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盛程
摘 要:近年来,随着改革掀起的高校扩招政策热潮不断涌动,民办高校教育开始出现了短期的高速发展时期,给教育改革行业带来了蓬勃生机。而今,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育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学生奋力工作着。独立院校、民办高校遵循高校教育行业培育当代大学生标准,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对民办高校实现育人目标,提供了更为可靠、高效的有效路径,但是对于民办高校如何高效、合理的实现实践育人工作路径问题还值得深思探讨。通过两个部分对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有效路径进行梳理分析,力图客观反映民办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且提出相应的解决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有效路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3.084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自我思想、品行、 能力等多方面自我探索的有效路径,独立院校、民办高校为了更好地践行学校育人理念的宗旨,一直致力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学习探索。大学生作为祖国发展的新兴力量,具有与众不同的蓬勃朝气,是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引导、培养新型大学生人才队伍,为后续发展建设提供骨干支持,人才保障,民办高校出于自身院校发展特点考虑,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号召,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工作有效路径的展开。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转型、自我实现的重要渠道,也是现今教育部门致力开展的育人路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多数想有所得、有所获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有趣的学习、理解的过程。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体验,达到民办高校的育人目的,大学生要提前开始进行事前的准备工作,即初步的感知阶段、了解阶段,以便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达到自我成就、自我实现的目标。当下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育出有自我认知、自我理想、自我抱负、自我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从思想层面上,个人行动上同步推进,努力培养实践人才,为工作岗位输送源源不断的骨干人才。
1 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独立院校、民办高校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性,促使民办高校在展开实践育人工作方面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民办高校整个社会实践工作的进程。
1.1 民办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现今,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受以前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自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意识不强,存在有事依赖于老师、家人等外在人的决定,自身顺应听从的状态,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加入、投身于社会实践这一活动的主观意识,存在着听之、任之、甚至忽视的行为。换句话说,即是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理智的看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态度。同时,由于独立院校、民办高校自身高速发展時间较短暂,所以在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工作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正确的教学认知,以及一整套科学性、条理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使的民办高校的很多社会实践活动都存在着只流于表面,没有深入贯彻实行的工作层面。现今,大多数民办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的时候,往往采用以往应试教育中一贯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的风格,过度的重视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更利于大学生初步的、系统的掌握实践教育的理论知识,育人教育,所以更大程度的忽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真知灼理,忽视了大学生自己实践动手工作的能力。此外,由于学生家长自身教育认知水平不高,学生受家庭因素方面的影响,出现了家长方面、学生个人都更加注重学校课程成绩的展现,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方面更加注重理课程论知识的学习积累,从而忽视了学生实践经验学习方面的掌握。更多时候,大学生在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出现了娱乐性、选择性、功利性的学习倾向,没有自己的实践教育方面的实际学习规划,更多的选择了玩、乐的娱乐性学习态度,存在着不想学,但是又想要获得学分奖励的功利性学习心态,这种种方面的体现,都是多方面互相影响的结果。为什么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存在着主体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呢?这既有家长认知水平不高的制约,学生自身主体意识模糊的原因,又有学校自身体制存在问题的影响。但是相同的方面,即是他们都更想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机会。因此,为了解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学习活动中存在着的误解性偏向的理解,且对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活动意义得到贯彻落实,民办高校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经验性动手能力的参与。
1.2 民办高校自身资源、设计、体制方面不够健全,缺乏发展支持
首先,民办高校在发展资源方面相比于公办高校来看,存在资源分配不均、支持力度不够等尖锐问题。民办高校的发展是顺应国家教育改革开放的需求孕育而生的,乘着国家大力出台的一系列引导民办高校发展政策的东风飞速蔓延成长起来的,更多的是依赖于国家、社会的力量,但是由于国家对于这些利于民办高校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不够,导致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民办高校展开的实践育人工作发展出现后劲不足、发展乏力的现象。再者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家长、学生、各大高校、用人单位、国家以及社会等都对独立院校、民办高校存在偏见,发展受阻。其次,民办高校从开始的飞速发展到至今的缓慢成长,经历了许多发展机遇、困境的旋环回升的状态,民办高校发展出现了瓶颈,实践育人工作出现了“生源荒”现象。在同等起点上的招生工作中,民办高校招生与公办高校的招生情况还是悬殊的,比如公办高校由于在招生方面占据主动地位,把大部分好的学生都收之囊中,而民办高校更多的在公办高校选择完之后的“优秀生”中再次选择的,所以导致生源方面出现荒颈,或者良莠不齐的现象等等。
在设计、体制方面,民办高校由于受发展时间限制,在实践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设计、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的现象,急需改革,但是由于学院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设计完善、体制改革方面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程。民办高校为了更好的展开社会实践工作,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可行的计划方案,体制保障,自身则需要拥有一套完善的、健全的方案措施作为体制保障,即是事前要做好可行的设计规划,事中事后提供可靠的体制保障推进。没有充分的、长远的、可行性的、完善的、科学的事先规划是难以进行的,难以实施的,就好比是没有方向的箭矢,是难以命中把心的。做好体制保障工作,流畅、高效、安全、严厉的执行,更能为今后开展活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以及坚强的后盾支持。
民办高校之所以能得到长足、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各方面条件下的自我支撑,还需要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虽然更多的是依靠于民办团体自身的力量,但是强有力的、高效的外力支持的注入更是民办高校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机力量。
1.3 社会实践过程过于“形式化”,审核方式过于“程序化”,脱离实践意义
一直以来,党中央、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表明了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号召各大高校努力学习、深入研究相关政策文件,贯彻实行。为了响应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号召,紧跟国家政策的脚步,民办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学习活动,但是由于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缺乏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健全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无法快速、合理、高效、严格的展开相关工作,导致各方面工作出现了这一方面的问题,即是民办高校的社会实践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化”的现象。比如,在学部内各平层工作的展开中,甚至在下层工作的下放、执行中都存在着应付性、流程性、形式化的工作状态,很少有人去考虑,或者说去核查工作进程,从而出现了学部管理层、学生管理层以及下层执行人员在工作方面出现模糊、混乱、指向不明、效果不明显、执行不到位等种种过程,或者质量不达标的现象,不利于学校科学、高效、合理的展开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由于民办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化”的现象,从而引发了学校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审核工作出现了“程序化”,即是学校负责人,甚至学生个人认为只要社会实践手续办妥了就达标了,完成了,没有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质量做出科学、合理的检测判断,从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结果回报时出现了造假行为,不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成长,脱离了国家、学校展开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意义。
1.4 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不高,没有达到育人目标
从总的数据分析以及社会调查结果来看,在学校主持展开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学习环节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贯彻的程度不高,学生之所以展开社会实践活动更多是受到外在动力推动的影响,比如学分制约、班干管制、家长要求、老师强制的结果,学生的自主意识不够,认真实行力度较小,实践意义没有达标。相比于公办知名高校的大学生来看,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缺乏长远的个人计划,没有自己基本的自控能力以及成长的辨别力,所以對于很多社会实践活动都存在着玩玩,或者不理睬的心态,从而出现了不想参加活动,厌恶实践的行为,甚至出现了觉得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是浪费时间的错误想法,从而为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制造了诸多阻碍,从而也导致了学校由于只是长期投入却没有收到真正效果,出现了应付性的工作态度,学生受益途径更少了,没有达到应有的实践育人目标。
2 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有效路径的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塑造人才的重要途径,现今大多数高校都把社会实践活动看作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是学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推进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有效路径的合理展开,解决健全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现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意识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提高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热情,健全民办高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系统体制,去除民办高校在实践活动环节出现的形式化现象等,促使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胜利开展,达到育人学习的伟大目标。
2.1 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宣传力度、舆论引导,让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人心
为了更好的展开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加大对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宣传的投入比重,使得人们对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进一步加强社会的舆论的正确引导,更能使得社会实践活动风气盛行,为学校展开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舆论引导对于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有效路径的实现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因此如何正确掌握好舆论引导的尺度就尤为重要。网络是把双刃剑,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舆论引导具有多种好处。第一,对于学校方面,正面的、积极地、大面积的覆盖式舆论引导,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展开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化解部分隐形的阻力,向外界人士寻求助力支持,以及达到向外宣传作用等多重效果。比如,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发放、宣传一些有意义的教育教学工作时,不仅达到了自身宣传的最初目的,还因为其透明化的工作方式,获得社会人士的舆论监督、传递作用,使得学校工作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建议改进、提高机会等。第二,对于学生方面,通过舆论引导吸引眼球学生眼球,夺得学生关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传达信息这一途径获得了初步的信息,通过了解学习,深入实践获得不同程度的知识积累、经验总结等。比如,通过网络宣传、舆论引导,使得大学生在思想层面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形成了初步的认同感,更大限度的利用网络通线寻求社会实践的机会等。第三,对于国家社会方面,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更加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社会良好环境的塑造。当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一种“潮流”时,人人都将争分效仿,促使社会实践育人这一理念深入人心。
2.2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指导,健全、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管理体制
民办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执行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工作界限模糊、混乱、意义指向不明、效果不明显、执行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展开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学校则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指导,形成一套健全、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
好的体制管理更利于往后社会实践工作的遵循奉行,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今,民办高校由于自身发展周期的限制,大多数的工作体制往往都是效仿其它知名院校成熟体制搬过来的,缺乏自身院校的工作特色,且从长远发展来看,不适用于自身院校的长足发展,无法达到学校预期目标,对于学生自身成长发展起到了限制的作用。因此好的工作管理体制一定是要符合自身院校的发展特点,结合现在教育管理机制,长久上升发展。此外,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做好相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本职工作,比如提供相似社会实践步骤的指引工作,定期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进行督查汇总评析等。再者,可以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绩作为教师及相关实践工作人员综合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基础上加入个人日常工作表现、重大成果发布以及个人工作效迹等多方面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工作,同时给与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尽可能调动、提高教师及相关实践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等。同时,对于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管理体制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大程度的加入奖励表彰机制,以给与相应的学分奖励、颁发有效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者证书以及适量的金钱奖励等方式进行调动、鼓励,引导在校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达到学院实践育人的工作目的。
2.3 组建实践育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社会实践骨干人才队伍的培养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民办高校要想在短期的社会实践工作中取得高效、飞速的进展,最好的方式就是组建一支有知识、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有激情的领导小组,把好整个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方向的总舵,带领相关工作人员有序的展开工作。对于新兴发展且稚嫩的民办高校来说,“先富”带动“后富”是现阶段最合情、合理,且最省时省力,高速见效的手段,领导小组作为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顶尖力量,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骨干人才队伍的培养在整个社会实践环节中都至关重要,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如果领导小组的地位好比领头的羔羊的话,那么骨干人才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就只能用中流砥柱四个字来形容。骨干人才在整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最为显眼的起到了纽带的联系作用,向上连接上级领导传递信息,承接命令,向下联系学生群众分发任务、辅助指导等。简而言之,要想展开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实现高校教育的育人工作路径,则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汇集各大地区、各大团体的力量共同培养骨干人才队伍。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更大限度的利用社会力量,检验学校从业者,甚至学生个人一直以来的实践成果。通过社会专业角度的检验,为学校、社会、国家输送骨干人才。当然,培养骨干人才队伍,输送优秀从业者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应该更熟练的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已有的经验技能,创造价值。
总之,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不断创新,探索新方法、新路径,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锻炼学生,检验他们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各大平台中指出,青年一代是理应是“四有”的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民办高校一直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践行国家、教育行业培养人才得标准,致力于学校、学生自身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学习,做“四有”青年。
參考文献
[1]潘愚元,姚加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06,(08).
[2]熊瑛.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度假旅游,2018,(12).
[3]郝光,刘永.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