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单
【刘嘉简介】
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北京大学心理学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刘嘉先生因担任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的科学总顾问而声名鹊起,其实,他早已是业界知名的心理学家和脑科学专家,此前一直在研究领域默默耕耘,拥有20多年的心理学科研经验,对于家庭教育亦有独到的见解。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敏感期才是起跑线
记者(以下简称记):家庭教育如今在家长圈是个热闹话题,很多家长开始早早为孩子打算:孩子出生前是胎教,出生后是早教,还不会走就学游泳,还不会说汉语就开始学英语。尽管屡遭批判,家长们不为所动,因为他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您对此有何看法?
刘嘉(以下简称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敏感期,或称关键期。在孩子的某个敏感期去发展他相应的能力,就会事半功倍。比如学习语言,如果12岁之后再学第二语言,可能就晚了,很难达到使用第一语言的流利程度。所以我认为,敏感期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記:关于敏感期,科学界有过证明的实验吗?
刘:有的。儿童心理学家针对一对同卵双胞胎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同卵双胞胎,基因完全一样,不存在先天差异。心理学家训练两个孩子爬楼梯,一个孩子提前两个月开始训练,另外一个孩子等两个月,等他具备了爬楼梯能力后才去接受训练。结果发现,先接受训练两个月的孩子爬得更好,但是不到一个月,第二个孩子就能和第一个孩子爬得一样好了。再后来,第二个孩子发展得反而更快。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个孩子在学习爬楼梯时,还没准备好,经历了很多挫折与打击,自信心不足;而第二个孩子爬楼梯时,他的身体条件已经具备了。实验结论是:发展孩子的能力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看孩子的敏感期。回到家庭教育上来,首先家长不必过于焦虑,孩子起跑得早不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往前跑的人才能胜出。其次,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天赋,以及什么时候是孩子天赋发展的敏感期。我们常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才是对孩子有帮助的。
记:“天赋”是一个很神秘的词,很难说得具体。家长们更喜欢用“创新型人才”这个词,因为近几年这个词颇受追捧。作为心理学家,您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刘:创新型人才,我认为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人文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数理能力、语言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二,要具备发明创造能力。创新型人才不是单纯拼智能,而是要走到社会中去实际解决问题。发明创造能力的强弱是由三种思维决定的,即设计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的核心就是如何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可用的产品,比如说高铁,在设计思维上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其实合起来就是善于谋划和善于做决断。创造性思维让你想到从A点到B点有很多条路径,而批判性思维让你从很多路径中间选取最佳的路径。
第三,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性格怯懦、情绪非常不稳定、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的人会成为行业的领袖。
以上三种素质,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缺一不可;换言之,只有针对这三种素质的教育都具备了,才是真正的创新教育。
要关注非智力因素
记:本刊的调查发现,家长们还非常在意孩子的智力高低。有的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测智商,如果分数低,比如只有90或80,就会焦虑不堪,万分失望。作为《最强大脑》的科学总顾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刘:心理学上有一个经验公式:成功等于20%的智力因素,加上80%的非智力因素。孩子的智商,不可能每人都是140,大多数孩子的智商在100左右,都是普通人,但普通人完全可以做出不普通的事,只要他的情商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培养,人格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常说,一只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板而是由最短的板决定的。比如一个孩子可能智商特别高,但是他的情商,他的非智力因素是短板,那么他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记:但是应试教育要看考试成绩,而考试成绩主要由20%的智商决定。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刘:看这个问题,不能脱离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非常不发达,我们没有好的道路,没有好的楼房。从当时的国情来讲,我们更强调知识的作用。运用知识,人们能够把路修好,把楼房盖好。至于楼房多漂亮、多好看,不是当时的人们所关心的。中国当时要解决落后的生产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矛盾。当时的高考主要是应试教育,这在当时也是无可厚非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世界强国。从GDP上来讲,中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把第三名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中国已经从原来的追随者变成世界的领导者。所以,从2014年开始,中国开启了新高考,新高考更强调素质教育,说明政府已经察觉到了考试制度存在问题。
记:有媒体报道,很多地方对新高考不大适应。
刘:是的,确实有很多不适应。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太成功了,它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红利,想要转变,是很痛苦的事。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国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家长也要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在追求好分数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力与抗压力,让孩子变成能与人进行有效沟通的人,社会性更强的人。不能仅看孩子将来能否考上清华、北大,还要看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究竟能做什么有价值的事。也就是说,要更多地关注非智力因素。
记: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呢?
刘: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成长性的方式来塑造孩子的思维。什么叫成长性思维?说白了就是如何看待失败。失败并不是一种否定,反而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当孩子遭遇失败,家长要予以安慰和鼓励,教孩子勇敢面对失败。有些家长喜欢这样鼓励孩子:“你应该坚强,你行的,必须面对困难,不要怕!”其实这样是错误的。家长要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就是怀着恐惧,怀着软弱而继续前行。家长要陪伴孩子,特别是母亲,要不断鼓励孩子勇敢前行,允许他软弱,但是不要停下来,要继续前行,这便是培养成长性思维。
第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又叫作换位思考、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用包容的方法去接受不同观点,而不是急于判断对错,要让他面对各种可能性,承认每一种都有合理性。当孩子包容这个世界,包容不同想法的时候,他的创新能力才会释放出来。
第三,要培养孩子的开放心态。开放和包容不一样,开放心态是对未来的好奇,家长要鼓励孩子从“舒适区”走向“挑战区”和“无人区”,去面对未来的未知。我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的孩子有些东西不吃,有些东西吃,所以当我们面对新奇餐饮的时候,他说我不想吃这个东西,我尊重他,你可以不吃,但是最好尝一点点,不用尝太多。我这样做,是让他对未知充满好奇。所以说,当孩子愿意从舒适区走向挑战区,最后站在无人区里,面对各种未知而充满兴奋的时候,我相信这样的孩子一定会充满创新力。
重新定位父母角色
记:您认为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分工?
刘:“教育”是两个字,按照古人的说法,父亲应该负责“教”,母亲应该负责“育”,而“教育”成为一个固定的词,是说只有父亲和母亲紧密合作,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显示,母亲和孩子是依恋关系,父亲和孩子是激活关系。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从上百万年进化出来的差异。对于母亲而言,亲子关系是一种依恋关系,当孩子受伤了,在外面遇到挫折了,他需要做的是回到母亲温暖的港湾里去寻求帮助,寻求支持。我们通常说母爱是伟大的,是崇高的,但是母爱不能取代父爱。对于父亲而言,亲子关系是一种激活方式,是一种赋能方式。父亲给孩子以能量,让他去探索未知的外部世界,让他勇于面对未知而不断前进。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缺少父爱,他在很多情况下会表现出退缩,害怕挑战,不敢去面对未知的环境。所以,教育孩子不仅是母亲的责任,也是父亲的责任。
记:调查显示,父亲缺席家庭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
刘:是的。在孩子眼中,父亲是保护者、教育者和成长的榜样,对于男孩和女孩来说,父亲都是偶像的角色。对于男孩而言,父亲是模仿对象,是自己发展的榜样,无论对于性别的认同,成为男性的基本模式,以及性格的养成,人格、思维方式、处世方法和交往方式,男孩都是通过模仿父亲来成长的。女孩则通过父亲想象将来的恋人、丈夫的模样,所以父教必不可少。现在许多父亲缺席家庭教育,对孩子非常不利。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所说,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
记:父母的关爱对孩子成長意味着什么?
刘:父母的关爱影响孩子的大脑结构。大脑中的海马体是人类学习记忆的中枢,离开它人就会失忆,海马体的大小与记忆和学习能力有非常高的相关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花很多时间陪伴、关爱孩子,等孩子成人之后,他大脑中的海马体体积要远远大于那些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从这一点来讲,父亲的关爱不仅能改善孩子的行为,还可以改变他的大脑结构。更重要的是,因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不一样,孩子们会有完全不同的未来。
记:所以,家长的素质极大地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有专家提议,家长应该接受系统培训,持证上岗。您认为有这个必要吗?
刘:家长持证上岗,我举双手赞成。因为家长需要同时面对孩子表现出的外在问题(如成绩差、害羞、孤僻、厌学等)和内在的心理需求(如期待、关注等),没有相当的理论水平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不行的。此外,时代的变迁导致以往育儿经验的失效,不更新观念和知识不足以应对新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应该积极学习,与孩子共同进步。
记:有家长感到为难,因为自己学历低,恐怕没资格教育孩子。比如陪孩子做作业,有多少家长能辅导高中孩子的数学?
刘:此言差矣!父母要成为家长专家,而不是学科专家。家庭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孩子做作业,强迫家长成为专业老师更是强人所难。不瞒您说,我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还可以,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博士,但是你让我现在去解中学的数学题,我肯定为难,因为很多东西我都忘了。这没什么奇怪的,知识性的东西没必要保留。所以,无力辅导孩子功课的家长不必羞愧。
记:那么,如何做一个专业的家长呢?
刘:上面我们分析过了,无条件地爱孩子,发现孩子的潜力,找到自己的恰当定位,多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这便是家长的专业职能。至于陪孩子做作业,建议家长朋友们不妨借用经济学中的契约原则,与孩子一起坐下来签订一个契约,双方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明确责任,规定不履行责任时应受的惩罚,然后严格执行。如此一来,家长就变成了一个专业的家长,不需要去了解太多的细节,但是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状况。
记: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刘:祝家长朋友们心想事成,祝贵刊越办越好!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