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艺嘉 刘汉一
【摘 要】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化人民性理论是习近平文化建设论述的理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论述的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建设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赢取民心指明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建设论述
“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文化建设论述的一条主线,也是文化建设思想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论述的深入分析与探究,以便民众能更好的将新思想贯彻落实,从而促进文化蓬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人民性理论是习近平文化建设论述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区别于其他文化理论的显著标识就在于文化的“人民性”。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这个问题时,引用了列宁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文学属于人民”这一观点。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人民性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人民性理论建立在对唯心主义创作倾向的批判之上。他们认为,文艺创作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真实的、有特色的人物出发。马克思阐明,不能“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1]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谈论到文艺作品时,特别强调文化创作不能仅仅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出发,不能将人仅仅看作是抽象的人,应该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开始,充分体现人们生动、真真切切的生活。
列宁在领导俄国的革命和建设中,确切地指明了文化“为什么人”服务这一问题。 他根据当时思想文化界阶级斗争的需要撰写了“党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一文,揭示资产阶级所提倡的“自由写作”只能称作一种伪善罢了,文艺创作者只不过被统治阶级所控制来为他们服务而已,然而,社会主义认为的“自由写作”旨在为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服务,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正是为了广大劳苦群众的解放,实现这一解放的首要条件便是人民思想文化上的解放。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在继承马列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更为清晰明确地回答了文化“为什么人”服务这一问题。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毛泽东表示,要实现工农文艺创作。后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当毛泽东谈到“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这个人人关心的问题时,给出了明确地回答:“是为人民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致力于纠正文化事业中出现的“左”的错误。在1980年指示发表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指明文化发展方向。胡锦涛同志认为,文艺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倡导“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2]这就把文化创作的动力、目的以及成果都归结于人民大众。不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人民性理论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思想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论述的核心
文化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人民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那些經典著名的文化产品都来源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每一件宝藏都是由人民创造的。习近平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3]这些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实际上是人民生产和生活实践的产物。回顾我国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历史保留下的传统文化及弘扬时代精神的先进的文化是人民所书写的。在文化建设的新时代,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创造更多的机会,为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能够充分挖掘人民的创造力,这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也是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和繁荣的最根本保证。
人民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当前新形势下,文化发展无疑会面临多种新情况。因此,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已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取得成果的关键因素。在新的时代,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当前需要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习近平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4]这就明确要求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创造性方向,通过创作符合人民伟大实践的作品,与群众产生共鸣,聚集人民的智慧。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文艺需要人民。只有通过“反映人民的真实情感”,文艺工作者才能创造出真正满足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优质产品。文化反映人民生活,一旦文学和艺术作品离开了人民,他们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人民作为现实的具体而存在,并不是个虚拟的符号。文艺工作者要做到扎根人民中,体会真实的生活实践,充分满足人民对好的文化作品的需要。因此,为了充分激发人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必要以一种易于人们理解的方式呈现文化作品,将人民大众的生动生活与情感充分展现出来。
2、文化发展的意义在于服务人民
文化要反映人民意愿。文化发展反映人民的意志,实际上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唯有此,文化作品才能够真正与时俱进,为人们提供最先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5]文化创造需要接近群众,走进生活。只有文化工作者真正融入群众,进入他们的生活,才能创造出真正优质的产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还要时刻关注人民情感。那些具有历史传承的著名作品,基本上都充满了对人们悲伤或喜悦情感的关注,总是彰显着人们的深厚感情。这些反映人民意愿的文化作品可以传达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他们的心声,是时代真正需要的作品。
文化要育民。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最高价值追求就在于育人。社会称文学和艺术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他们通过作品向人民大众传递真理,传递大爱。习近平表明,文化“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6]文化必须向人民宣扬主旋律,塑造民族精神,社会才有精神力量支撑。大多数文化工作者应把爱国主义作为文化创作的主题,并注入真情实感,为人民提供优秀的作品,引导人们确立并坚持正确的国家和文化观,同时将这些内化到心灵和外化到行动中。文化还要不断向人们传递正能量,给人民以启发。通过点点滴滴的渗透,不断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力,提升民众整体素质。
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大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重要来源,内容极为丰富,是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应该关注人民群众的需要,把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服务效率。始终关注并重视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加强管理,完善人才队伍,拓展群众文化交流平台。并向民众大力普及文艺知识。最终,我们将以优秀的文艺成果丰富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全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到新的水平。
3、人民在文化产品评价上有充分的话语权
把人民作为文化工作的鉴赏者。事物本身会有自身的价值所在,所以说现阶段的文化创作需要构建它的价值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给文化发展提供导向,指明发展方向。这也会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有效发展,对文化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品既然需要有价值评判,则谁是评价主体将是文化价值判断中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表明:“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7]社会应把评判权充分交由人民,切切实实把他们看作文化鉴赏者,对文化产品进行评判。赋予人民充分的评价权,必将对文化作品的创作起到积极作用。
将人民的认可度作为衡量精神文化产品优劣的标准。事实证明,一旦文化作品与人民相脱离,毫无疑问就缺乏了欣赏的对象和评价的主体。文艺作品的评判,千万不能和民众相分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将人民的认可度作为衡量精神文化产品优劣的标准。只有做到尊重人民大众在文化作品评价上的话语权,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蓬勃发展。
以人民满意为最高评价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所采取的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创造的道路。这就要求社会把文化建设重心放到关注群众的文化权益上。它蕴含着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体现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从实践层面来看,这一内容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在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产品评估体系中。
三、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建设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1、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他所倡导的文化建设思想,绝不是对前人的简单重复与照搬照做,很重要的一点是坚定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并结合现阶段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了新思想。显然,这一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它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有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文化创造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特征,是新时代文化发展应遵循的重要方向和行动指南。
2、为赢取民心指明方向
我党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键的一点在于是否可以获得人民的支持。事实证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我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的紧密联系。文化建设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开展宣传引导活动,加强和群众的互动联系,进而满足大众需求。而只有坚定“人民至上”的立场,我党才会获得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群众力量。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明确地指出,人民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倾听人民的声音。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懈努力。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我党赢得群众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依据
实现文化强国,是时代给予民众的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关注,特别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方向的强调和宣示,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当前,面对文化有可能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的危险以及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的危险,坚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思想,应该成为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准则。只要我们能够紧紧把握和跟随新思想的方向,一定能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谢兴伟,佟琳.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马克思致拉萨尔信中的“席勒式”问题[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04)68-71.
[2] 朱爱莲.胡锦涛关于文艺创新问题的论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04)98-101.
[3][5][6][7]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話[N].人民日报,2015-10-15.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闫艺嘉(1994—)女,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刘汉一(1969—)男,江西南康人,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当代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