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斌
为了参加一个关于古代陶俑的研讨会,我专门到苏州东吴博物馆去认真参观考察了两天。苏州东吴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公办民助博物馆。陶俑馆藏丰富,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唐宋,各类随葬的人物俑、动物俑、车马俑,以及陶制建筑模型等,应有尽有;红灰陶俑、彩绘陶俑品类繁多。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会生活在另一个空间。活着的人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敬爱,便把其生前陪伴的活人或喜欢的动物和其他物品进行陪葬,以便亡人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在夏商周的奴隶制时代,统治者贵族以大量奴隶殉葬,是最高规格的也是最残酷的陪葬制度。
俑是古代陪葬的偶人,属于冥器或曰明器一类,一般以陶制为常。在春秋战国的墓葬中出现了最早的陶俑。用俑代替人殉陪葬,同样是为了使死者能继续如生前一样享受生活。所以,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丧葬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文化活动皆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陶俑在其盛行的从东周至秦汉的约800年中,反映了同时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大成就,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审美习尚变化的轨迹,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趋于崩溃,封建社会渐渐兴起,社会性质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新兴的统治阶级为巩固新生的封建制度,大力改变旧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丧葬习俗上则导致了奴隶社会人殉的终结。这时有的诸侯代替人殉旧俗的陪葬品改成了草人,这种束茅草模为人形的陪葬物谓之“刍灵”,不过略似人形而已。后来随葬俑才逐渐兴盛起来 。尤其是战国秦汉时期,南方多用木俑,北方多用陶俑随葬,因为这毕竟比之于人殉是进了一大步。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年代最早的陶俑为商周时期,文献中也出现了关于俑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为代表的一些学派对以俑殉葬提出反对意见。例如《孟子·見梁惠王》中有:“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朱熹注解:俑“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礼记·檀弓下》有载: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孔子家语·公西赤》子游问于孔子曰:“葬者,涂车、刍灵,自古有之。然今人或有偶,是无益于丧。”孔子曰:“为刍灵者善矣,为偶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偶”即“俑”。孔子的学生子游认为用俑陪葬无益,孔子对他说“陪葬用草扎成的刍灵还好,用俑殉葬不人道,因为俑太像人了,不等于用人殉葬吗?”然而,当时孔子代表的儒家仅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已,儒家被尊崇为“教派”,是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事了。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呼吁并不能阻止以俑殉葬的习俗。
陶俑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比较简洁生动,到秦代则准确以人写实。秦始皇兵马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兵强马壮、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历史画面,体现了皇家殉葬的大国气派和中国古代陶俑制作艺术的最高水平。充分说明了秦代的陶俑艺术已经达到了中国陶俑艺术的一个高峰。
汉代是中国古代陶俑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汉文帝时奖励农耕,减免农田租税,提倡休养生息。汉景帝时进一步减低租税,发展经济,从而出现以经济鼎盛而闻名于世的“文景之治”。汉代也是中国历史上雕塑艺术大发展的时期。东汉时期,陶俑更出现新的面貌,雕塑手法更加大胆、自由。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刻画人物时既强调形象细致,生动逼真,又注重简练概括,整体塑造;在表现题材和对象上广阔多样,出现了对民间娱乐和世俗生活的表现。汉代陶俑的种类繁多,有男女侍俑、武士俑、文官俑、骑马俑、歌舞俑、百戏俑、车马仪仗俑等,此外陪葬用的畜禽陶塑以及牛棚羊栏、猪圈狗窝、鸡莳鸭棚等明器大量出现,尤其是建筑模型之楼台亭阁在汉墓中也屡见不鲜。总之,汉代以后所见各种面目的陶俑明器,基本上都已经出现。陪葬的陶俑规模,反映了汉代统治阶级生前的奢靡享乐生活,陶俑的衣着装束则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的历史面貌和民风民俗。
在东吴博物馆种类繁多的汉代陶俑中,有几尊人物陶俑格外引人注目。一件是体现巴蜀地区文化的幽默、诙谐、生动的击鼓说唱俑,堪称汉代陶塑艺术的巅峰之作。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的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非常生动。说唱者的那种伸头、耸肩、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的神态,有声有色的表演刻画得惟妙惟肖,极其传神。因此这件陶俑极富艺术感染力,对老百姓而言具有亲和力,情感上也是更易于产生共鸣。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汉代说唱俑又称俳优俑,俳优就是古代表演滑稽戏的艺人。当时俳优表演不论宫中还是民间都十分盛行。这件俑就是为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汉书·霍光传》:“击鼓说唱作俳优。”颜师古注:“俳优乃谐戏也。”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
另一件是东汉吹箫乐俑,头戴双角方帽,体态悠然,面带微笑,双手持箫,神情专注,跪坐吹奏。刻画细腻传神。反映出墓主人生前喜好音乐享受,也为今天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乐器发展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还有一件是劳作俑,造型也十分生动传神。此俑应为汉代美女的典型。身着汉服,体态端庄,面目清秀,发髻入时,跽坐着进行劳作。似乎是在为座上主人和宾客分食。这件雕塑的艺术性同样很高。
在东吴博物馆种类繁多的汉代陶俑中,我之所以特别看重这几件汉代陶俑,一是这几件陶俑面目各异,无不刻画细腻,传神生动,而且表情十分符合不同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特征。可见雕塑家创作时深入生活,对现实中的人物进行细致观察,然后才用写实手法塑造表现出来。
二是这几件汉代陶俑古拙纯朴、豪放大气,表现汉代市井生活和民风民俗,别开生面,让观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可以近距离交谈一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很有亲和力。
三是这几件汉代陶俑应为一般低级别官吏或地主富人的陪葬品,与帝王将相和贵族们陪葬的仪仗卫护俑截然不同。前者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各具特色,面目和善,更有人情味,让人喜闻乐见。而后者形态高矮相仿、冠带服饰一致,面目表情肃穆呆滞。
四是这几件汉代陶俑虽然表现的是1800年前的普通人物,但从他们的发饰衣帽、动作表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以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等,对今天仍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五是这几件汉代陶俑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人物的塑造注重内在神韵的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活泼,粗犷豪放,有一种简洁明快的动态美。不仅是精湛的雕塑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美术史、戏剧史和音乐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所以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