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德与人类青瓷“非遗”传承(二)

2019-07-15 01:32张建平李岩
东方收藏 2019年2期
关键词:溪头龙泉青瓷

张建平 李岩

李怀德,1918年11月生于龙泉溪头,1989年去世。龙泉青瓷薪火传人、一代宗师、青瓷巨匠,为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毕生专注青瓷事业

1.自幼痴迷龙泉青瓷

李怀德八岁时,进入溪头村率真学校读书,14岁在溪头毕业,15岁到龙泉耶稣堂学校读书,后在龙泉读书半年,在车盂曾读私塾半年、溪头丁家读私塾半年,但是每每都不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业,反而对龙泉青瓷的制作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因此,十五岁那一年的下半年,李怀德就进了碗厂,学习、从事做碗、画花、上釉等工种,觉得很有兴趣,不怕吃苦。自此之后,每日都入厂工作。

那时,李怀德的父亲已经仿制青瓷多年,他就经常跟随父亲仿制青瓷(不是长年的),但数量不多、效率不高,都是手拉坯成型。16岁的时候,李怀德的父亲又与八都吴兰亭合伙做了一批人物和动物,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小耳濡目染地学习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从而练就了他扎实的青瓷烧制功底和技艺,为后来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为民谋利,不忘制瓷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龙泉县组织了一个名称叫“合作训练班”的农民培训机构,经时任宝溪乡乡长的陈佐汉介绍,李怀德被推荐到龙泉合作班训练。结业后,被合作室委任为龙泉县政府合作辅导员,后又被派往宝溪乡合作社任职。由于工作突出,县政府合作室将李怀德的成绩登上了县龙泉报进行表扬,并在名誉上给予“传令嘉奖”,通报全县,加升为县政府合作干事。

不久,因工作需要,李怀德被调到八都区合作联合社,任联合社副主任,主管物质分销业务,分销处主要任务是以廉价销售食盐、肥皂、大米这类生活必需品,供应贫困人民,附带转运土碗,当时的方法是用竹排当作交通运输的工具,顺瓯江而下运至龙泉。

李怀德在八都联合社时还兼任八都区战时经济建设实训助理员,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农作物)。在这里,他做过很多工作,到黄锦乡取过麦种,在宝溪放过信贷借款、办过储蓄、信用合作社等,皆能够兢兢业业,确实是做了不少好事、实事。

可以说,李怀德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功德很大,得到了当地百姓与县里的认可。

在八都联合社回到宝溪以后,李怀德又任一甲长,由于工作出众,被村民大会选举为乡镇人民代表,当时是以保为单位。在解放的前几年,又被任命为宝溪乡经济主任,仅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征收乡镇公粮两万多斤,后来因某种原因辞职。

抗日战争结束后,李怀德就与父兄们在自己家碗厂里烧碗,同时兼烧少量仿古瓷,传承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直至龙泉解放。

解放初期,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私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推行公私合营的制度。1953年土地改革之后,李生和碗厂通过了私资调整,李怀德被选为李生和厂经理。

3.传承发展,发扬光大

龙泉青瓷创烧于三国两晋时期,鼎盛于宋元,衰落于清朝末年,但是,衰而不断,其原因就是因为有李怀德这样的青瓷艺人作为龙泉青瓷的主要传承人,将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的火种保留下来并且传给后继者。

(1)瓷业传习工场及瓷业研究会

为了研究和发展龙泉青瓷,中国大资本家和当地政府都曾经进行了努力尝试。

民国六年(1917),上海资本家蔡宝龙在龙泉西郊建立了“浙江省改良瓷业传习工场”,建立德国倒烟式八角窑一座,但是因为经营不善,1931年冬,瓷业工场告终,但是该传习工场对于龙泉瓷器烧制技术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1944年6月,宝溪乡乡长陈佐汉等人为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发展,发起组织“瓷业研究会”,为振兴中华艺术,申请重建“德式窑”,并与当时龙泉县县长徐渊若一起请求上级拨款资助。但是,同年12月4日浙江省建设厅的批示是:“地方特产之研究工作,是项组织以直隶县府为宜,所而经费应由县设法筹集”,因当时当地县政府根本不能解决,因此不了了之而告终。虽然如此,瓷业研究会仍然做了不少技艺传承的工作。

由上可以看出,大资本家和当地政府虽然有发展龙泉青瓷的意愿和努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将龙泉青瓷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传承与发展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以李怀德家族为代表的龙泉青瓷人肩上。

(2) 研制仿古瓷

如上所述,在得不到政府的财政支持的情况下,龙泉青瓷生产几近中断,外出产品断绝,但是,自光绪二十年(1894)以来,外国商人纷纷前来以高价收购龙泉青瓷,又由于龙泉青瓷产品已被收藏家收藏,故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民国初期,一些人为寻找龙泉青瓷的陪葬品,一时间挖墓成风。与此同时,人们积极采取办法试制龙泉青瓷,其中就有李怀德、李怀川、李怀珍等老人。他们利用烧制白瓷的窑和技术基础,在古瓷片的启发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终获成功!虽然成品率很低,但是所仿制的古瓷釉色丰满光润,与古瓷真假难辨。民国三十四年(1945),宝溪乡长陈佐汉曾将宝溪诸家仿制的弟窑产品“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委托龍泉县县长徐渊若,邮寄国民政府实业部请功,获蒋介石题赠“艺精陶坊”题词,其中“生和瓷业”精品甚多。1949年初得到蒋介石赠给题词为“艺精陶坊”的条幅。而且,仿古青瓷精品“云鹤盘”早在1949年就通过外交途径运往苏联作为斯大林70寿诞贺礼,并得到苏联政府的答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作出了恢复龙泉窑的批示。如何进行很好的恢复呢?浙江省轻工业厅原厅长翟翕武在后来的回忆中说:“为了找到恢复的线索,我去找了陈万里,他告诉我,要恢复龙泉青瓷,就要找到工艺配方;龙泉有个叫李怀德的老艺人,他手上有祖传的秘方。李家祖训非常严格,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秘方几百年来都秘密地传了下来。李怀德是个全才,青瓷的原料处理、造型、烧制、雕塑、刻花、配釉等样样在行。但这个釉色的配方是世代传下来的,绝对保密,找到他,能找到一些门道。有了点眉目,我们很高兴。”由此可见李怀德在恢复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中的地位和重大作用。

自公私合营之后,李怀德负责溪头的工作,陈如初组织了仿古组,专搞青瓷。有关领导指示要把溪头的仿古组迁移到上垟,迁移是去溪头迁的,当时迁来人员有张高岳、龚庆平、张高文、李怀川等,连同李怀德一共五人,后来李怀德脱离管理工作,与张高礼等五人一起专门钻研仿古瓷的工作。当时用釉的配方还是秘密的,前段各搞各的配方,釉土原料大部是由溪头运来上垟。后来,李怀德等人公开统一研究配制了釉水,生产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技术进步较快,有些产品质量也很好,以后省工业和中央轻工业部就下了决心要把青瓷恢复起来。自此每年投放资金,派专家们来厂指导和设计,来厂创作,如轻工业部派来设计餐茶具,孙守业、周觉明,中央美院的李国贞工程师,浙江美院等高校老师、教授们源源不断地来扶持龙泉青瓷瓷厂。

由此,李怀德的技艺更加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1956年2月,便组织了曾在解放前帮助当时宝溪乡乡长陈佐汉烧制过仿古青瓷的七位老艺人:李怀德、李怀川、李怀荣、张高文、张照坤、张高岳、龚庆平,首先在溪头成立“青瓷生产仿古小组”进行青瓷试验。

1957年龙泉瓷厂建立后,专门成立了由六位技师组成的“青瓷试验小组”,由李怀德负责。试验的重点是弟窑粉青、梅子青和哥窑青瓷。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研究,终于制造出仿古哥窑的青瓷和弟窑粉青、梅子青等釉色,还从中吸取经验,了解到青瓷的釉色不但取决于釉料配方,并且受窑温高低影响,因而掌握火候对釉色的深浅有重要关系,哥窑青瓷的要求是“薄胎厚釉、紫口铁足、金丝线”。到了1959年,又成功试制了“象形开片”哥窑青瓷。至此,他们全面试制成功了哥窑、弟窑的青瓷产品,使失传了三百多年的龙泉古青瓷重登艺坛,再放异彩,恢复发展了龙泉青瓷的生产,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成果丰硕,声名远播

龙泉青瓷,独特之处在釉色,而釉色的配比是决定釉色的关键,为了恢复龙泉青瓷,必须找到恢复龙泉青瓷的关键人物李怀德,按陈万里提供的线索,当时的浙江省轻工业厅厅长翟翕武带着叶宏明前往龙泉,开始四处寻访李怀德,让他们惊喜不已的是,李怀德已经在龙泉组织的仿古小组里进行青瓷开发试验工作了。于是,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与李怀德等龙泉本地的老艺人组成了工作集体。外来的科技力量与当地的传统技艺两股力量合在一起,共同书写龙泉青瓷生产的新篇章。

李怀德除了将技艺传给自己的后代,还传授给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老艺人李怀德于20世纪50年代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政策,在深入调查后,得以平反昭雪,1978年摘去該帽子,并被聘请为龙泉青瓷研究顾问,1979年被评为县先进生产工作者。

由于几十年来对龙泉青瓷的试制生产,特别是青瓷的造型、设计等方面的贡献,1979年8月,龙泉瓷厂老艺人李怀德光荣参加了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人员代表会议”,受到了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1982年,李怀德被评为“陶瓷技师”,是龙泉县第一、二届政协委员。1987年,被编入《中外名人辞典》。(1988年版)。

所以,龙泉青瓷重要见证人,《龙泉瓷厂厂志》作者、原龙泉瓷厂技术员金登兴在该书写作结束之时,将感受专门放在全书的最后。他认为在恢复龙泉青瓷烧制工艺方面,李怀德的功劳是最大的,他在《编后感》中这样写道:“龙泉青瓷生产艺术在民间一脉相传,中断之说,无非是规模生产之间断、停烧。李怀德是龙泉瓷厂的老艺人。我与他同在一个实验室工作过。恢复龙泉青瓷生产在劳作上全是他的功劳。应该说恢复青瓷生产,难就难在胎、釉的配方上。当领导把任务布置给他时,不无数日,就拿出配方,足见其胸有成竹。一年后哥窑配方又试验成功投产。产品造型设计,画面装饰,李怀德无不熟练自如。事实证明龙泉青瓷生产技术一直在民间流传。”

猜你喜欢
溪头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
石延顺
龙泉青瓷笛
报错恩
幸福龙泉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
溪头村变身“世外桃源”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