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刚,彭庭莹,吴 清
(肇庆学院 a.肇庆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院;b.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c.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导的战略和重城轻乡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城进村衰、农村空心化、主体老年化和乡村病等问题突出[1]。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攻坚战略等,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补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乡村短板[2]。而如何因地制宜寻找乡村振兴的路径,破解乡村发展滞后的问题成为各地政府和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学术界掀起了乡村振兴研究热潮,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的内涵、意义、路径等方面。钟钰深入剖析了我国乡村振兴的背景、需要重视的问题以及实施路径,他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党的十九大对过去重要农村战略的系统总结和升华,根据内容,实际上是党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升华,为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3]。刘彦随认为,中国乡村振兴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完全依赖强大财政供给或者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的转型发展道路,同时也应避免陷入城市贫困与农村衰败并存、社会矛盾凸显的“陷阱”局面,提出了基于城乡融合系统和乡村地域系统的中国乡村振兴的路径,指出当前我国乡村地理发展的几个前沿课题,他还对我国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区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4]。大部分研究成果主要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剖析,提出实施路径[5-11]。但他们的研究尺度较大,从全国、全省的视角来分析,对具体村的研究分析成果还不多,并且与相关其他战略的结合分析较少。本文以建发村为例,将乡村振兴与南粤古驿道、省定贫困村等战略进行结合分析,提出建发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对其他同类村庄有直接的参考作用。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总量最高的省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发展的不平衡性较为突出,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为:珠三角经济高度发达,粤东、粤北、粤西经济相对落后,而粤东、粤北、粤西地区也是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全省2227个省定贫困村,具有典型的边缘化分布的特征。珠三角地区仅159个贫困村,占广东省贫困村总量的7.1%,其他地区共计2068个,占广东省贫困村总量92.9%。近年来,广东省加大了对落后地区的扶贫攻坚的力度,开展了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建设,极大的改善了贫困村的人居环境问题,但贫困村仍然面临着产业落后,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全省提出了南粤古驿道修复利用工作,沿线省定贫困村有1320多个,约占全省贫困村总数的60%,并对沿线村落进行了分类规划。建发村作为西江古驿道沿岸的贫困村,位于三县交界的区位,因地制宜,分析其产业发展的现状,归纳其产业发展思路和模式,探索产业振兴的路径,可为广东省其他贫困村乡村振兴提供相关的借鉴和参考。
建发村位于德庆县最西端,是三县交界地区,东接封开县长岗镇,东与郁南县城隔江相望,西距德庆县城37公里,是德庆县西江锦石旅游资源区重要组成部分。村对外交通依靠沿江乡道,与321国道相连,距离广佛肇高速出口15公里,拥有西江渡口一个,水路交通均较为便利。村庄三面环江,由东向西依次为滩涂、堤坝、平原、台地、山地,总体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增高,沿江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村庄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建发村在对口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优势,打造了千亩蚕桑基地、滨江大头菜种植基地两大农业特色基地。
图1 建发村村域范围图
SWOT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是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管理之中。S(Strengths,优势)和 W(Weaknesses,劣势)主要指的是存在于研究客体内部的因素,O(Opportunities,机遇)和T(Threats,威胁)则由研究客体外部环境所引发[13]。借助SWOT分析法,以广东省省定贫困村建发村为例,对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自身的优劣势进行梳理,对外部环境为其发展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进行判识,从而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贫困村产业发展制定合理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口岸优势明显:建发村位于德庆、封开、郁南三县交界地区,距离封开县长岗镇仅10公里,距德庆县城约38公里,与郁南县城隔江相望,属于较为典型的口子村,口岸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建发村南临西江水道,拥有西江渡口一个,水上交通便利,为建发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一定的市场优势。按照区域经济双核理论发展模式,口岸地区由于地理交通的原因,各种资源易于在此汇聚,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增长极。资源优势明显:村庄位于西江河谷地区,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条件,特别是适合种植蔬菜、桑蚕、水稻,农产品质量优于郁南县,蔬菜广受欢迎。经过多年发展,建发村逐渐形成了桑蚕种养和蔬菜种植两大特色产业,特别是滨江大头菜初步形成了地方品牌,具有一定的地理知名度,桑蚕产业作为建发村传统的农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效益,至今还保持1300余亩的产业规模。
产业化水平较低:建发村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全村产业以农业为主,工业服务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蔬菜、桑蚕为主,特色养殖业水平较低,种植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为明显,产业稳定性不足,产业效益不高。服务规模也较小,主要为零售商店和餐饮业,没有充分挖掘沿江休闲旅游资源,吸引人气,带动餐饮、旅游消费。产业模式仍然是小农经营,土地经营集中度较低。根据现场调研资料,建发村土地经营集中度不足10%,20亩左右的种植大户仅2户,主要原因是该村耕地质量存在差异,土地流转较为困难,抛荒现象较为突出。空心村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较好的产业支撑和就业岗位,建发村人口流失严重,村庄空心化问题较为突出,全村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外出打工,几乎全部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村庄特色产业发展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外流带来了空巢老人赡养,留守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阻碍了村庄传统文化的传承。另外,与大多数村庄一样,该村基层治理乏力,村党委班子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不高,眼界不开阔,理念较为落后,在带领村民干事创业方面,还是缺乏魄力。路陆交通不便:建发村陆路交通闭塞,对外联系不便,特别是长岗镇跨江大桥的建设,进一步削弱了建发村的区位优势,以往依靠水陆发展的建发村逐渐失去了发展优势。陆路交通对外联系主干道仅宽3.5米,部分路段还存在破损的问题,车辆通行效率较低,特别是大货车难以通行。
外部竞争激烈:全省、全市、全县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着力构建高效农业、观光农业、融合农业,出现了田园综合体、乡村驿站等融合性产业业态,并且更注重招商引资、技术引进、人才引进。
市场需求变化:由于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转变,更加关注农产品的新鲜、健康。因此鲜活、有机、富硒等农产品广受市场欢迎,如何转变农业供给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将是未来建发村产业发展的一大挑战。
乡村振兴大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攻坚战略等,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补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乡村短板。肇庆市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大会上要求聚焦乡村振兴着力点和突破口,开辟一条具有肇庆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确定全市开展实施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做大做强富民兴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发村产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精准扶贫大攻坚:当前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由面上贫困转向点上贫困[1]。广东省开展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对全省2227个省定贫困村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划拨建设资金,努力实现“后排”(贫困村)变“前排”(新农村)。建发村在这一政策红利背景下,村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提升了村庄宜居水平。同时对口帮扶单位积极谋划,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有效提升了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现代农业大机遇:德庆县大力构建“四大”农业农村发展体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努力推动农业增产增效新突破、农民持续增收有新进展。德庆县被评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中央农办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等级颁证试点县、首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县、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些政策支持为建发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建发村产业振兴,要依托现有的蚕桑产业、蔬菜产业,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引入专业公司投资,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提升桑蚕种养和蔬菜基地产业化水平,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蔬菜加工和桑蚕加工,整合西江和华表石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村体验旅游,建立乡村旅游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条,形成“1+N”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种植大户+公司基地”的集中经营模式以及“一带、二区、四基地”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依托三县交界和沿江的口岸区位,打造德庆蔬菜产业基地和桑蚕产业基地,构建较为完整的蔬菜、桑蚕产业链条,包括种植(养殖)、加工、乡村旅游等环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村一品”示范经济模式。
1.建设有机蔬菜基地
高效有机蔬菜可作为建发村“一村一品”示范建设的精品项目,通过土地流转,提高蔬菜种植的集中度,推进集中连片发展。加快与肇庆市供销社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三权分置”的模式,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由每户自主经营转变为公司集中经营,农户以土地入股并进入公司务工的生产组织模式,开展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同时引进有机蔬菜加工企业积极发展蔬菜深加工产业,加强品牌建设力度,以滨江大头菜为核心,积极申请地理标志品牌,打响建发村有机蔬菜品牌。
2.建设桑蚕生态循环农业基地
桑蚕种养基地可作为建发村“一村一品”示范建设的辅助项目,保持现有桑蚕种养殖规模,建立桑蚕养殖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桑蚕养殖合作社和技术推广中心,引进相关加工企业,开展蚕丝粗加工,配合后期乡村旅游发展,开展桑蚕采摘体验。积极探索“桑蚕-食用菌-肥料”循环产业模式,桑木种植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桑叶喂蚕,蚕沙回田种桑的生态循环产业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益。
3.建设有机水稻基地
建发村水稻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水田相对集中。仍然采用传统农药+化肥的种植模式,产业效益不高。可依托现有的水稻基地,开展无公害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加大品种引育力度,引育有机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种植的科技投入与水平,强调量化生产和有机肥料施用。可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展有机大米加工、包装、销售工作,注重有机大米的品牌塑造,提高产业效益。
4.建设热带水果基地
德庆县是全省柑橘生产的核心地区,同时是荔枝适宜种植区、龙眼产业布局的潜力区,可见德庆县具备发展热带水果产业的优势条件。建发村柑橘产业虽然受到破坏,但由于其较高的市场效益,可将部分山地作为预留柑橘产业用地,近几年先种植荔枝、龙眼、芭蕉等水果,待技术条件成熟后,可大规模恢复柑橘产业种植。另外,充分利用非生态保育山地,开发种植肉桂、巴戟等南药作物,丰富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多种经营模式,形成1+N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深入开展农产品深加工
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建发村集聚。依托现有蔬菜产业基础,积极与南阳集团合作,建立蔬菜产业基地、水果基地,建设加工企业,引进深加工工艺,推进果蔬包装、蔬菜果汁、果蔬食品加工等。强化品牌建设,推进建发村蔬菜地理标志品牌的建设,提高品牌附加值。推进桑蚕-食用菌产业化水平,开展食用菌深加工、蚕丝深加工,推出特色食用菌产品和蚕丝旅游纪念品。形成建发现代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同时推进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
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以“旅游+”来引领建发村经济产业融合,对培育建发村农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建发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产生强力的拉动作用,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充分依托建发村特色农业基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整合建发村乡村景观资源、民风民俗资源、西江旅游景观资源和华表石旅游资源,推进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民宿、户外娱乐等项目,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将建发村打造为西江谷地乡村旅游重要节点。
3.积极培育农村新业态
创新农村电商模式,发展“新零售”等业态,推进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开设地网络促销。依托德庆县农村电商,加快建设建发村农村电商平台专营店,推动有机蔬菜、蚕丝、食用菌、南药等土特产品上线。在中心村设置公共服务点,引入快递企业、物流企业,打造工业品、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旅游纪念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1.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当前,建发村发展最大的难题就是土地流转不顺、土地经营的集中度不高、土地撂荒的问题。可采取“农户+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的模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同时着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之尽快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通过土地整理工作,逐步缩小土地质量差异,扫清土地流转的障碍。构建企业经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不同规模集约经营模式。
2.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体作用,通过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加大从高等农业院校选聘专业技术人员力度,充实激发村农技人员队伍;切实加强知识更新培训,着力提高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支持力度,鼓励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种养大户等领办创办种植、农技、植保、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实现社会化服务组织全覆盖。
3.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积极探索建立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运用农超、农社等产销对接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有机嵌入现代农业生产。不断改善小农户生产条件,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为小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性服务,如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
4.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农业集聚集约发展
根据产业结构和经营体系分析,结合建发村土地利用现状,对建发村产业发展进行空间布局。形成“一带、二区、四基地”的产业空间格局:“一带”即沿江休闲观光农业带——位于乡道以西、江面以东的区域,为休闲观光农业带。发展思路为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二区”分别为旅游综合服务区、农产品加工区,旅游服务区。主要位于村庄居民点,提供旅游食宿等接待服务功能,利用现有民居,引导农户开发特色民宿、农家餐厅等旅游业态。农产品加工区位于村委以西,主要开展蔬菜包装、深加工,蚕丝深加工等加工业;“四基地”主要包括蔬菜基地、桑蚕基地、有机水稻基地、生态林基地。蔬菜基地位于现有扶贫蔬菜基地周边,基于现有规模进行扩大,种植大头菜等时令蔬菜;有机水稻基地分别位于村北、村中部和村西高质量耕地区域,主要采用有机耕作技术,种植有机水稻;桑蚕基地位于村西南区域,在引入企业建立蔬菜基地后,逐步压缩桑树种植面积;生态林基地位于村西部山地,为村生态保育区。
图2 建发村产业布局图
本文基于乡村产业发展和SWOT分析相关理论,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南粤古驿道规划建设等战略,以德庆县建发村为例,基于村庄产业发展现状,对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发现建发村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并依此提出产业振兴路径选择,具体思路为:(1)建立“1+N”的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具体包括建立有机水稻、桑蚕循环农业和热带水果等农业基地;(2)实施农业接二连三战略,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培育农村新业态;(3)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4)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农业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一带、二区、四基地”的产业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