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满拦江
大哲学家罗素有个好朋友叫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他们联手写了《数学基本原理》。此后两人兵分两路,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开始研究思维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来一个奇葩的概念:惰性知识。惰性知识是借鉴了惰性气体的表述,指的是那些碎片化的、零散的、孤立的、听起来高大上但没什么实际用途、无法在现实中应用的、缺少活力的知识。知识的活力不足就是惰性知识。
照这个标准来看,网络上九成九的知识都是惰性知识,是死知识。只有赋予这些惰性知识以活性,知识才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金鱼的记忆时间到底有多长就属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惰性知识。普朗克的司机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普朗克的演讲稿也属于典型的惰性知识。不是说死知识就没用,至少趣味性还是有的。但如果你具备了让死知识成为活知识的能力,岂不是更好?
我们许多人掌握的所谓的知识其实不过是个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知识知识,有知有识。惰性知识只有知——知道金鱼的记忆不止七秒,但没有识——如果你非要抬杠说有,那也不过是网络上的传言,不可信。这在你大脑里是个孤立的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那一种,知识必须能够用以指导人的实践才有价值与意义。知识必须能够在你大脑中自如运行,有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这个体系至少应该包括观察、分析、预判、行动、矫正、结果与反馈七个步骤。普朗克就是在专业领域里运用这七步,完成他的思想发现,获得诺贝尔奖,而他的司机只有一个孤立的点,不能完成完整的步骤,所以司机只是知道惰性知识。
惰性知识拓展开来就成为活知识,成为你的智慧和能力。拓展不开,就毫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