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伟
辩证法不是关于对象的形式规律和外在认知,它是内容的逻辑。辩证法的合法存在领域只驻足于生命的实现与呈现,即生命的“自由”与“完整”。只有从现实的人、现实的实践出发,就是把特定历史阶段下现实的人的生存需要作为人、社会和实践的合理性的价值评价尺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澄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真实意蕴;只有从“现实的人的历史”的辩证法视域中,我们才能找寻到人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真实理论原点和实践要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图景和生存愿景才会真实敞开。在这一理论地平线之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会真正被赋予生命、价值、理解、共识与自信。
时代的转变也亟须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只有当人的思维方式真正进入了生命关怀的哲学高度,社会生活的文明高度才会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具有关切生命本身的辩证法思维与辩证法自觉。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维方式能够产生引领时代的思想力量就在于他的哲学是以人的精神存在、发展的历史感为基础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能够超越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因为他把人的历史生成过程扎根于生活实践中,并将这一辩证过程的存在论基础转换为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生活实践是人的生存实践的场域,它是面向未来可能性的哲学旨趣,是对“意义世界”的敞开与追随。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型塑,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获得自身发展。正是在以人的生存实践为本体论的辩证法哲学中,马克思扬弃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而为共产主义这一人类最终理想终身奋斗。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辩证法中国化的历史过程首先就是共产党人思维方式的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思维方式中得以孕育、生成和发展的。1978年3月,《人民日报》编辑部针对真理标准问题上存在的思想混乱,发表了一篇题为《标准只有一个》的思想评论,明确提出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于《光明日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热烈地表达与回应着这一深刻的哲学观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能够具有如此巨大的历史转折作用就是因为我们党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从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转化为实践的历史的思维方式,以及尊重人本源的存在方式。这一转变也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哲学基础。在真理标准讨论的直接推动下,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更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里程碑。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他强调:“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立足于人的生存实践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向前。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而要做到“心入”“情入”,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入一定是各项工作的思想根基和理论前提。2012年,刚刚就任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就恳切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在新时代,人的生存时空和人的生活形态、状态都会有呈现新的情势和需求,“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如何能够感知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维方式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在历史的、实践的辩证法思维方式中把握自身意识与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之间的认知矛盾,去洞悉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民在生存趋向与精神需求之间产生落差的原因,从而才能够对“人的全面发展”获得现实的解决方案。“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只有遵循人的历史生成性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只有尊重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内涵,才能在实践中避免把人民、把人民的需求“抽象化”“教条化”“凝固化”。
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曾指出:“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赋予人以现实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数次到基层考察调研,在一次一次地走进人民群众的过程中践行着辩证法思维方式,因为只有真正走进人民的生活世界中,生命的“自由与完整”这一价值理性才会转化为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践理性。今天的中国,以“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其中的距离,正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生命的自由与完整”的感知与理解。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生命的自由与完整”的最有力量的守护与追求。
辩证法思想的最大特点在于“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1]22辩证法始终将“发展”这一观点贯穿始终。中国的时代转型呼唤一种能够表达并激励时代精神的哲学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以马克思辩证发展观为引领,辩证发展观的创新旨趣与整体性诉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应有之意。
我们对“现实的人”的认知范畴可以规定为“现实的人是生产的人”“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是能动的人”“现实的人是发展的人”“现实的人是经验的人”。辩证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关于对人的活动、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观点和方法。人在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创造了社会的进步,创造了人类发展,社会的发展在本质意涵上就是人的发展。实践标准的讨论、生产力标准的确立之所以能够使我们从幻想回到现实的力量正是源于实践观,因为这一标准不只体现着理性的原则,而且首先是彰显了价值标准。人的真实本质和真实生活只有统一于这两个原则之中,社会主义的理想才能由理想信念变成生活的现实。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终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地说到:“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他说在长期工作中最深切的体会就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评价邓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充满着革故鼎新、锐意进取的革命勇气,始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的工作常态,他密切注视着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认真思考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经验与成果。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就是在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发展这一伟大工程中实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持续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辩证法就是在批判性和革命性思想原则中理解一切事物的,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肯定的状态与质感中酝酿着否定的要素与动能。马克思的伟大思想正是在革命实践与理论创新的辩证法中孕育诞生的。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把党的建设称作一项“伟大的工程”,将它作为党的“三个法宝”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重大论断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保持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保持立足于实践与理论互为生成的辩证发展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只能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的创新、奋斗的辩证发展观中才能实现。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类面对的主要难题是提出自己所处时代的问题,因为问题彰显着人们真实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状态。问题意识从何而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立足于现代化建设能够从整体上去满足人的现实需要与利益。人的解放首先是政治解放,然而经济解放、社会解放、精神解放是在人的解放进程中的不可隔断的链条。马克思认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494毛泽东同志认为,我们从两个方面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现代化不是单纯的经济现代化,而是一个总体性的历史活动,还包含着精神世界、文明世界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分享与贡献。而梁家河的变化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了解并正视了“乡亲们最需要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这一“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发展生产力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一要务。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给出的答案是: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发展生产力”应该有新的时代内涵。高质量发展,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包涵的潜在力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任何生产都是个人力量的物化,在相互联系中个人的力量就是生产力。”[2]73因而解放个人也就是解放生产力。要释放新时代生产力的革命性涵义,应该是首先解放个人,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个人的解放是个体间平等的实现,是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丰富而全面,人民不仅要求更充足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都有了切身利益诉求和生活展望。如果把社会的全面进步看作是人性在实践中的全面展开,那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就只不过是人性展开的不同方面。无论哪一方面受到限制,都意味着人性受到压抑,社会发展都有可能陷入畸变与病痛,因此应当从人性全面发展的需要来确认社会发展的尺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只有在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只有在人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的实现中才能得以解决。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源自我国的现实需要,是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期待,是缘由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发展难题,最深刻的出发点是满足人的整体性的发展诉求,是立足于人的真实存在状态与利益需要的辩证发展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维度体现于马克思辩证法真理性与价值性的交相辉映,建立在马克思辩证法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立志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统一与和谐。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3]3这里的世界、国家和社会是“人”的辩证发展内容,而“人”是世界、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本体依据。人类世界历史的变迁融贯于人的存在形态的辩证法内涵,使人在社会、国家、世界中真正成为“人”。马克思曾提出“政治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这两个重要的命题,如何把“政治的解放”冲破思辨的形而上学而实现政治形式与社会关系历史的辩证统一是他的理论与实践诉求。马克思“社会共和国”的思考路径就是将产生于社会但与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再次回归社会,而这一回归的实现一定是基于人类社会的辩证发展规律。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都表达了社会权力怎样从社会产生、怎样异化为社会的力量、最终又应在世界历史中得到更高形式的复归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共产党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专注于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之中,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性历史趋势中,“主体性”哲学理念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也释放着自身的理论力量,但与此相伴相生的主体性原则的膨胀也导致了“现代性的病症”,人的主体性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矛盾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中产生着冲突与碰撞。“主体性”理念的弥漫以及由之带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危机与深层困境。“人的自我认同的危机、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不同种族、民族与文化之间的冲突,乃至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等等,都在这一矛盾和困境中有着深层的根源。要克服这一深层矛盾,我们必须适应人面向未来的生存发展要求,寻求理性形态的当代转换。”[4]寻求克服这一现代性危机的理性认同就是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扬弃“主体性”原则及其弊端,重塑被其所破坏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共同体,开辟出一条区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的价值自觉致力于面向现代文明形态的构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凝结出新发展理念、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全球治理观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都旨在依循人自身的存在方式所构成的人与世界的无限丰富的矛盾关系,都诉诸于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一切矛盾关系在人类共同的关切、共同的梦想、共同的命运中实现“真、善、美”的辩证扬弃。基于“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思维方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之为思维武器与哲学理念来观照人与世界关系的解释原则,这其中贯穿着辩证法思想所蕴含的人类性和时代性的深刻的一致与回应,对人类命运和人类理想的价值诉求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时代性问题的辩证法自觉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