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云
摘要:从黑格尔的戏剧冲突理论出发,王尔德的独幕悲剧《莎乐美》呈现了近代悲剧特有的冲突与和解方式。当莎乐美对约翰的主观情欲之爱和约翰代表的坚定维护的基督教伦理力量之间产生冲突时,冲突双方由于坚定的性格选择以破坏的方式来否定对方肯定自己,冲突的结局是莎乐美的主体性原则获得阶段性胜利。莎乐美作为唯美主义的化身为了得到一瞬间的爱情引发了戏剧中的第二个冲突戏剧,即希律王的精神力量的差异对立所引发的冲突。在意识到莎乐美的行为会亵渎上帝,为了维护宗教的伦理力量,他采取行动将莎乐美杀死,以毁灭的方式再次否定了主体性原则,冲突的结局最终还是以宗教的普遍的伦理力量胜利实现和解。
关键词:悲剧冲突;和解;黑格尔;王尔德
《莎乐美》是王尔德所有作品中唯一的一部独幕悲剧。作为一部成功的由圣经故事改编而来的戏剧,这部悲剧讲述了犹太国的公主莎乐美爱上先知约翰又遭到坚定拒绝之后,在为希律王跳七层纱舞时乘机索要先知的首级,最后亲吻其头颅,莎乐美最终也被希律王处死。由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主张,这部悲剧的解读大多被赋予颓废色彩和唯美主义的视角,即强调强烈的感官刺激和瞬间享受。但是文艺作品的解读应该是多视角、多层次的。作为一部浪漫悲剧,《莎乐美》的解读应该回到它作为悲剧作品的定位。本文将从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出发,通过对《莎乐美》中矛盾冲突和和解的分析,旨在为这部戏剧作品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哲学体系在西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他的悲剧理论则最能体现他的核心的美学观点“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作为辩证法的大师,他将辩证法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到他的戏剧理论,提出悲剧理论的矛盾冲突学说。他的悲剧冲突理论成为继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以来西方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理论。
对于近代悲剧,黑格尔主要讨论了三个要点:1.悲剧人物去实现的各种目的的性质;2.悲剧人物本身的性格;3.近代悲剧的和解方式。相比希腊悲剧人物坚定维护各自的伦理力量,近代悲剧人物指导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并不是这种坚定的伦理力量,而是力求满足自身性格需求的主体性因素,如爱情、个人荣誉等等。其次,近代悲剧的人物性格也掺杂了更多主体性因素和偶然因素。即使悲剧人物具备了某种伦理力量的辩护理由,他的行动也会受制于复杂的偶然关系和自身的性格。同时黑格尔归纳了近代悲剧人物的性格差异主要是抽象的形式的人物性格和具体的豐满的人物性格的对立,以及坚定的人物性格和摇摆的软弱的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立。最后,近代悲剧的结局和和解方式也与古代悲剧有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当事人物为实现自己的特殊目的而被置之不顾的那种现实存在的力量所粉碎”。此外,近代的悲剧的结局还可以是由外界偶然因素引起的,而不取决于伦理力量或者人物本身。总体来说,近代悲剧的和解方式并没有让人感受到永恒正义胜利的欣慰,反而是无常的命运令人扼腕。
二、《莎乐美》的悲剧冲突论解读
《莎乐美》是王尔德唯一的一部独幕悲剧,取材于圣经的《马太福音》。在圣经中,希律王杀死自己的兄长国王腓力并娶了兄长的妻子希罗底,施洗者约翰对这段乱伦的婚姻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引发希罗底的仇恨,希律王因此监禁了约翰。在希律王生日当天,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在宴席上为希律王跳舞,希律王十分欢喜,并许诺莎乐美可以得到任何一件她想要的东西。莎乐美受母亲希罗底指使向国王要求施洗者约翰的头。国王十分为难,但是由于起下誓言,无奈只得同意。士兵将约翰的头颅斩下放在银盘上给莎乐美,莎乐美随即献给母亲。圣经的故事中莎乐美只是母亲复仇的代理人。但在王尔德的改编中,莎乐美成了复仇的主体和戏剧的主角。在戏剧中,莎乐美年轻貌美,追求者众多,就连希律王也对她存有不伦之恋。莎乐美早已厌倦希律王贪婪注视她的目光,在见到了关押在地牢的先知约翰之后立即爱上了他。但是约翰坚定地拒绝莎乐美的爱,并且谴责了希罗底和莎乐美。在莎乐美要求亲吻约翰的要求被再三拒绝之后,她的爱转化为恨。为了占有约翰,她同意希律王的请求为国王跳七层纱舞,并在国王起誓之后提出索要约翰头颅的请求。最后莎乐美如愿以偿,吻到了先知冰冷的唇,她也被希律王处死。
(一)冲突
黑格尔所谓的冲突,是指在情境中悲剧人物所代表的普遍伦理力量的对立。这种对立是以破坏为基础,并且本身要被否定掉。王尔德的悲剧《莎乐美》当中存在大大小小的多种,最首要的冲突是莎乐美对约翰的主观情欲之爱和约翰代表的坚定维护的基督教伦理力量之间的冲突。莎乐美对约翰产生的情欲,表现为狂热的肉体占有欲望。当莎乐美听到地牢里传来的约翰的谴责声时,她执意恳请叙利亚青年让她看一眼约翰。当看到从地牢里被带出来的先知约翰时,她心中的爱火顷刻被点燃,她接连表达了对约翰的身体、头发和嘴唇的热恋。莎乐美完全沉浸在对约翰的肉体和音色的崇拜中,并且在三次遭受约翰坚定拒绝后,七次重复表达了对约翰强烈的占有欲望:“我会吻到你的嘴唇的,约翰。”为了能真正占有先知约翰,她不惜在她所厌恶的希律王面前跳七层纱舞(一种十分魅惑的舞蹈),以此索要约翰的头颅,并亲吻了约翰的唇。即使不能得到先知约翰的心,莎乐美也要得到哪怕是没有灵魂的肉体。莎乐美冲昏头脑,完全受这种情欲支配的行为表现了黑格尔所说的植根于自然性的天生性情所造成的主体情欲。植根于自然性,说明这种情欲不受伦理道德的控制。完全受到这种情欲支配的莎乐美违反了人类生活本身合理的道德,最终陷入一种更深的冲突。反观先知约翰,作为坚定维护宗教伦理理想的个别人物,他对莎乐美的三次坚定拒绝和谴责体现了冲突一方极力为自身所代表的理念或实体性辩护,意图通过言语上的行动,否定和破坏莎乐美的情欲,实现自身的伦理力量的胜利。冲突的结局是虽然约翰和莎乐美作为悲剧人物都遭到了毁灭,但是普遍伦理通过否定之否定,实现了和解。
《莎乐美》的冲突还表现在悲剧人物希律王精神力量的差异性引起的对立冲突,即起于希律王意识到莎乐美砍下先知的头颅的行为可能会亵渎上帝,她的这种行为由此引起精神力量的破坏。这一类冲突的起因是人的行动,在戏剧中表现为莎乐美利用希律王起的誓言要求希律王送给她先知约翰的头颅。希律王无法违背以生命,王冠和神的名义起的誓,便利用其他诱人的条件劝诫莎乐美放弃无理的要求。当这些诱人的条件都被莎乐美拒绝之后,希律王没有办法只能遵守承诺让她得到先知的头颅。莎乐美索要先知头颅的行为亵渎了上帝,是违背神圣和道德。违抗了上帝是要受到惩戒的,而遭受惩戒的人不会是别人,而是希律王自己。在意识到莎乐美的行为所造成的精神力量的破坏之后,希律王为了维护自身合理的旨趣和力量,他果断地杀了命令士兵杀了莎乐美,通过毁灭和破坏导致冲突的和解。
(二)和解
王尔德创作《莎乐美》的十九世纪末与黑格尔所处年代虽然相距了近一个世纪,但是黑格尔对于他的近代悲剧的许多观点仍然可以适用于王尔德的戏剧,乃至当代的戏剧作品。如果说古代悲剧的和解是永恒正义的合理性,近代悲剧的伦理力量则更多地让位于主体的人物性格和偶然的环境因素,因此近代悲剧在结局时可以采取不同的和解方式:1.悲剧人物“为实现自己的特殊目的而被置之不顾的那种现实存在的力量所粉碎”;2.悲剧人物由于主体性,同自己的命运达成和解,这种和解是宗教性的或者世俗性地,即承认悲剧是由他自作自受;3.悲剧结局由偶然因素引起,只要外界的環境稍微改编,结局可能就是圆满的。在王尔德的《莎乐美》中,冲突的和解方式主要是第一种。莎乐美为实现占有先知约翰的目的,不惜以誓言逼迫希律王砍下约翰的头,从而得到在约翰嘴唇上冰冷的一吻,她的目的的实现在唯美主义研究者来说是刹那主义的,在那一刻她捧着约翰的头颅,吻着他的唇,尝着他的血,感慨道“也许那是爱情的味道。”这一瞬间在人生中最美丽,但是为了这一瞬间的美好莎乐美必须付出毁灭的代价,等着她的现实是希律王下令士兵们杀死她……最终冲突以一种毁灭和破坏的方式达到和解。
三、结语
对于《莎乐美》的悲剧冲突分析可以看出莎乐美所代表的追求主体性原则和实体性原则的基督教伦理之间的矛盾,后两者的代表是施洗者约翰和希律王。当莎乐美对约翰的主观情欲之爱和约翰代表的坚定维护的基督教伦理力量之间发生冲突时,冲突双方由于坚定的性格选择以破坏的方式来否定对方肯定自己,冲突的结局是施洗者约翰被割下头颅,遭到毁灭,莎乐美捧着约翰的头颅,吻了他的唇,尝到了爱情的味道。冲突到达这一步是莎乐美的主体性获得了阶段性胜利。唯美主义者所推崇的刹那主义否定过去,否定将来,只强调瞬间的美。莎乐美作为唯美主义的化身为了得到一瞬间的爱情完全抛开不顾戏剧中的第二个冲突,即希律王的精神力量的差异对立所引发的冲突。希律王在本质上也是基督教伦理力量的代表。在意识到莎乐美的行为会亵渎上帝,因为担心受到上帝的惩戒,为了维护宗教的伦理力量,他采取行动将莎乐美杀死,以毁灭的方式再次否定了主体性原则,肯定了自身所代表的主体性,冲突的结局最终还是以宗教的普遍的伦理力量胜利实现和解。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奥斯卡·王尔德.莎乐美[M].吴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谈灜洲.两种世界观的冲突——对莎乐美故事的改写[J].中国比较文学,2003,02:55-64.
[5]冉东平.从摹仿论到冲突论——评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J].戏剧文学,2009,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