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研究

2019-07-15 01:43张建军
北方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类分析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行业集聚度  聚类分析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服务业集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着力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举措。

国内外学者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性、影响因素、空间布局、发展对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如Lura(2001)分析了芬兰ICT服务业集聚区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毕斗斗等(2015)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思路;张庆等(2016)采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布局。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问题的关注较少。本文以内蒙古为研究对象区域,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及其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从而改善和创新供给,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二、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聚类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聚类的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影响各细分行业聚类的指标主要包括各细分行业的增加值、各细分行业集聚度、各细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GDP、各细分行业从业人数等。除此之外,针对各细分行业的特点,引入了影响其聚类的指标,如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引入了货物周转量指标,在金融业中引入了存贷款余额指标等,这样可更加立体、准确地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聚类情况。

三、实证分析

此部分实证分析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聚类情况,所用数据为2015年内蒙古各盟市截面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资料。

(一)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業聚类的主要因素

根据上文构建的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聚类指标体系,借用SPSS20.0工具来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提取核心因子可得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聚类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如下:影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聚类的主要因素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数、货物周转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以及行业集聚度;影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技术服务业聚类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业增加值、地区GDP、邮政业务总量和行业集聚度;影响金融业聚类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业增加值、地区存贷款余额总和以及行业从业人数;影响房地产业聚类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业增加值、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数以及地区GDP;影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聚类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业增加值、行业从业人数、行业集聚度以及R&D经费支出;影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聚类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区GDP、行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行业集聚度等。

(二)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聚类区域

聚类研究表明在各细分行业的聚类结果中,呼包鄂经济圈的聚类优势较明显,由于呼包鄂经济圈具有独特的经济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等,因此,在各细分行业的聚类中,均有呼包鄂经济圈中单个或两个城市形成一个聚类区域的情况。

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聚类结果中,包头市属于第一类,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属于第二类,其他盟市属于第三类。由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属于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而包头市又属于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因此包头市可作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聚类的重要区域;在第二类中,应立足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中心区域的区位优势,同时依托鄂尔多斯市向西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构建地处内蒙古中心区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区;在第三类中,应结合通辽市、呼伦贝尔市等地与东北地区毗邻的实际,立足通辽市作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强市的优势,逐步构建由通辽市、赤峰市和呼伦贝尔市组成的内蒙古东北区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区。

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聚类结果中,呼和浩特市属于第一类,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属于第二类,其他盟市属于第三类。由于呼和浩特市与内蒙古其他盟市相比,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和软件服务优势,因此,需在呼和浩特市构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在第二类中,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均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且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鄂尔多斯市为中心,逐步构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在第三类的各盟市中,其在信息技术和软件服务方面均不具备优势,短期内可暂不考虑构建集聚区。

在金融业聚类结果中,包头市属于第一类,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属于第二类,其他盟市属于第三类。包头市金融业发展较早,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且包头市工业产值较高,发展较快,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可逐步考虑在包头市构建金融业集聚区;在第二类中,鄂尔多斯市金融业发展较快,民间借贷活跃,金融业发展基础较好,且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较大,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可立足鄂尔多斯市逐步构建金融业集聚区,进而辐射和带动呼和浩特市金融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在第三类中,可依托通辽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优势,构建金融业集聚区,逐步带动周边地区如赤峰市和呼伦贝尔市等地金融业的联动发展,形成辐射内蒙古东北地区的金融业集聚带。

房地产业聚类结果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金融业聚类结果一致,其中包头市属于第一类,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属于第二类,其他盟市属于第三类。结合包头市的人口优势、工业优势以及经济优势,可考虑构建房地产业集聚区;在第二类中,可重点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立足呼和浩特市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地位,构建房地产业集聚区;在第三类中,可依托赤峰市的人口规模优势、东北部经济强市优势,逐步构建房地产业集聚区,进而带动东北部其他盟市房地产业发展。

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聚类结果中,包头市属于第一类,阿拉善盟属于第二类,其他盟市属于第三类。考虑到包头市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实际,可逐步构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区,从而更好拉动居民消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而阿拉善盟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人口稀少、产业结构单一,暂时还不具备构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的条件;在第三类中,可依托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及服务业发展优势,逐步构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聚类结果中,呼和浩特市属于第一类,包头市属于第二类,其他盟市属于第三类。相比于内蒙古其他盟市,呼和浩特市具有突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较多,支撑了呼和浩特市科学研究水平的大力发展,因此,需在呼和浩特市逐步构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集聚区;包头市既是内蒙古的工业强市也是內蒙古的经济强市,其具有较强的工业技术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且包头市也具备一定规模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为其构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集聚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第三类的各盟市中,其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势并不突出,因此短期内可暂不考虑构建集聚区。

四、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路径

(一)增加土地等要素投入,夯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的基础设施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对于土地、资金等要素需求较大,可依据不同盟市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结合地区各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的现实需要,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适当增大土地供给,满足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鉴于不同的细分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因此可结合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及经济发展水平,考虑在某一区域同时构建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从而进一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整体竞争力。

(二)搭建政策平台,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的政策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需要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大力支持,主要包括投融资政策、税费政策、用能用电政策以及土地政策等。政府需预先进行顶层设计,逐步搭建政策平台,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效引导和规划;同时,政府应结合当地产业布局规划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的现实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使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更好促进制造业等其他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三)提高行业集聚度,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的外部环境

通过上文分析可得,在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中,行业集聚度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聚类的重要因素,因此,为更好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应结合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努力提高行业集聚度;与此同时,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相关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不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四)延伸生产性服务产业链,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的动力机制

通过逐步延伸生产性服务产业链,最终形成一个可为相关制造企业提供从原料采购、生产支持、产品销售与服务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完整产业链,进而带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风险,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提供产业基础,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完整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的形成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五)培育高素质人才,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的支撑机制

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离不开人力和知识资本的大力投入。相关企业应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特点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大力引进相关人才,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满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应走出校园和实验室,走进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人才结构。

参考文献:

[1]张建军,赵启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等相关问题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4).

[2]Lura P. Service clusters of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Finland[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1,(6).

[3]毕斗斗,方远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规划师,2015,(5).

[4]张庆,彭震伟.基于空间聚类分析的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分布特征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6,(4).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类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