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炉钧釉狮耳瓶修复记

2019-07-15 01:32刘洁
东方收藏 2019年2期
关键词:淡蓝色窑变釉面

刘洁

炉钧釉瓷器创于清雍正年间,是当时景德镇仿钧窑而烧出的一种低温釉瓷器,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知其名。烧制的方法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二次烧成,故称“炉钧”。《南窑笔记》记载:“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釉中含有粉剂,故而釉厚不透明。釉面均开细小纹片,其结晶呈色多种,深浅不一,有红、蓝、紫、绿、月白等色(如同有铅器表面的反射光泽)并熔于一体。在器物釉面上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还有的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布满器身。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一样,整齐美丽。釉中的红色并不太艳,红中泛紫,犹如刚成熟的高粱穗色。蓝釉则如水波状,雍正年间的炉均釉基本上都保持这一特征。《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仿钧窑紫红斑所作的低温颜色釉,有“素炉钧釉”与“浑炉钧釉”两种。素炉钧釉面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在素坯上底喷翡翠(以氧化铜着色的粉彩颜料),面喷广翠(以氧化钴着色的粉彩颜料)。浑炉钧釉面呈红绿相间的麻点纹(红釉以胶体金着色),800℃左右烧成。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精。

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但缺少高温釉那种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间炉钧的特点是:釉流动很快,流动处呈现紫红,釉面常有橘皮纹似片状,反光显五色。乾隆时的窑变流动状如雍正时流利,釉中窑变纹颜色泛蓝。到嘉庆时流得更不畅,色蓝。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窑变,而是用紫笔画上去的一个个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

炉钧釉狮耳瓶修复:

瓶子碎成了六片,修复难度非常大,制定好修复方案后便开始修复。首先,对碎片进行清洗,先用流动的自来水对碎片进行冲洗,局部用软毛刷刷洗,因为瓶子本身比较干净,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清洗。表面污染物清洗干净后,用纯净水冲刷三遍,然后自然晾干即可。

瓶子碎成六片,為了黏接得更加紧密,选择六片一起黏接,虽然操作的时候麻烦一点,但是黏好后效果会非常好。黏结材料选用无色透明的环氧树脂胶,加少许瓷粉、钛白粉,少许浅蓝色矿物粉,调和均匀后涂抹在断面,放置半小时左右,将六片碎片按顺序黏合到一起,确定严丝合缝之后,用胶带固定,24小时后拆除胶带,确定黏接得非常好。这一步非常关键,如果黏接得不合缝,后面的修复肯定做不好。接下来,用手术刀、细砂纸将多余的环氧树脂胶打磨平整。

炉钧釉的釉色花纹是窑变自然产生的,做色的时候和修复一般的瓷器是不一样的,全部都要靠画上去。这件瓶子从瓶口到瓶底全部需要作色,瓶口和瓶身的釉色是自然流淌状的,瓶底有小圆点状,颜色基本以蓝色、淡蓝色为主。做色,选用仿釉涂料加矿物粉调色。先调制两种色浆待用,准备小描笔两支。以往做色的时候,都是由浅入深进行色彩调配,但是在修复炉钧釉的时候,需要选择由深入浅的方法,先画出蓝色的花纹,再填入淡蓝色的花纹。用小描笔一点一点地把能够连接起来的蓝色花纹尽可能地画出来,接着画那些无法辨识的花纹,在瓶身上寻找类似的花纹图案参照着画出来,仔细研究花纹的流淌规律,结合上下左右花纹的流淌走势。将蓝色的花纹画好之后,再开始画淡蓝色的花纹,方法一样,先把可以连接起来的花纹画出来,那些连接不上的参照其他花纹画出来,注意旁边的花纹流淌方向,尽力做到自然。两种颜色都画完后,进行做旧处理,在局部比较新的地方做出与周边相似的包浆,让新旧部位釉面自然地融为一体。

底部的花纹呈现的是小圆点状,相对于瓶身流淌的花纹就简单一点了,同样先用蓝色做出小圈圈,再填入淡蓝色,比照旁边的花纹掌握好圈圈的大小比例,做完色后,同样需要做旧处理,使其与周边更加自然协调。

瓶子修复部位全部画完之后,用金相砂纸W5号轻轻地打磨平整,让补配部位更加自然协调。最后,用喷笔在修复部位反复喷涂几遍仿釉涂料,做出釉面的光泽度。由于该器釉面不厚,喷涂两至三遍便可以达到效果。等修复好的釉面完全干燥之后,用抛光机打上防水蜡,作为一层保护膜保护修复的部位。炉钧釉扁瓶修复完成后,完全看不出修复的痕迹,整体修复非常成功。

最后根据修复记录,完成修复档案,炉钧釉扁瓶的修复工作圆满结束。

猜你喜欢
淡蓝色窑变釉面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简述明末清初过渡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工艺特点及其成因
提高全抛釉瓷砖釉面硬度的研究
浅谈日用陶瓷小膜花纸装饰的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
雨天的歌
一种陶瓷釉配方的调试方法
浅谈建水紫陶工艺之窑变 紫陶“变形记”
瞬间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