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摘 要: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呈现多元化,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工作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结合建筑业实际,我们把如何创新劳务队管理,让劳务工体面劳动与股份公司“品质铁建”、集团公司“提档升级”、城建公司“项目管理提升年”和“建设幸福型企业”做到有效融合,在善待劳务工、厚培劳务队上动心思、下功夫。通过引入“物业化管理模式”破题解答,让劳务工体面劳动、幸福生活。
关键词:新形势下 创新 管理 劳务工 体面劳动
针对建筑业劳务工流动性大,安监部门很难监督现场人员的工作量、工作效率,生活区存在杂乱脏等诸多问题,就如何才能安全、高效、有序组织劳务人员施工生产?如何才能与时俱进,让劳务工实现“安居乐業”?对此,我们在引入物业化管理模式、实现劳务工集群化管理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实践。
一、引入物业化管理模式,改善劳务工生活环境
在秉承铁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红色基因”的同时,与时俱进,通过创新职民工之家的创建方式方法,不断提升项目物业化管理水平,不断实现劳务工向往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一是在做好引入上,本着“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工作理念,将生活用水、用电、公共卫生、食堂管理、苗木养护、工人洗衣房、工友超市等后勤保障业务版块,采取公开招标,签订承包合同,委托物业公司进行系统化、精细化管理。项目部设立物业办公室,负责对保安组、保洁组、炊事组、维修组四个后勤保障组的日常监管工作。在引入实践中,通过减免“工友超市”房屋租金,降低承包人的经销费用,让惠与工友。通过设置“卫生标兵流动红旗”,每月开展“卫生标兵”评选活动,激励劳务工为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做贡献。
二是在做好运用上,把“物业化管理模式”与创建“模范职工小家”“星级食堂”有机融合,做到以人为本,做好竭诚服务。在食堂招标时,选派劳务工代表参与评标,尊重劳务工的选择权。在食堂考评时,直接由劳务工测评打分,尊重劳务工的表达权。例如,每月通过电子调查问卷、二维码表,让劳务工对食堂卫生、菜品质量、服务态度等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与费用结算挂钩,月底餐饮公司按照满意度百分比与项目部结算餐费,其中,劳务工满意度在90%以上,项目部在全额支付伙食费外,另再奖励2000元;满意度在80%以上,全额支付伙食费;满意度在 60%-70%之间,付当月刷卡消费总额的80%。通过民意测评、购买“食品安全责任险”,促进食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切实做到让劳务工吃得舒心、吃得健康。
三是在文化生活上,为劳务工提供物质层面需求的同时,注重劳务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学习强国”学习教育平台为载体,发动劳务工每天自觉学理论、学典型,把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运用到岗位实践中,争做新时代劳务工。通过分享职工迎春晚会链接观赏实况转播,在丰富劳务工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通过设立工友业校、健全健身设施、开展送清凉、送温暖、帮困扶贫、“三八”节日送鲜花送到女劳务工工作岗位上等人文关怀活动,增强劳务人员归属感。
二、引入物业化管理模式,改善劳务工工作环境
按照集团公司《项目文化建设指南》标准,把“方案先行、上场有亮点、一次成优”的建家理念与物业化管理模式做到有效融合,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作业条件,让劳务工减轻劳动强度;不断改进施工现场作业环境,让劳务工悦心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从细节入手,在工地现场,宣传栏、宣传标语、安全警示牌等标准规范,营造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良好氛围;材料分区堆放,规范整洁;生态施工,安排专人清理施工便道,定时洒水;装配式茶水亭、装配式门卫室、智能化监控系统;现场作业人员穿戴整齐,工装统一,佩戴职务标识牌等设施整齐划一、布局合理,凸显了人性化、精细化管理,彰显了央企形象,多次吸引各界观摩团来到施工现场学习取经,企业的美誉度得到宣扬,劳务工以企为荣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
二是着力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依托BIM、二维码、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工地”,使仅靠一部手机就可以掌控整个项目管理,仅靠一台平板就能指挥项目施工的设想成为现实。例如,我们在工地现场设立“一卡通”实名制现场劳务管理系统,实现对劳务工的精准管理。首先它是信息卡,卡片储存工友姓名、所属工班以及工种等个人信息;其次它是门禁卡,记录劳务工进出施工现场,准确生成考勤表,规范工资支付、防止劳务纠纷;再次它是消费卡,用于食堂就餐、超市购物、共享洗衣机等个人消费结算;它还是学习卡,刷卡参加各门类的教育培训,确保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到每个人。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在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同时,让劳务工共享到新时代、新产物带来的获得感。
三是创新推出“一占式办事大厅”。受“市民之家”的启发,在施工现场设立一站式工人办事服务大厅,将项目部工程部、物资部、安环部及办公室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在施工现场办事大厅办公,秉持“首见问责制”“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签一次”推进“放管服”在施工现场落地做实,为劳务工提供“面对面”的现场办公服务。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公效率,服务在现场,解决了过去跑的部门多、审批流程多等问题,让劳务工体验到便捷。
三.引入物业化管理模式,激发劳务工劳动热情
劳务工是推动我们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劳务关系构建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工程品质的优与劣。为此,我们坚持“四个有”,即“上岗有培训、人身有安全、报酬有保障、民管有“席位””,实现劳务工与企业职工同学习、同劳动、同报酬的目标,让劳务工的劳动价值感得到体现。
一是上岗有培训。为了提高劳务工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职工业校”集中学、“导师带徒”结对子、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方法,帮助劳务工掌握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本领。通过建立劳务工定期学习制度,利用职工业校进行现场技术、安全、劳动保护知识等集中培训;让技术员与劳务工结成对子,签订师徒合同,开展传帮带活动;推荐技术骨干参加技能大赛,增长技能,其中,在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第七届技能竞赛中,有1名劳务工从150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车王争霸”单项第三名。
二是人身有安全。始终把全员劳动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实,积极开展“安康杯”竞赛,通过聘任安全监督检查员、开展安全应急演练、“大家来找茬”、微信群曝光违规违章图片、无人机高空巡查、打好“蓝天保卫战”等系列安保活动,筑牢安全“防火墙”,为劳务工人身安全撑起“保护伞”。
三是报酬有保障。劳务工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劳动付出后有薪酬,能按时拿工资。为此,通过建立劳务工资保证金、劳务保证金、劳务工工资专用账户,每月25日公示农民工当月考勤表、工资表等维权做法,确保民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为公司杜绝列入“治欠保支”的“黑名单”、共同打造守正诚信企业,树立了标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是民管有“席位”。在增强劳务工“主人翁”上,通过邀请劳务工代表列席项目职工大会,参与项目民主管理,听取工友权益诉求的同时,让劳务工当先进、得荣誉、拿奖励,打破了企业职工与外部劳务工“身份”藩篱,搭建民心相融的平台,刷新劳务工的存在感、荣誉感。
劳务工的幸福指数不外乎生活的满意感、工作的快乐感和劳动的价值感,从而萌生体面劳动的幸福感。我们通过在“物业化管理模式”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在推进中不断提升,从服务与劳务工的人身安全演绎出施工安全,从提升劳务工生活质量打造工程质量,从打造劳务工精致生活中铸就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