曲时,为了使现场观众能够体会到更加热烈的音乐气氛,汤指要求在原谱演奏基础之上,借用打击乐演奏人数依次增加的办法,最后由五位演奏者齐奏小军鼓,从而把乐曲推向高潮。指挥家汤沐海的这种处理方式,更加证明了小军鼓在这首乐曲中的支撐作用。由此可见,演出实践与平日练习是密不可分的。故而,要把平日练习当做一门必修课,保持对打击乐的学习热情,才能用心诠释好每一部作品。
八、结语
小军鼓在音乐家拉威尔创作的《波莱罗舞曲》中的演奏,不仅能够在整部乐曲中起到节奏支撑的作用,还可起到烘托气氛等多方面的效果。想要达到较好的演奏效率,就需要在演奏的过程中掌握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的律动与节奏,通过对力度的控制,使得整个曲谱中的音符精准到位。演绎好一部作品演奏者对于乐队和乐曲应该有完整、精细的认知。通过对乐曲作者、时代背景、风格流派等等元素的了解,才能够逐步形成演奏者对作品的恰当理解和认知,从而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对乐曲进行完美的诠释并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
参考文献
[1]李华宸.浅谈小军鼓在拉威尔<波莱罗舞曲>中的作用及演奏法[J].乐器,2014.
[2]刘惠明,李石岚.从拉威尔折射近现代的作曲风格的特征[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
作者简介:赵强,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打击乐、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