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
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期,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了上万倍。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一系列服务的出现,连接方式与连接规模发生大爆发。人类开始迎接万物互联的新世界,建设智慧城市。
经过多年的模索,我们发现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建设,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连接收集数据,就能提供科学的决策,而是需要通过机会导向的思维方式来推进。
未来的智慧城市连接比数据更重要
如今的智慧城市建设,总是强调数据的重要性,但是实际生活中,连接其实比数据更重要。比如,手机丢失后,最懊恼的往往是通讯录丢失而非存储信息的丢失。因为通讯录包含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能够放大一个人的力量,只要关系存在,数据仍可以补得上。
数据是一次连接的静态记录,但连接却意味着持续的数据。人们重视数据是因为数据很直观,把重要性加在数据上容易看到处理效果;连接虽然更重要,但因其不直观而讨论不多。事实上,人们更喜欢持续的连接,比如微信作为持续的连接,就比邮件更受欢迎。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对数据高度关注,要把数据变成信息,再把信息组成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这种思维的误区在于,无形中把认识世界作为信息化的主要目标,虽然数据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多,但是应用却没有进展。面对不断爆炸的数据与知识,应用能力已成为极度稀缺的资源,城市大数据中心只是收集数据却不善于使用数据,使离开使用导向的数据收集行为,变得像只是在堆积垃圾。
智慧城市是被智能服务优化的城市
智慧城市不是靠专家顶层设计规划出来的,正如国民经济的繁荣不能依赖计划经济模式实现。智慧城市是全社会成员自发组织创新涌现的结果,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产物,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设计局部的智能化系统,但又都不可能设计完整的智慧城市方案,因为城市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智慧城市的发展就像互联网的发展一样,并没有统一的规划与控制,自发组织发展的结果却能使之愈加智慧,政府要建立智慧城市的发展共识,智慧城市的繁荣需要更多依赖社会的自发组织创新。
连接能力大提升推动着全球的组织化革命,这场革命无所不包,使智能服务跨地域跨时间无所不至。信息技术的连接一切促使人类去改进一切、创新一切,智慧城市将是不断组织优化提升效率的城市。
现代信息技术将传感器、物联网、移动终端、应用系统与后台的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形成超强的服务能力,改变全球的服务结构,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综合服务能力,这种涌现使人类能够调动全面的知识与技术实现智能化服务,智慧城市是被智能服务持续优化的城市。
机会导向是企业家思维的特点
面对强调创新的智慧城市,企业家思维非常重要,因为企业家思维最大优势就是创新。企业家思维的特点是机会导向,他们认为产业腾飞要依赖社会条件的成熟,过早过迟都不能成功。机会包含时机因素,企业家眼中的机会是自己看到了而别人还没有看到的能够腾飞的未来业务,或者是别人也能看到但是不如自己竞争力强的新业务,在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机会主要来自组织创新。
互联网竞争无障碍的特点已经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能够长期生存的业务需要有核心竞争力与更长的产业链支撑,它是产业组织能力的竞争,及早发现组织创新机会是优秀企业家特有的能力。
信息技术大发展时代的创新机会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业务的长久生存更加依赖整体生态环境,产业竞争呈现组织化趋势,生态链越发精细化,独立的技术创新需要纳入到完整的产业链中才能生存,这些都要靠有规模的企业来带头组织,许多创新中小企业都在围绕着行业的带头企业有秩序地组织成生态链,新时代的企业竞争不再是孤立的竞争,而是不同的生态链联盟间的竞争,如苹果系与安卓系的竞争、不同标准5G的竞争,产业生态环境的完善与竞争是企业家思维重点关注的内容。
机会导向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目前多顶层设计都是以数据为导向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聚焦政府工作的改进,对智慧城市需要的万众创新却重视不足。智慧城市是全社会共同建设的事业,政府业务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机会导向的顶层设计强调全社会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要努力创造机会让企业与居民充分发挥创新才能。
机会导向深信民间具有无限的创造力,网上购物、手机支付、信息搜索等难题均是由阿里、腾讯、百度等民企解决。只要有足够的机会空间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与居民就能够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服务创新,机会导向的顶层设计努力创建更多机会,支持各种资源(包括设备、数据与人)的通畅连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促进城市万众创新的繁荣。
此外,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是针对具体项目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推动创新繁荣的顶层设计,两者处于不同的层次,智慧城市要面对大量不确定性问题,不能够按照信息工程方法精确设计,这种高层次顶层设计是以机制设计为中心,要为运行服务系统设计反馈改进激励机制,使城市智能服務繁荣可持续。
机会导向顶层设计跳出具体项目的设计,关注智能服务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项目间的配合,各种服务的有效配合是提升效益的重要措施,顶层设计从信息技术综合涌现的新背景思维,能够看到更广阔的效益空间。
但是,一些人在规划城市大脑(由大数据中心与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构成)时,相信只要数据齐全,城市大脑就能实现政府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但这是不实际的,因为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数据收集齐全是不可能的,政府只能在数据不足的环境下决策。
因此,城市智慧是分布式的,城市问题不可能集中由一个城市大脑处理,智慧城市充满不确定性,许多事情不可预测,重要信息并不都能数字化,这使得城市大脑与大数据中心作用受限,不能过高期望。
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不应是技术,技术只是手段,手段不能作为目标的评价标准;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也不应是静态的指标,城市智慧永远是发展的,停滞意味着智慧的终结;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的活力,活力即智慧。
(作者系中国信息协会原副会长,现任中电科智慧城市研究院首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