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洲
【摘要】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和常规药物治疗内科消化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内科消化疾病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及奥美拉唑治疗组, 各50例。常规药物治疗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 奥美拉唑治疗组采取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胃黏膜完全恢复正常时间、溃疡完全愈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奥美拉唑治疗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74, 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奥美拉唑治疗组升高程度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奥美拉唑治疗组胃黏膜完全恢复正常时间、溃疡完全愈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3.20±1.41)、(5.13±1.41)、(6.13±0.21)d, 均短于常规药物治疗组的(7.42±2.21)、(6.42±2.21)、(8.23±1.55)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 P>0.05)。结论 奥美拉唑治疗内科消化疾病的疗效好, 可更好的改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奥美拉唑;常规药物;内科消化疾病;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58
内科消化疾病多为消化性溃疡, 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其是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密切相关。在临床治疗中, 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为主要治疗药物, 起着一定的作用。现代饮食习惯多样化, 生活节奏加快, 亚健康人群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 如胃炎和胃潰疡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目前, 医学界仍缺乏对内科消化疾病的即时治疗。一些常规疗法可以缓解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但治愈性远远不够, 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奥美拉唑作为一种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 用于内科消化疾病治疗效果肯定。本研究分析了奥美拉唑和常规药物治疗内科消化疾病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9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内科消化疾病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及奥美拉唑治疗组, 各50例。奥美拉唑治疗组男23例, 女27例;年龄22~72岁, 平均年龄(43.21±6.11)岁;病程1~22年, 平均病程(12.01±3.41)年;胃溃疡 29 例, 十二指肠溃疡21 例。常规药物治疗组男22例, 女28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3.24±9.64)岁;病程1~22年, 平均病程(12.82±3.45)年;胃溃疡 28 例, 十二指肠溃疡 2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规药物治疗组 采取常规药物治疗, 给予法莫替丁进行治疗, 20 mg/次, 2次/d ,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饮食控制、电解质补充等, 保证休息时间充足。治疗2周。
1. 2. 2 奥美拉唑治疗组 采取奥美拉唑治疗, 40 mg/次,
2次/d , 治疗2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评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胃黏膜完全恢复正常时间、溃疡完全愈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症状消失, 溃疡完全愈合;好转:症状改善, 溃疡愈合>50%;无效:症状未改善, 溃疡愈合<50%。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疗效比较 奥美拉唑治疗组显效42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49例(96.00%);常规药物治疗组显效17例、好转23例、无效10例、总有效40例(80.00%)。奥美拉唑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274, P<0.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奥美拉唑治疗组升高程度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两组胃黏膜完全恢复正常时间、溃疡完全愈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奥美拉唑治疗组胃黏膜完全恢复正常时间、溃疡完全愈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3.20±1.41)、(5.13±1.41)、(6.13±0.21)d;常规药物治疗组胃黏膜完全恢复正常时间、溃疡完全愈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7.42±2.21)、(6.42±2.21)、(8.23±1.55)d。奥美拉唑治疗组胃黏膜完全恢复正常时间、溃疡完全愈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常规药物治疗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常规药物治疗组发生恶心1例, 面红1例, 一过性心悸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奥美拉唑治疗组发生恶心1例, 头晕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 P>0.05)。
3 讨论
内科消化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医学疾病之一。主要致病因素是幽门螺杆菌的入侵, 另外, 其发病机制与患者的胃酸过多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在内科消化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为胃炎和胃溃疡, 大多患者都是由于细菌侵害所造成的, 患者胃肠道功能和防御功能之间出现了混乱, 胃酸的过量分泌导致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降低, 并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患者出现胃病。消化性溃疡病如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2], 疾病发作后的症状包括胃痛、腹痛、食欲不振、反酸、呕吐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因此及时治疗非常重要。目前, 针对消化内科疾病一般采用药物治疗, 在常规药物治疗中常使用克拉霉素以及阿莫西林, 但是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疗效并不显著。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消化内科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相对比较理想, 易被患者接受。
本研究中, 常规药物治疗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 奥美拉唑治疗组则采取奥美拉唑治疗。结果显示, 奥美拉唑治疗组 总有效率96.00%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74, 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奥美拉唑治疗组升高程度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奥美拉唑治療组胃黏膜完全恢复正常时间、溃疡完全愈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3.20±
1.41)、(5.13±1.41)、(6.13±0.21)d, 均短于常规药物治疗组的(7.42±2.21)、(6.42±2.21)、(8.23±1.55)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 P>0.05)。表明针对内科消化疾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临床效果比较显著, 原因如下。①在治疗方面, 奥美拉唑是一种胃酸分泌抑制剂药物, 服药后, 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对胃黏膜发挥有效保护作用, 抑制酶对胃壁细胞的活性, 从而抑制胃酸的过度分泌, 其起效迅速, 对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3, 4]。②奥美拉唑可以有效减轻胃酸的分泌。胃酸由胃黏膜的细胞壁分泌。神经和体液对细胞壁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激活环腺苷, 并作用于质子泵。其对幽门螺杆菌也有一定的作用, 患者服用后可增加胃的pH值, 使胃环境不再适合幽门螺杆菌的存活, 也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导致血性病变形成血栓, 保护病灶不再被胃酸攻击, 并可防止再出血。③奥美拉唑还可以增加胃细胞的潜能, 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 促进溃疡部位的修复[5-7]。④奥美拉唑可以有效增加胃泌素的分泌量, 改善患者胃黏膜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再生。使用奥美拉唑进行胃溃疡治疗, 可以提高药物利用率以及治疗有效率, 对其他脏器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 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奥美拉唑治疗内科消化疾病的疗效好, 可更好的改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志兰, 姚杰, 高润民.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激素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8, 26(20):1241-1246.
[2] 赵梅花, 李梅, 乌吉木, 等. 优日勒-13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对患者胃肠激素水平、T淋巴细胞的影响分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 17(15):1641-1644.
[3] 马瑞宏. 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8(25):133-134.
[4] 高风, 郑龙海, 贺君杰, 等. 高压氧联合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8(25):109-110.
[5] 许时华.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结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肠胃炎的疗效对比分析. 北方药学, 2018, 15(9):62-63.
[6] 张历年. 创伤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与临床护理措施探析.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33):34-35.
[7] 赵峰. 奥美拉唑和常规药物治疗内科消化疾病疗效对比研究及其药学分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15):102, 114.
[收稿日期: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