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摘 要]自中国本土大学创建以来,在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经历众多曲折和迂回,但整体上趋于不断扩张的发展态势。由于时代环境的差异,中国大学扩张的方式和路径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中国大学扩张态势的回顾与梳理,尤其是通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扩张模式的表现及其所帶来的种种问题的反思,诸如高等教育质量下滑、高校发展目标定位同化、高校学科结构设置不合理,以及过度教育现象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思考中国大学扩张的未来预期目标应是进入到转型与收敛的发展阶段。基于此,进一步思考中国大学的良性发展及目前高校正在进行的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大学扩张;预期目标;转型与收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5-0033-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5.007
在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大学经过了4次不同模式的扩张。如果说之前的扩张一直处于转型与恢复状态之中,那么中国大学真正地扩张发展则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这一时期的扩张与发展,不仅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快速迈进大众化时代,而且使中国大学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大学均获得了几何级数的上升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中国高等教育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高等教育质量下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高校发展定位模糊、高校学科结构设置不合理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未来中国大学该如何发展、如何建设新工科、如何建设新教师教育、如何建设世界一流,都需要我们对前期大学的扩张发展有所反思与斟酌。重塑中国大学的影响力、公信力以及世界声望,需要思考中国大学的转型与收敛,也就是解决盲目扩张带来的问题,同时也要引入和创建符合大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文化和制度。
一、中国大学发展的路径选择分析
回顾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依据不同的分析视角,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其一,如果从高等教育的属性来划分,可以分成精英化时代与大众化时代,而精英化时代要长于大众化时代;其二,如果从大学的生存或是存在状态而言可以分成6个阶段,分别是兴起、跌宕,重塑,停滞,恢复与扩张;其三,如果从大学的形态变迁或依从时代的线索,可以分成4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兴起与跌宕并存的初期、重塑与扩建的新时期、恢复与改革的成长期以及扩充与勃兴的爆发期[1]。经过百年的发展,中国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入全面的扩充与勃发时期。回顾这一时期我国大学扩张发展的历程,其扩张的主要路径包括4个方面,即高校学生数量的增长、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加、高校办学类型的多样化以及高校专业结构的扩张。
(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长
据1978—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对高校在校生数量以及对其年增长率的统计可见,1978年是我国高校学生规模扩张较明显的一个节点,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年增长率达36.96%;1983—1986年和1992—1994年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此外,高校学生数量增长更为明显的一个节点在1999年,自1999年国家出台高校扩招政策至今,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持续攀升,始终保持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
(二)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加
据1978—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对普通高校数量及其年增长率的统计可见,1978年是我国高校数量扩张比较明显的一个节点,普通高校数量年增长率达48.02%。除此时间节点外,1983—1986年普通高校数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幅。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颁布,致使在1999—2005年的7年间,我国普通高校数量大规模扩张。自2006 年之后,高校扩张规模逐渐减缓,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开始注重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2008年高校数量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18.61%,是近年来扩张增幅较明显的一年。2008年至今,虽然我国高校数量的增幅逐渐放缓,但始终保持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三)高校办学类型的多样化
在公办高校不断发展的同时,民办高校、异地分校、多校区大学以及独立学院纷纷兴起,多样化的办学类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的扩张发展。首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恢复发展。1982年我国仅有30多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截止到2005年,学历和非学历在内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已有1 329所;其次,大学异地分校也开始出现,第一批异地分校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在1999 年之后,异地分校逐渐发展壮大,至今大学异地分校区已出现在我国诸多沿海城市,如深圳、苏州、威海、秦皇岛等地;再次,大学合并现象逐渐兴起,从1990—2006年5月15日共有431所合并组建的高校;此外,2003年我国独立学院开始蓬勃发展,截止到2017年,我国独立学院已增长至265所。因此,多样化的办学类型是我国高校扩张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高校专业结构的扩张
专业种数和专业点数是衡量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两个重要指标①。专业种数是反映当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数量,专业点数则是反映某一个专业在各个学校的布点数量[2]。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至今,我国普通高校各学科下设专业种数的增长并不显著,甚至在整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普通高校各学科下设专业点数则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尤其经管类专业点数增长势头迅猛,工学和文学类专业点数在2001年之后增长也较为显著。总体上来看,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扩张主要是依靠原有专业布点数量的增长来吸纳更多的学生,而专业种数的增长并不明显[3]。
二、中国大学全面扩张引发的问题
自高等教育扩张以来,学界对其利弊得失一直存有争议。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高校扩张政策成就斐然,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时代迅速过渡到大众化时代,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显著提升了我国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但高等教育的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其中最为核心的职能是服务社会,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应注重其质量和效果,而非所谓的“产出”与“结构”。因此,我们亟需正视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中所面临的教育发展质量低下、过度教育等问题[4]。
(一)各层次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受到影响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逐年升高,导致了高校学生生源质量差异较大,平均生源质量下降。此外,高校在大规模扩张的同时,高校生均经费、师資力量、制度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准备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
(二)各层次高校职能与定位模糊不清
随着高校不断地扩张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日益多样化,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但是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在职能与定位上并没有清晰的标准,导致各类型高校在办学层次上存在很大的交叉,各高校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一味追求所谓的“升格”办学,“中”升“大”“专”升“本”“本”争“研”[5],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所谓的各类型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三)高等学校整体学科结构失衡
我国高等教育在扩张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学科结构失衡的特点。通过对我国普通本专科高校在校生所在专业比重情况的统计发现:首先,我国高等教育人文学科(哲学、历史学以及文学等)所占比重略显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益于社会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其次,农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社会对农业发展人才的需求;最后,医学教育发展也相对缓慢,难以保障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扩大的需求。此外,各类高校在扩张发展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专业学科发展的“大”而“全”。例如,很多以人文学科见长的高校,纷纷开始建设医学院、工学院等,导致很多大学失去了原有学科的特色与优势。
(四)高等教育领域中“过度教育”问题突出
学界对我国是否存在“过度教育”现象已经进行过诸多的研究,据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目前我国已经局域性地出现考研和考博热潮、高校毕业生薪酬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掺杂“水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和地区性失衡严重,以及“高知低就”等过度教育的表象,这种过度教育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成本的损失是巨大的。
(五)高等教育功利化现象凸显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功利化现象越发凸显。从高校层面来看,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高校行政化与官僚化倾向,行政管理机构成为高校主导部门,行政权力独大;其次,很多高校都将就业率视为评价专业好坏的重要评价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最后,高校的科研管理也不规范,有些课题组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科研项目,只是为了获得荣誉和奖励而申请科研项目[7]。此外,很多高校的教师、学生每天忙于参与各类竞赛、评选以达到评职称、拿奖励的目的等。
三、扩张与转型:发达国家大学扩张的路径选择
正如马丁·特罗所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必然经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逐渐过渡到普及化阶段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很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早,其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早以领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前进入到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在总结与分析美国、英国、日本大学扩张路径和特征的基础上(表1),进一步探究美、英、日三国大学扩张发展与我国大学扩张发展的异同,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一)美国、英国、日本大学扩张发展的路径与特征从美国大学扩张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发展历程较为漫长,并在扩张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转型。一方面美国高校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出现以州立学院和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而且赠地学院、赠地大学以及社区学院也相继建立,满足了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美国创建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新型大学,注重开展学术研究和高级学位教育[8]。因此,美国大学的扩张发展不仅体现在学校入学人数的增长、学校数量的增加等所谓量的扩张发展上,而且也尤为注重对高校类型与结构、职能与理念以及管理模式等的转型发展,可以说美国大学的扩张是兼顾“量”与“质”的转型发展之路。
英国高等教育由于具有浓厚的大学自治、精英化与专业化的传统,这使得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较为缓慢。一方面,英国高等教育的扩张最初也突出表现在学生和院校数量的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他们也尤为注重对高等教育内部的转型发展,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英国政府和高校在扩张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开始注重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并适时地提出“双重制”,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大众化教育需求,而且以多科技术学院为主的公共高等教育机构逐渐取得与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此外,还建立起独立的大学体制—开放大学,开放大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民主化和公平化进程[9]。
日本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将扩张与转型放在同等战略地位。一方面,学生、学校数量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他们也尤为注重对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划分,既有承担精英教育的帝国大学,又有培养大众人才的各类专门学校,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同时日本重视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私立高等教育规模甚至超于国立大学,成为日本高等教育扩张发展的主力军。在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政府开始通过财政拨款、国立大学“法人化”等途径加强对高校,尤其是私立高校的影响,促使其开始进行内部微观层面的改革发展。如大学课程设置、教学制度与方法、大学内部管理改革等,以提升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10]。此外,日本高等教育在扩张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本土化改革和院校内部的创新发展,如创办具有日本特色的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11]。
(二)美、英、日三国与中国大学扩张发展的异同分析
纵观美、英、日三国大学扩张发展之路,我们可以发现,美这三个国家大学的扩张发展与我国大学扩张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存有诸多差异。而明晰发达国家与我国大学扩张发展的异同有利于为我国大学的良性发展提供新思路。
从发达国家与我国大学扩张发展的相同之处来看,首先,各个国家的大学在扩张发展的同时,都以各自的方式不断推进大学的转型发展,以应对大学扩张发展所带来的新形势,保障大学的良性运行,我国也不例外;其次,各个国家大学的扩张发展都是从外延式的扩张逐渐向内涵式的发展转型。此外,发达国家与我国大学的扩张发展也存有诸多差异。首先,最明显的差异莫过于时间跨度的长短。发达国家大学的扩张都是经过较漫长的时间而逐步过渡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阶段;而我国大学的扩张发展是以较快的速度实现所谓跨越式发展。其次,发达国家大学的扩张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而我国大学的扩张发展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主要依靠社会投入的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的扩张发展。再次,发达国家大学的扩张属于主动型发展模式,逐渐建立起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而我国大学的扩张是在社会和政府的推动下实现其扩张发展,属于被动、追赶型发展模式,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四、转型与收敛:中国大学扩张的理性预期
我国高等教育在扩张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亟需进入到转型与收敛的发展阶段,以有效应对我国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诸多困境,寻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之路。
(一)未来中國大学转型之目标定位
“转型”一词源于社会学,主要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行模式以及观念制度的根本性转变过程[12]。而大学转型也就是对大学深度改革的一种宏观层面上的抽象和概括,大学所转之型体现了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大方向。自上世纪我国大学重组及随之产生的大学收费制度、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本世纪初以教师聘任制度为核心的大学人事制度改革,都是我国大学在发展中所进行的转型[13],而当下正在进行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其实也是我国大学在转型发展中一种较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但是我国大学的转型发展在制度、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层面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认清当下我国大学的所转之型,以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1.大学制度层面的转型目标。新制度主义理论对制度的界定包括三个层面,即法令条文、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认知层面,并认为这三个层面是相互统一的,也就是说一个真正成功的制度转型必须完成这三个层面,如果只是其中一个或两个层面进行了转变,就意味着该制度的转型并不成功,甚至面临危机。而纵观我国大学的转型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大学的转型主要是在制度的法令层面进行的,并没有保证制度的法令层面与行为规范和社会认知之间的一致和呼应,即通过使用强大的惩处措施,快速推动大学的转型发展。比如,为了提升大学的学术生产力,便规定大学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学术产出要求,否则便会面临分流甚至裁员[14]。因此,当下我国大学在转型发展中亟需注重制度的法令层面与行为规范和社会认知之间的统一。
2.大学文化使命的转型目标。不论是大学内部还是外界对于当代大学的批判与讨论不绝于耳,很多学者也尝试从大学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培养方式等各方面探讨我国大学所面临的危机与问题。但是,我国大学在转型发展中出现的偏离或扭曲并不是大学某一方面出了问题,而是整体性的问题,即整个大学文化的问题,包括大学理念、制度、行为以及器物等大学构成与运行的各个方面。由于我国大学极端实用主义盛行、愈演愈烈的集权管理、浓厚的功利主义导向等,这与大学应然的文化使命相去甚远[15]。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应是独立自主,自由教学和研究,崇尚科学,注重对人的培养,这些特征是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根基,也应该是我国大学所转之型。
3.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转型目标。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可以说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虽然进行过很多转型与改革发展,如大学收费制度、招生制度、人事制度、“985”工程、教学改革以及正在进行的“双一流大学”建设等,但这些转型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这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在转型发展中并没有注重发挥高等教育结构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不自觉形成的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转型发展。例如,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没有从整体上考虑高校学生专业分布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是否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匹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急剧下降。在还没有从整体上思考出专业调整后课程设置的具体方案时,就大刀阔斧的进行所谓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估,自然改革的作用是收效甚微的,甚至适得其反。而有效解决这种粗放式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转型发展模式就是要密切关注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内部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动关系,以保证高等教育转型的有序开展。
(二)收敛之点:中国大学回归之路
“收敛”一词在经济学和数学中是指会聚于一点,向某一值靠近。《辞海》中对“收敛”一词的释义有4种,一是指收割农作物;二是指收租税;三是指减少、约束;四是指减轻行为不好的程度。本文中的“收敛”一词主要借用《辞海》中的第三种释义,“收敛之点”也即指实现我国大学转型发展的约束条件。
1.努力构建大学制度转型的合法性。我国大学在转型发展中主要通过学术绩效和市场来提升竞争力,但竞争力的提升并不完全提供大学的合法性,因为制度不仅具有生产的特质,它还具有价值维系的特质,也就是说当一种制度没有充分体现合理的价值理性,即便使用权威、惩处等措施来变更法度,也不可能提供持久的制度竞争力。因此,大学在转型发展中要保证制度法令层面与行为规范、社会认知三者之间的相互统一。而大学章程作为高校内部治理的“母法”,是高校实现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依据,是有效保障大学制度转型合法性的关键所在。首先,大学章程的制订与执行要平衡好党委领导地位、行政执行地位、学术核心地位以及民主基本地位这4方面权力之间的关系[16]。其次,大学章程要想真正发挥其效用就必须充分体现和重视多元主体的利益需求,保证多元利益主体的充分参与,成为调整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校、学生与学校、社会与学校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准则[17]。再次,大学章程需处理好制度制约与文化塑造之间的关系。我国大学章程的制订和执行都是由行政力量来发挥作用,也就是通过制度制约强制大学制订并执行章程,这就导致大学章程执行的文化内生力严重不足。因此,一方面,我们亟需不断激发大学组织的文化内生力;另一方面,要主动将来自于行政力量的制度制约转化为执行文化塑造[18],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大学制度转型的合法性,保障大学章程的良性运行。
2.追寻精英主义的大学文化理念。在理论上大众高等教育系统中,精英教育不仅存在,而且应该很繁荣,但在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发展中,精英教育却逐渐式微。大学不同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大众化乃至普及化,但是大学的理念依旧应该是精英主义的,这里的精英主义不是我们当下大学所培养出来的外在的、以追求职业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为目的的学术精英或技术精英,而是以培养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价值的精英为指归。高等教育系统由很多部分组成,其中大学处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顶端,也是最能体现高等教育核心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大学必须坚持精英主义而不是所谓的科研超越,大学可以培养不出权势贵族,但大学需要培养出具有兼济天下使命和拥有自由灵魂的人[19]。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探索发展中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其实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因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根本职能,创业教育不应只为了培养创业者或企业家,而其实质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在现实中,很多高校已然忘却了人才培养的基本使命,导致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产生偏颇,创业教育未能真正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自然也难以实现科学地发展[20]。
3.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结构之间的联动关系及影响高等教育結构建立的因素。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及个体结构。宏观结构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层次(水平)结构、科类与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地区(布局)结构以及宏观管理结构;微观结构指高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包括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以及微观管理结构;个体结构是指受教育对象个体的内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体力等。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飞速地发展,一跃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扩张与转型发展中未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积极功能。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在扩张与转型发展中要处理好高等教育结构内部之间的联动关系。要想成功开展高校教学改革,就需要深入了解当下高校课程结构、师资结构乃至学生个体结构的现状,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学改革的盲目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本国国情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特点等因素对高等教育结构建立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化,而这时高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式也需要有计划地进行逐步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21]。
注释:
①专业点数和专业种数出自教育部高教司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此目录中没有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具体的界定。大致涵义是,专业点数是指同一各专业有多少个学校开设;专业种数是指所有高校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专业。
参考文献:
[1]张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扩张与大学教师职业责任的变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3):38-39.
[2]罗丹.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的特点及影响研究——专业变化的视角[J].民办教育研究,2007(2):19-20.
[3]黄晨.大学扩张:“由系变院”问题研究——对H大学传播专业“建院”的个案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48-49.
[4]陈林,万攀兵.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得与失——围绕国内学术界三大争鸣的政策效应评价[J].中国人口科学,2017(1):117-118.
[5]王胜今,赵俊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9(4):29-31.
[6]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R].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4):35-36.
[7]郭思思,李悦.我国高等教育功利化现象分析[J].科教文汇,2014(284):203-204.
[8]Christopher J·Lucas.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 History[M].New York:Martins Press,2006:170-177.
[9]梁淑红,蒲沿洲.战后英国高等教育政策变迁:主题、动力、制约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0-13.
[10]Kitamura K.Policy issue in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1997(2):141-150.
[11]任丽婵.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启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4):32-34.
[12]王建华.大学转型的解释框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1.
[13][14]罗燕.全球化与中国大学转型[J].复旦教育论坛,2016(3):5,9-10.
[15]廖可斌.中国大学文化转型:历史、现状与路径[J].浙江社会科学,2013(2):13-23.
[16]林群.大学章程应有效推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调整[J].教育研究,2013(9):50-51.
[17]贾玉明.大学章程要体现多元利益主体诉求[J].教育研究,2013(9):52.
[18]石连海.国外大学章程执行力的模式、运行机制与启示[J].2014(1):137.
[19]王建华.大学理想与精英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1-7.
[20]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3.
[2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6-112.
(責任编辑:宇美臻)
Abstract: Since the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China, it has experienced many twists and turn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but on the whole, it tends to expand continuously.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times, the ways and paths of Chinese university expansion are different.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university expansion model and the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era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such as the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unreasonable structure of disciplin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over-education, and so on, further thinking that the expected goal of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should be to enter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convergence. Based on this, we further reflect on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other issues that are currently being carried ou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hinese university expansion; expected goal; transformation and conver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