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蕙鸾
摘要:《长生殿》中出现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词,通过对比分析原本与英译本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此类词汇文化信息和内涵的等值,减少文化欠额极具必要性,本文从四个层面辨析不同动物词在汉英语言中深层文化内涵,以此为动物词的中英转换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生殿》;动物词;文化内涵意义
本文以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中对于文化因素所作出的种类划分为依据,将《长生殿》中的词语划分为生态文化词、物质文化词、语言文化词、社会文化词以及宗教文化词[1],其中生态文化词下的动物词出现频率极高,且其蕴含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故而笔者希望通过对比该类词语,为生态文化词的汉英互译提供参考。本文选择根据指示意义与文化内涵意义的四种对应关系,将《长生殿》中所出现的动物词汇进行分类讨论。[2]
一、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意义相近
在汉英文化中“鼠”有极为相似的文化内涵意义,对此类词汇的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进行溯源,有助于我们把握翻译的准确性。在汉民族文化中,传说在混沌未开之际,“鼠”牺牲了自己的视力将混沌咬破,使得天地分开,有创世之功。但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鼠”偷盗粮食和损坏家具衣物的行为,使得汉民族人民对其十分厌恶。早在诗经中便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3]这样的句子,以及习语“贼头鼠脑”、“狼贪鼠窃”、“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
与汉民族相似,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则将“鼠”看作能预测未来的吉祥之物,后同样因为遭受到鼠疫的折磨,人们对于“鼠”的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敬畏转化为憎恶,如习语“Oh,you dirty rat!(哦,你这个混蛋!)”、“a rat race(小人之间的竞争)”、“smell a rat(感觉不妙)”等。
《长生殿》中“不提防柙虎樊熊,任纵横社鼠城狐”,译文“They do not guard against the bear and tiger,the stuffer rats and foxes to run riot.”[4]其中的“社鼠城狐”喻奸佞小人,在此影射仗势横行的奸臣杨国忠。此处“鼠”指为人们带来危害的人,同时使用“鼠”作为喻体,表达了人们对于杨国忠此等奸佞之人的厌恶憎恨之情。故此处使用“rat”一词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文中此类高频动物词还有“熊”(bear)。
二、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意义不同
“龙”、“凤凰”“鸾”均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意义无须赘述,但在英语文化世界具有极为不同的文化内涵意义,故而对此类词汇的双重意义进行溯源极具必要性。“dragon”多用于貶义,最早在《圣经》中有所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phoenix”起源于古埃及和希腊神话,是在阿拉伯的沙漠中生活了五六百年的神鸟,自焚后重生,故主要有“再生、复活”之意;“鸾”常常对应“phoenix”或“blue bird”,在西方文化中“blue bird”象征着“能够驱散恐惧的事物,或困难中的希望”,后根据梅里斯·梅特林克所创作的《The Blue Bird》产生“幸福”这一意象。[7]
在《长生殿》中,“凤”和“凰”多搭配“龙”或“鸾”使用,在代表“皇帝”与“帝后”之外,还象征着“爱情”,如:“恰偷观,凤翥龙蟠,爱杀这双头旖旎,两扇团圞”[8],金钗的龙飞凤舞之姿象征着唐明皇与杨玉环之间夫妻和美的情状,此处译文“I steal a look at these carvings of dragon and phoenix”,因两个动物词在汉英文化中意义的不同,故而直译无法正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形成文化欠额,并对文化传播与文化符号的树立产生影响,此类情况多见于英译本。
三、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意义仅在一种语言中出现
此类词汇属文化空缺词,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特殊性,但在两种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会形成阻碍,“狐”便是其中之一。在汉英文化中,“狐”的形象都具有“机智、聪明”的特性,在日常用语中与文学作品中或取其“机智”之意,或取其“狡猾奸诈”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民族文化中“狐”具有“狐媚”这一意象,在《太平广记》中,的狐狸被赋予人形,并且兼并妖媚与美好两种特性。“有一个蛾眉狐媚把唐宗变”,译文“Here is the one called the Fox,who tried to change the ruling house of Tang.”[9],这里的“狐”便是运用了“狐媚”这一已经幻化为人形且妖媚惑人的意象。因为在文化上的空缺,造成此种意象在翻译至英文的过程中,转化为“the one called the Fox(一个叫“狐”的人)”,无法表现将“迷惑他人”之意表达出来,这使得这一段所要表达的意思大打折扣。
四、指示意义不同,文化内涵意义相同
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因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认知方式不同,故不同民族选择不同的动物词来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意义,如汉语中的“虎”与英语中的“lion”,这类词在翻译中需要特别注意。
在《长生殿》中出现“狼贪虎视威风大……”,译文“Like a ravening wolf or tiger,proud in my strength……”[10]。原文中的“虎”均象征着“凶猛、力量”,在译文中同样被翻译为指示意义相同的“tiger”,然而实际上这不符合西方人对于“凶猛、力量”这一意象的认知。“虎(tiger)”在中国被视为万兽之王,其特点是凶猛有力的,因此在汉民族文化中出现用“虎”代表“勇猛、凶猛”、“力量”、以及“权利”等。然而相等的文化内涵意义的表达在英语中为“狮子(lion)”所代替,如:12世纪后期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因其勇猛大胆被称为“lion heart(狮心王)”;“lion”为英国的国徽,同时英国人也称自己为“British Lion(大不列颠之狮)”等。汉语中有一句习语“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在英文中同样表达触怒可怕的对手的习语为“twist lions tail”;汉语中形容骁勇善战的将军会使用“虎将”一次,相对应的在英文中会这样表达“as bold as a lion(勇猛如狮)”等。
通过对四类动物词的研究发现,动物词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深究每一种动物词的深层文化含义,减少文化欠额。
参考文献:
[1]柳晓萍.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杨宪益和戴乃迭《长生殿》英译本[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吴建新.《长生殿》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3]《诗经·魏风·硕鼠》[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5][6][7][清]洪昇.长生殿[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7]Timothy B.Leduc,A Canadian Climate of Mind:Passages from Fur to Energy and Beyond.[M]2016:192-195.
[8][9][10][清]洪昇.长生殿[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