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维艾
曹润堂是太谷曹氏财团的第十五代掌门人,他不仅是商界赫赫有名的领袖人物,而且是一位颇有才华的爱国诗人。
曹润堂,名培德,号木石庵主人,润堂其字也。清咸丰三年(1853年)生于太谷县北洗村富商之家,宣统元年(1909年)去世,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个动荡不安的朝代,也是晋商繁荣发展的特殊时代。曹润堂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当时晋商家族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各家都有私塾、学馆,并且相互攀比,不惜重金聘请学贯中西的先生执教。商人并不盼望子弟走仕途之路,他们希望后代有真才实学,能够光大家业,从而达到“以商养儒,以儒兴商”之目的。
曹润堂
曹润堂的母亲对他们兄弟几人的学业一向督促的很严,在曹家众多叔伯兄弟中,数曹润堂天资聪明,成绩优良。可惜他的仕途之路却很不顺利,因为他厌恶应试教育,鄙视八股文章,所以29岁才考中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以府学生员的身份选拔为拔贡,满怀信心上京赴试,不幸落榜,屡次科场失败,使他看清了科场的污浊。原本是因为官员徇私舞弊而名落孙山,可是被人家误认为富商子弟贪图享受,心气浮躁,学识浅薄。他觉得丢尽了脸面,心情郁闷,又无可奈何,只能借助笔墨,发泄淤积在心中的怨气:“不重才华重门第,吾曹读书真失计……”在封建社会里商人虽然有钱,社会地位却很低。他也花钱捐了一个内阁中书衔,又不甘心屈就。他怀着矛盾的心情,以侍奉老母为由,又回到了太谷闭门读书。为了光耀门庭,他决心与命运抗争,不争俸禄,争名誉。
曹润堂埋头苦读数年,再次步入考场。苍天不负有心人,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恰巧,礼部侍郎徐琪担任这次科考的主考官。徐琪,杭州人,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鸦片战争之后,国家大傷元气,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期,他决心为振兴中华选拔一批栋梁之才。曹润堂的文章主题新颖,条理清晰、朴实无华、柔中有刚,受到了徐琪的赏识,他终于考中了举人。仕途之门正缓缓向他敞开,偏偏这个时候,曹氏财团需要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来担任“专东”(相当于现代跨国企业的董事长)。曹氏家族虽然人才济济,可是长辈们认为,唯有培德堪当此重任。
曹润堂权衡再三,毅然放弃仕途,执掌家政,支撑门庭,担负起曹氏财团的兴衰重担。商界自古就是藏龙卧虎之地,市场竞争,瞬息万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五车奇蕴胸,雄才腹内藏的人物多如牛毛,想在商界出人头地实属不易。他虽然生活在晋商大院,却从未真正管理过商号。何况此时曹氏财团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有一大部分商号虚盈实亏,掌柜们相互攀比,挥霍浪费严重,有利争先,有害推诿。他执掌家政之后,从南到北,从东至西,从蒙古至俄国,明查暗访,了解各地市场行情,各国社会动态,寻找商机,确定投资方向。他瞄准俄国与蒙古两国的广阔市场,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方略,连续走四步险棋,迅速扭转了败局,转换了经营机制。
第一步,利用解体重组的方法,裁减了一批亏损商号。吸纳闲散资金(包括太太小姐们的首饰),拓宽经营范围,优化了内部产业结构。
第二步,严禁族人赌钱吸毒,子弟抽鸦片者裁去股息,鼓励子侄创建新业,在各地增设了分号,增加了经营项目,扩大了市场占有额。
第三步,梳理内部矛盾,调整“执事”人员,完善“账房”管理制度(曹家总号“六德公”下设三个账房,励金德、用通玉、三晋川),又以经营项目分类,以大号统辖小号,确定经济目标。第四步,有计划地启用了一批有才干的年轻伙计执掌号事,实行“层级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堵塞漏洞,增收节支,转亏为盈。
曹润堂以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在商场大显身手,开拓进取,苦心经营了二十余年,终于把曹家的事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一手创立了曹家所有“锦”字商号,即锦丰泰、锦丰焕、锦丰典、锦泉汇、锦泉兴、锦泉和、锦泉涌、锦元懋、锦隆德、锦泰亨等,当时人称十大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曹润堂已经50岁了,依然雄心勃勃。他投资3.2万两白银成立了“锦生润”票号,总部设在太谷城内,聘请文水人张子宽担任总经理。张子宽有胆有识,能写会算,懂经营,善管理。“锦生润”票号虽然起步晚,但是由于曹氏财团在各地的商号信誉度极高,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商业网络支撑,所以汇兑、存款、放款业务发展都很快,先后在祁县、平遥、忻州、北京、天津、张家口、赤峰、承德、喇嘛庙、凉城、获鹿、沈阳、营口、锦州、保定设立分号。“锦生润”票号经济效益高,在金融界赫赫有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账期结算,赢利5.1948万两,资本达到6.4万两,资本赢利率达到81%以上。“锦生润”票号在外资银行、大清银行双重挤压下,仍然能够保持高速发展,令其他票号望尘莫及。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曹润堂运筹帷幄,“酌盈济虚,抽疲转快”,统筹调度及时;二是张子宽精通业务,经营有方。
曹润堂主持家政时,曹家总号“六德公”旗下的商业字号发展到640多个,从业人员37000余人,大小掌柜有1000多人,个个都是在商场历练出来的行家里手,能把这些枕着算盘睡觉的人管理好实属不易。一位文质彬彬的儒生,竟然把如此庞大的商业团队管理得井井有条,不能不令人钦佩。正如赵荣达先生所说,曹润堂是社会转型中的晋商翘楚。
1904年,清政府要求各省成立总商会,山西巡抚张小帆致函曹润堂,令其牵头筹建山西省总商会。他带病接受了任务,联络全省商界名流,率先在太谷县城成立了“山西省总商会”。
曹润堂所作《仕女图》
当时,各省总商会都设在省城,唯独“山西省总商会”的牌子挂在太谷县城。原因有两条:其一,太谷县为本省商业繁荣之地,银钱荟萃之区,富甲于晋,誉为金太谷。当时山西财团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太谷雄踞全国金融中心地位。据著名学者卫聚贤撰写的《山西票号史·序》中记载:“山西金融中心,确系太谷,即以标期而言,山西之标分为两种,一为‘太谷标,即太谷一县之标,一为‘太汾标,即太原所属之祁县、榆次与汾阳府所属的平遥、介休之标……且各路汇来之现银,先集中太谷,办‘售缴,开‘利率,悉以太谷为准。又因省库所收之银,其元宝上有太谷县孟家银炉所印的‘孟合二字,即當十足银使用而不化验,可知太谷县在当时的经济势力之大。”其二,曹润堂为人光明磊落,处事公道正派,在政商两界颇有名望。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遇到关乎商界大事,山西官员也往往问计于他。
曹润堂众望所归,理应担任会长,他却以年老多病为由,推荐年轻有为的武注东担任会长,自己仍然勤勤恳恳为商会操劳。他去世后,山西著名文人郭允升为他撰写了《墓志铭》,真实地记述了死者生平事迹:“……君则卧而理之,平准盈缩及商民交涉,依君一言为断……”他家住在北洗村,每天往南寺街(山西省总商会地址,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班,风雨无阻。
1905年,山西发生了“保矿运动”,留日学生李培仁为保矿救晋,跳人日本海。消息传回祖国,各界爱国人士以各种形式沉痛悼念李君。曹润堂满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李烈士蹈海歌》:“愿君孤魂依祖国,化作雄鬼护并州……”他不顾重病在身,联络各家商号的掌柜,齐心协力抵制外资渗透,协助晋商精英渠本翘,通过在京的山西籍官员多次上书总理衙门,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从洋人手中赎买回山西的矿产开采权和铁路建筑权。
曹润堂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商人,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从小酷爱读书,博古通今,虽处财货之场,却厌恶商界的热闹和喧嚣,闲暇时喜欢与朋友谈古论今,吟诗唱和,以文会友,以诗志言。如:《自述》
家住濮水东,山连太行谷。
一姓聚族居,差喜衣食足。
耕读传子孙,仕亦非为禄。
吾性厌喧嚣,新构读书屋。
暗水曲径流,四围多古木。
薝际鸟声悬,亭前花影宿。
埽径候柴扉,朋来遍不速。
相对细论文,浊酒借中漉。
倦卧依胡床,形骸无拘束。
尽兴客自散,重约赏秋菊。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可惜他不是陶渊明,他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约束,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寄情山水,同时也不肯放弃实业救国的理想。
曹润堂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十分关心,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一次次割地赔款,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令他痛心疾首,寝食难安。他痛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丧权辱国,受维新思想的影响,他同情光绪皇帝,把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被软禁的光绪皇帝身上,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两宫西逃时,他一路关注,并写了八首诗词,从“破晓惊闻驾已行”到“重阳时节到长安”。
曹润堂虽然是一位封建社会的旧文人,但他的思想却很开明,他赞同洋务运动,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鼓励子侄学习新科学。他还写了许多介绍新知识,新事物的诗歌,如《地球歌》《火车行》《元旦日食》等。他的诗词不仅在山西文人中间流传,而且受到文学界的重视,1955年,北师大编写的《中国近代文学史》中介绍了他的作品,他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