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娜
摘要:“三言”、“二拍”是冯梦龙和凌濛初创作的通俗话本小说的合称。冯梦龙和凌濛初作为通俗文学家,他们透过自己对于时代的特殊感受,用他们的如椽巨笔创作出了像三言二拍这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尤为世人瞩目的是三言二拍中出现了一批敢于向传统发出挑战,勇于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时代新女性形象。除此之外,三言二拍中描寫商人生活的作品也占据了一定的篇幅,体现了作家对于商人这一特殊群体前所未有的关注。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婚恋观;时代特征
一、引言
随着明代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来思想的变革,催生出新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冯梦龙和凌濛初率先捕捉住了这种变化,所以,他们才创作出了诸如“三言”和“二拍”这样杰出的作品。“三言”、“二拍”描写的是市民生活,表现的是下层人民诸如商人、妓女、手工业者等人的生活与婚恋状态。这些作品中有很多的都以商人为小说的主角,在此之前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大量表现商人生活的作品。冯梦龙和凌濛初虽然从来没有从事过商业活动,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处在特殊的时代和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下层人民的生活。所以,本文旨在分析“三言”和“二拍”中所体现出来的新型婚恋观与商业理念。
二、新型婚恋观
(一)情欲与礼教的矛盾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情欲与礼教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统治者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残忍压制情欲的滋长。明初,统治者极力推崇程朱理学以此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压抑人们的真实感情与本能欲望。青年男女不能自由恋爱,一旦发现男女有私,就会受到社会上很多人的讨伐。
情欲与礼教的矛盾,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而情欲则处于不利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情欲开始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逐渐占据上风。随着明末新思潮的涌现,文人把“情”进一步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给予了很大程度的认可。
1.对“情”的推崇
随着晚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随着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以情反理的思潮甚嚣尘上,之前被传统礼教压制的情喷薄而出,获得了很多有识之士的认同。徐渭、李贽、汤显祖等人率先举起了“情”的旗帜。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就是他至情思想的文学表现。
冯梦龙也极力推崇“情”,他创作三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宣扬真挚的感情,反对礼教的虚伪。冯梦龙撰写的“三言”共有120篇,其中以“情”为主题的占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冯梦龙所倡导的“情”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爱情,冯梦龙认为“六经皆以情教”[1]。所以,他编写的《情史》就是一部情的宣言,由此可见,爱情在冯梦龙的观念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在爱情方面,冯梦龙崇尚痴情的爱情,他认为,情高于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情”世间的万物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2)维系之情,冯梦龙认为世间万物以及人之间关系的维系主要依靠的就是情,情就像一条绳索,它可以把世间万物紧密地连接起来。所以,情就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与此同时,情也起到了维系的作用。
(3)真、至之情,冯梦龙认为所有的幻想和假设,只有情是真实的,情可以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亲密无间,如果没有情就会使人们变得疏远,所以,情的力量是无法衡量的,这就是冯梦龙所推崇的情。冯梦龙还认为在作品中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反对虚情、矫情。二拍的作者凌蒙初同样也持类似观点,认为情是作品的内核,有了情人物才能鲜活起来,成为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所有的欲望都是来源于情,有情便会产生欲望。情爱的欲望是人最基本的、最正常的、最合理的需求。
2.对“情”的追求
“三言”和“二拍”中有很多勇于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的女子,《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就是一个勇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她与范二郎一见倾心,一旦认准这个人,便倾其所有,甚至甘愿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从中可以看出周盛仙对于“情”的执着追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也是一位主动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形象。她年轻貌美,是京城名妓。遇到李甲以后,两人情投意合,杜十娘便萌生了早日从良的愿望,并情愿拿出一半的银子为自己赎身。当杜十娘得知李甲听从浮浪子弟孙富的“建议”,用自己换取千金银两时,痛骂孙富不怀好意断人恩爱、破人姻缘,指责李甲听信别人的蛊惑,白白辜负自己的一片真心,最后抱着夜明珠投河自尽。杜十娘虽然沦落风尘,但对李甲非常痴情,作者对杜十娘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又对其不幸的遭遇深表同情。三言”和“二拍”中还有许多大胆追求情爱的青年男女,他们甚至不惜私奔、偷情以便私订终身。这些作品表现出了作者对婚姻自由、恋爱自主的认同与支持,表达了新的婚姻理想,以往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原则遭到了破坏。如《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张浩与莺莺一见钟情,两人在没有经过双方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私订终身。青年男女开始自己主动寻找自己的幸福,不再仅仅被动地听从父母的安排,传统的婚姻原则已经开始受到挑战。
3.理的羁绊
“三言”和“二拍”中大多数讲述的都是婚恋的故事,都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描写,肯定女主人公勇敢、热情的追求自己爱情婚姻的自由。作者身处晚明时期,虽然当时的经济繁荣,思想也相对来说是比较开放的,所以有大量表现新型婚恋观的作品涌现,但是作者毕竟身处于封建社会中,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钳制,并不能够完全脱离封建制度的局限,这就导致在思想上仍然会受到理的羁绊。在《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张浩在梦中梦到有人呵斥他:“良士非媒不娶,女子无故不婚。今女按板于窗中,小子逾墙到厅下,皆非善行,玷辱人伦”[2]。梦是人潜意识的反映,张浩之所以做这个梦乃是由于封建社会“非媒不娶”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3]的传统社会中,张浩与莺莺私订终身的行为显然是不符合礼法的。“三言”、“二拍”中虽然体现了尚情的时代倾向,但是当时社会上的妇女仍以贞女节妇居多,她们仍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认同“一女不更二夫”的传统伦理道德。虽然晚明时期出现了重“情”的倾向,产生了一批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但传统的势力仍然很强大,不少人的行为仍受到理的羁绊。
(二)新型婚恋观产生的根源
明代女性对于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汇成了一股潮流,三言二拍以大量篇幅表现女性冲破外界的枷锁,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传统礼教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三纲五常以及父母包办婚姻的规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为什么在明代会产生这种新型的婚恋观呢?首先,这与明代工商业的发展不无关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心学替代理学成为社会上的主流思想。人们由向外物的探求转向自己的内心,对人的合理欲望的肯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人们不再以谈情为耻,认为“情”是人最基本,也是最合理的正常要求。青年男女不通过父母之命也可以缔结婚姻,自己寻找自己理想的伴侣成为当时许多女性的理想。在明朝这样主情思潮盛行的大背景下,产生三言二拍这样代表市民文学趣味的文学作品,出现女性大胆追求自己的婚恋自由这种新型的婚恋观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三、新型商人
(一)角色的转换
明代,士商之间的转换非常普遍。中国传统社会中自古以来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做官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正途,而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商业一直被视为末流、贱业。但是到了明代,随着工商业的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当世人看到商人靠着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时,不由得对他们流露出了羡慕之情。商人获得大量财富以后,就想要去做官,从而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明代的捐监制度为那些想要做官的商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商人也开启了入仕之路。同时也有很多士人抛弃举业转而从商。士商或儒商成为明朝商人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比如《初刻拍案惊奇》中的精通琴棋书画、吹弹歌舞的文若虚看到别人经商获利,自己也便思量着做些生意。这是典型的由士而商者,在“三言”、“二拍”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商人素质提高
在此之前,商人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老奸巨猾,阴险狡诈的。他们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有时甚至不择手段。而到了明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与士人加入商业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儒商一般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经商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自己的名声,特别讲究诚信。比如在《转运汉巧遇洞庭湖》中,文若虚与波斯商人玛宝哈达成交易时,需要找人写个合同文书。在双方交易的过程中,为了公平起见,他们都会要求订立合同文书。这表明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十分看重诚信。在注重科举功名的传统社会中,这些发家致富的商人往往十分注重对他们后代的教育。为自己的子孙聘请家庭教师,以便他们能够早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三)新型商人涌现的原因
明代之所以会出现不同于传统商人的新型商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就是士人对商人看法的改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统治者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长期受到压制。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经商被视为贱业,商人一直受到人们的轻视。伴随着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人们改变了对商业的态度,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仅如此,法律和政策也出现了向商人倾斜的趋势。士人也开始摒弃对商人的鄙视,开始羡慕商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甚至有的士人也开始放弃举业转而从商。其次,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人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与聪明才智获得了大笔资产,引起了社会上其他阶层的艳羡。明代官方也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这就更加刺激了世人经商。甚至有很多农民纷纷抛弃自己的本业转而经商。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的改善,一些官员也非常乐意与商人结交,这体现出了明代新的社会时代特征。商人开始大踏步进入文学殿堂,以商人为主角的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金瓶梅》以富商西门庆为主人公率先昭示了这一变化。《三言二拍》更是以大量篇幅描写商人,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商人的生活,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于商业活动的肯定。
四、结语
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晚明社会风俗画。对于女性婚恋观以及商人群体的特殊关注,体现了晚明独特的时代特征。晚明不少女性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体现了她们对于“情”的追求,这恰好与晚明主情的时代思潮相合拍。商人这一群体在晚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不断发展壮大,世人经商或商人入仕都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对商人的看法也有很大的改观,许多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非常讲求诚信,他们在经商发财之后,也会严格的要求他们的子孙考取功名。这些都体现出了明代新的社会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明]冯梦龙.情史类[M].长沙:岳麓书社,1984.
[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先秦]诗经译注[M].程俊英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明]冯梦龙.三言二拍[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5]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选编[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