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儿 李世云 周乐平 杨潇郁 林芸静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2016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1],要求广州、深圳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在此契机下,寻求继续教育在新时代、新环境中发展的主题,努力找出继续教育在大湾区建设当中的定位——即继续教育应该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什么样的人才,特别是对大湾区建设提供什么优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值得继续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思考的主题。为此,笔者所在单位“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高点”和创新“桥头堡”,立足大湾区,为共建“一带一路”作出贡献。而负责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教育学院也希望利用所在单位继续教育在湾区的影响力和已有的实践成果,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探讨如何能为服务湾区建设培养所需人才,如何构建出一个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凸显教育技术优势、更回归继续教育本源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继续教育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和发展提供新思路,使继续教育能够紧跟时代节奏,真正发挥自身价值,成为打造湾区人才高地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有关智慧环境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多,通过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只有如下三篇:“智慧学习环境下高职民航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2]、“智慧城市环境下信息交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3]、“‘云计算’环境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及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智慧教育的数据挖掘视角”[4]。
把大湾区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有十几篇,但多数仅限于湾区中某专业人才的培养,如外语人才、法学人才、电气人才、跨境电商人才、金融人才等的培养或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5][6][7][8][9];其中将粤港澳大湾区与成人教育结合起来研究的目前只查到一篇:“粤港澳大湾区成人教育对接途径探析”[10];而把智慧环境及大湾区和人才培养三者结合进行研究的,目前还没有检索到。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或者从实践上来探讨智慧环境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人才培养,都是一个创新的研究。
在探讨改革什么、如何改革之前,必须先了解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智慧环境下服务大湾区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才能达到改革的目标。经过反复的调研和探讨,发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同种类、不同区域的继续教育管理分离造成的管理低效和资源浪费。
2.各区域继续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区域特色和顶层设计。
3.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未打破壁垒,缺乏推广应用。
4.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缺乏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从学历导向到职业导向的转型不够明确。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各自为阵,缺乏沟通融合。
6. 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与时代发展不相符。
1.智慧教育环境
智慧教育环境是依托智能化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构建能够实现教学主体之间智能化交互的教育环境。智慧教育环境下有利于推动海外华文继续教育、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继续教育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市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促进各区域继续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共享共建的综合合作体系。
2.模式
在社会学中,模式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有进化模式、结构功能模式、均衡模式、冲突模式等。[11]本研究中的模式是指结构功能模式,即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自的功能。
3.“1+2+9”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2+9”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将1(海外)+2(港澳)+9(大湾区九市)的继续教育通过结合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智慧教育信息生态环境,实现多区域和多种类的继续教育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所需的优质应用型人才。
1.创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平台
在思考如何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一个支撑点将各种层次和需求的人才培养搭建起来,这需要一个继续教育一体化的综合网络平台,以便为统筹、高效、精细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因此,自2013年开始,暨南大学教育学院就开始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科学纳入继续教育中,并将包含了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培训等继续教育的各个模块统一到一个平台上。
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中心统筹、两类协同、多区并进”的继续教育管理理念,并创建了一体化综合网络平台。
2.创建“一平三端”的智慧教育环境
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教育业务的深度融合,在教学管理服务中挖掘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个性化需求,以高效能、低消耗的方式实现知识与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教学的智慧探索。这既符合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成熟、有经验等特点,又能够体现以生为本,注重启发的教学规律,同时能促进学习者运用现有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完成自导学习的目标。
3.制定及施行富有区域特色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从全局出发,从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和施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海外华文教育及华文师资的需求、港澳学生对内地社会经济制度的了解以及在大湾区的就业创业需求、湾区九市人才对学历与技能证书的需求等方面研究设计富有特色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4.开设并推广适合湾区内不同区域发展要求的专业与培训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功能和定位不同,且国家对大湾区发展的整体产业规划和布局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教育学院深入研判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和产业规划,并通过分析探讨得出:大湾区人才需求的方向是能够适应绿色、开放、创新的新兴产业集群,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类型以及智能制造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还有就是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人才。
5.搭建政、企、校精准对接的继续教育深度合作平台
为更精准地满足大湾区人力需求,需要寻找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以及多种层次的合作模式。首先是校政合作,通过与政府合作,使继续教育获得官方的支持,同时也为政府培训需要的人才。其次是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直接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最后是校院合作,通过与专业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一线人才。
6.建设 “双师型”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为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必须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合格、相对稳定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双师型”、“行业导师型”教师的培育,是适应大湾区人才培养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通过人才培养的相关理念和上述解决问题的思考后,暨南大学教育学院开始从网络平台、智慧教学、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合作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基于智慧教育环境的“1+2+9”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一体化网络平台模式
利用暨南大学成人教育一级管理(集中统一管理)的优势,进行中心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有效结合,推动海外、港澳和大湾区九市继续教育多种方式的合作与融合。如:推动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培养常态化运作,试行1+X证书制度,实现职业技能证书的学分转换、课程免修等学习成果认定;开展港澳学生回校参观学习、在暨南大学校本部举办毕业典礼等活动,增强港澳学生与内地师生的文化交流;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学点工作会议,促进湾区各市多家教学点规范教学管理、分享办学经验、加强合作交流。(见图1)
图1 一体化综合网络平台图
2.“一平三端”的智慧教育模式
暨南大学教育学院致力于打造“一平三端”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大数据实现学习者、教师、管理员三方信息交互,建立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环境。
“一平”指一个综合教学教务管理平台,此平台融合目前的“大数据、云计算”概念,致力于更好的教学及管理。综合教学教务管理平台集成教、自考、培训等信息为一体,系统内学生修过的课程成绩,都可以进行学分互认,管理平台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后各个流程,并且与暨南大学官方数据库和管理平台相链接,可将海内外的毕业生数据,直接推送到暨南大学校友库储存和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教务管理效益并实现信息的共享共建。
“三端”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指移动式、轻量级教学互动。学生通过移动设备,碎片化学习。“三端”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尤其是移动终端设备,将传统的线下授课与线上学习有机融合为一体,并且运用雨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方式打造课堂预习、练习推送、课堂互动和课后跟踪相结合的混合式课堂。教师随时发布课件,方便学生课前课后预习和复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雨课堂进行学习,由此产生的学习记录可视为平时成绩,结合正常考试的成绩,最终生成学生综合成绩,统一录入进平台。
3.体现区域特色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内容模式
在海外,华文教育、汉语言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传播中华文化,在海外华文继续教育中推广“根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在港澳,注重培养专业素养的同时,还特别加入介绍内地社会文化、经济法律制度、市场经济形势等问题的课程和专题讲座,同时增设汉语写作、应用语文等语言类课程,旨在促进港澳学生对内地社会经济制度的了解,吸引港澳学生在大湾区就业创业。
在湾区九市,推行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探索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的对接互认。
4.适合湾区内不同区域发展要求的专业与培训项目模式
从适应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出发得出湾区人才需求的方向后,教育学院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带,开设和推广了一系列适合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与培训项目。如针对香港城市规划中着重金融和贸易领域,相对应地设置了电子商务和国际商务等专业领域和AIA国际会计师培训等相关的培训项目。(见图2)
专业方面,重点在动画设计、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电子工程、机器人、无人机、法学、建筑学、护理学等专业领域。
项目方面,重点在AIA国际会计师培训、人力资源师培训、电子商务师培训、计算机培训、助理会计师培训以及华文教师资格培训等培训领域。
图2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分析图
5.政、企、校精准对接的深度合作模式
暨南大学教育学院通过签订合作办学、委托培养、项目承办、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
(1)与政府和事业单位合作。与珠海市总工会等政府和事业单位合作培养为珠海和澳门地区服务的会计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等专业人才;与江门雅图仕集团进行全面合作,培养企业管理、金融财经、包装工程等领域人才,该项目得到江门市委、鹤山市委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市政府给予合作办学很多优惠政策与条件支持。
(2)与企业合作。发挥名企的优势,打造示范性的校企合作项目,与GDC环球数码深圳分公司合作培养动画设计人才;与轩辕网络科技公司合作培养云计算技术人才。
(3)与应用型的职业名校合作。发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秀职业院校的优势,与南方IT学院合作培养无人机、机器人编程领域的人才。
6.“双师型”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在构建适应大湾区人才培养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方面,暨南大学教育学院在学院原有专职教师的基础上,招聘合同制教师担任专职教师,培养继续教育专职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使其发展为“双师型”教师;聘请企业家、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使其发展成为“行业导师型”教师。通过将“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了教师培养聘用机制,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基于智慧教育环境的“1+2+9”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1(海外)+2(港澳)+9(大湾区九市)的继续教育通过结合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智慧教育信息生态环境,实现多区域、多种类、多层次的继续教育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建设多方统筹的网络管理平台和多种端口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习者、教师和管理者创造智能化、泛在化、物联化、感知化的智能服务环境,回归成人教育“以生为本”、“注重启发”、“自导学习”的教育本源。
1.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个性化学习服务,从而提高了继续教育的效果。通过推动网络平台,推行雨课堂,学院授课教师能够将实行多年的传统教学与新技术结合,施展更加高效的授课,使学生获得了更好的个性化服务。
2.通过共建、融合的教育创新,形成了多专业、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分布和市场需求的定位,为社会输出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3.联职双沟通学习的共享教育模式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岗位的需要。
4.借力强内涵的校企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的联企模式,吸引了更多就业待深造学生加入继续教育队伍,进一步提升就业人员的学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
1.改革成果实施以来,学院对各类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成果实施前后对比:成教学生规模比原来增加了3倍;自考助学等学生增加了将近5倍。
2.成果实施以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上升,学生实现自我提升、自我价值
成果实施后培养的学生流向包括新就业、在原单位升职加薪、继续就读更高级的学历学位等方面。其中表示选择继续读研究生或者已经在读研究生者达30%。成教专科毕业后选择在本校继续专升本的学生数增长1倍。
3.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海外优秀人才:在菲律宾、印尼、泰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在读或者毕业生中,涌现了大批中文学校校长或者学校创办者、华人社团领袖等优秀人才。
港澳优秀人才:在香港,食品化学毕业生成为酒店负责人,法学专业学生成为香港警务处领导等;在澳门,工商管理和金融管理专业学生成为工商银行高级经理及澳门青协委员等。
广东省优秀人才:培养的学生成为深圳光明区第一届政协委员(2018年)并获得2019年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并成为高级工程技师;有的成为联创集团项目经理(为公司研发精英,有十多项专利)、经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个人销售业绩一年在一千五百万左右,团队第一)等。
4.为珠三角、粤东培养行业急需人才
依托在大湾区设立的教学点开办护理专业,培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为当地医院提升“三甲”及提升当地医疗护理水平培养急需人才。
1.教学改革促进了学院的科研工作
教学改革过程中,学院的教师积极参与网络课程建设,在总结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科研积累和成绩。通过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再促进教学,最终反哺到学生培养中,形成良好的循环累计效应。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获得了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广东省教育厅等相关单位的肯定并获得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
2.理论成果扎实
在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了一批教育研究成果。建设了一批省、部级的继续教育精品课程;完成了专著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术论文。
3.成果推广应用广泛
暨南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学改革,不仅在学院发展和学生培养方面取得阶段性的成效,更是加快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步伐,引起了同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广州大学、华侨大学、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广东省考试院等多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院校到我院交流访问,并将我院的教学改革、网络平台建设、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系统等借鉴或应用。
4.社会各界给予好评
暨南大学教育学院的办学质量和管理实践,受到省教育厅主管成人教育工作领导的认可和省成人教育行业的认同。学历学生和培训学员所在的单位领导也对我们的管理和培养质量给予充分肯定。教育学院连续两年获得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先进集体,教学成果主要完成人中多位获得广东省成人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广州和深圳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等政策出台开始,暨南大学教育学院便在思考和寻求继续教育在新时代、新环境中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努力思索继续教育在大湾区建设当中的定位和服务对象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经过4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凸显教育技术优势以及回归继续教育本源并服务大湾区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智慧教育环境的“1+2+9”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1(海外)+2(港澳)+9(大湾区九市)的继续教育通过结合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智慧教育信息生态环境,实现了多区域、多种类、多层次的继续教育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为继续教育学习者、教师和管理者创造智能化、泛在化、物联化、感知化的智能服务环境,回归成人教育“以生为本”、“注重启发”、“自导学习”的教育本源。从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海外、港澳以及广东湾区内的应用型人才。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继续教育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使继续教育能够紧跟时代节奏,真正发挥自身价值,成为大湾区人才高地的重要角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